近日,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檢察機關共有25名檢察人員受到表彰。25人中,唯一的一名非檢察官、山西省檢察院案件管理中心統計員王擁政格外引人注目。
「總書記、總理出來的時候,全場掌聲雷動。我坐在第三排,眼睛沒離開過主席臺一剎那。我清楚地記得總書記講的話,要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崇高、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我是一個平凡的人,黨和人民給予我這樣的榮譽,也許是因為我的身上,傳遞出這個社會需要弘揚的勞動之風、無怨之風、進取精神。胸前的這塊獎章,不只是我的榮耀,也是那些一直默默無聞、兢兢業業工作在檢察統計戰線的同志們的榮耀。」王擁政說。
小崗位做出大文章
說王擁政是小統計員,似乎並不恰當。論資歷,今年46歲的王擁政已有27年工齡,做統計工作也有15個年頭;從工作單位看,王擁政是山西省檢察院的統計員,比他「小」的還有市院、區縣院的統計員。
但在檢察機關,統計工作卻長期被認為是個小崗位。與公訴、反貪這些叱吒風雲的崗位相比,統計工作繁瑣、枯燥,是個沒人願幹的行當。2001年,院裡進行雙向選擇,人員競聘,原來的統計員去了別的部門,扔下工作無人接手。有人向院領導推薦王擁政。當時他是院文印室「水平最高」的打字員,十幾個一起參加自學高考的同事中,只有他拿到法律本科文憑。「他行嗎?」院領導將信將疑。
事後證明,王擁政不僅行,而且「很行」。
在很多人印象中,統計就是制表格,填數字,存檔備案。對於很多統計人員來說,能做到表內平衡,表間平衡,總數對得上,就算完事大吉。但王擁政並不滿足於這些,他常常能在一大堆密密麻麻的表格和乾巴巴的數字中找到工作的「興奮點」。
第一次隨領導去基層院檢查工作時,王擁政就打了個「勝仗」。「如果僅僅是從宏觀數據層面應景似的檢查,就是坐在辦公室也能完成。那天,開完座談會後,我主動提出對那個院的數據進行檢查,我在統計計算機上重點對一段時期內一審已判決無罪但顯示為尚未生效的案件進行檢索,結果一下子檢索出一審判決無罪未生效判決就有14人,而同期該院統計報表中反映出的已生效無罪判決僅有3人!」王擁政初步懷疑有些辦案人可能為了考核評優,存在漏報,甚至瞞報無罪判決生效情況。回到省院,他對全省各級檢察院的無罪判決情況進行詳細排查,結果發現,那個時間段內,全省共漏報已生效無罪判決28人。
那件事最終的處理結果也讓王擁政感到很欣慰:領導對這件事非常重視,全省公訴部門開展了認真的排查。當年年底,又對這28個無罪案件進行專項評查,分析無罪原因,提出改進措施,有效推動了公訴案件質量的提升和辦案人員質量意識的進一步提高。
「統計數據承載著輔助領導決策、服務業務部門工作的職責。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這麼想就不但不會覺得無趣,反而會覺得身上的責任很大。」王擁政說。
有一段時間,王擁政通過統計報表發現,與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的年度職務犯罪立案數很高,但積存案件在全國也是始終處於高位,「從數據表象分析,這『兩高』基本可以反映出辦案效率和辦案質量的『兩個不高』」。經過認真排查和分析後,王擁政將一份厚厚的專題報告交到領導手裡,院領導對專題報告作出重要指示。當年,積案清理工作被列為重要議程進行專門部署,僅2009年至2011年,就撤銷案件144人。山西省檢察機關職務犯罪的積案從2005年的300件,至2009年下降為200件,到2010年下降為62件,至今仍保持著較好的水平。
推動多年的積案清理,儘快還無罪之人清白,讓有罪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王擁政用「死」的統計數字做成一篇「活」的提升辦案質量、效率,維護司法公正的大文章。
小角色也能有大擔當
由於工作出色,王擁政經常被抽調到最高檢案件管理辦公室參與重點工作。
「工作很用心,也很有水平,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這是王擁政留給最高檢案管辦副主任劉志遠的印象。
2012年9月開始,最高檢著手研發集辦案、管理、統計於一體的全國檢察機關統一業務應用系統,構建一個四級檢察院縱向貫通、橫向集成、資源共享的司法辦案平臺,實現網上辦案,將司法規範的「軟約束」變成網絡運行的「硬要求」。當時參與工程的研發人員數百人,被稱為檢察業務和統計業務「活字典」的王擁政,入選頂層研發人員之列。
統一業務應用系統涉及15個業務條線,800種法律文書,8000多個數據項。王擁政承擔的是數據項的設置和搭建工作,為系統開發公司與檢察業務需求之間架橋。數據項是統一業務應用系統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要把訴訟法和訴訟規則用一張張案卡固化,這不僅要求熟悉法律法規甚至立法的本意,而且要求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研發工作先後經歷了十幾輪「會戰」,其中關於數據項的爭論最為激烈,為了一個數據項的設置大家常爭得面紅耳赤,論法條,究法理,講實踐,誰也很難說服誰。
劉志遠告訴記者,那時,與一屋子的博士碩士和各地抽調的業務精英相比,王擁政既沒有任何行政職務,也沒有引以為榮的學歷背景,但他的意見常常因為「非常有見地,又符合辦案實際情況」而受到重視。而在那些日子裡,本來就有些謝頂的他,頭髮更是日漸稀少,大伙兒都開玩笑說,8000個數據項,一個數據項就是他的一根頭髮,數據項多一個,他的頭髮就少一根。
2014年1月,統一業務應用系統正式上線。王擁政很快發現,對他而言,新一輪挑戰才剛剛開始。系統運行初始,作為最高檢向全國公布的幾個統計業務諮詢人員之一,王擁政的電話幾乎天天都被打爆,小到一個表格如何填寫,大到新的系統與原有的檢察統計系統如何銜接,對每個諮詢電話他都耐心解答。在全國檢察系統統計人員的微信群裡,他被大家尊稱為「王老師」。「對於我們諮詢的問題,一般不超過10分鐘,王老師就會回復,即使是晚上,他也會不厭其煩地解答,有些回復如果列印出來足足能有一頁A4紙內容。」太原市檢察院的統計員王蕊說。
王擁政不時地被最高檢抽調到各地進行測試、培訓,被各省檢察院邀請去講課,成了「空中飛人」。
「我不怕辛苦,但不能接受的是,有的人工作還沒幹,就開始叫苦喊累,不是說高層不了解基層的情況,就是怪領導不重視工作不好開展。」王擁政告訴記者,有段時期,微信工作圈中一度流露出迷茫、沉悶等畏難情緒,不僅影響了其他地區開展工作的信心,甚至讓高層領導下一步的決策產生猶豫。
王擁政用私信逐一進行溝通,平日裡謙和的他時常會不客氣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兩個系統的銜接難度不小,爭取領導重視是應該的,但把一些完全可以依靠自身能動性發揮解決的問題上升到領導不重視、不支持上,我不敢苟同。」但更多的時候是打氣和鼓勁——「其實沒那麼困難,只要有決心,深入到具體的實踐當中,只需一兩個月就差不多了,沒那麼可怕。」
2014年3月,在王擁政的積極努力下,山西省率先在全國檢察機關實現了統一業務應用系統與檢察統計系統的銜接工作,目前,全國檢察機關已經全面實現了兩個系統的銜接。
「全面推行統一業務應用系統,是檢察機關司法辦案方式的一次革命。在這個龐大工程的研發和運行中,王擁政作為一個地方的同志,勇於擔當,積極發揮自己的正能量,對檢察機關的信息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最高檢案管辦案件統計信息管理處處長孫勤說。
小統計員的大境界
多年來,王擁政多次受到山西省檢察院和最高檢的表彰和記功。他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從上到下有目共睹,而王擁政至今還是一個普通的統計員。
因為高中畢業後是通過招工進入的檢察院,王擁政的身份一直是工人。這意味著,工作做得再突出,根據相關的組織人事規定,也不可能像幹部一樣被提拔為科長、處長。但這並沒有影響過他的工作熱情。
近些年來,王擁政被最高檢抽調多達30餘次,去過全國20多個省市授課,但單位的正常工作也沒有耽誤。「任何時候,只要把一項工作交給他,他從來都沒有怨言,總是愉快地接受,總能把工作做到最好。」山西省檢察院案件管理中心主任張世榮這樣評價他手下的這名愛將。
這兩年,王擁政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少,不是在單位加班,就是在外地出差。四年前,家裡客廳的天花板開始掉皮脫落,斑駁的屋頂從「歐洲地圖」變成「世界地圖」,他沒時間去修;與他一起購房的同事,已經在新房過了兩個春節,他家連家具都沒顧得上買……
「這麼努力工作圖什麼呢?」不少人也像記者這樣問過王擁政。
「我做工作,就沒有太多的想過回報,有的人對工作日久生厭,我是那種對工作日久生情的人。其實不管什麼工作,只要用心投入就會有成果,就會從中找到快樂和興趣。」王擁政說。
很多次,同事、同學、朋友聚在一起,大家讚美之言不少,類似於單位離不開你、離開你就轉不開了,甚至部門的工作你幹了一多半了……對這些話,王擁政只是呵呵一笑。
現如今,「你只是單位的一棵草,卻是家裡的一片天」的說法被很多人推崇,王擁政又是如何看待這種觀點的呢?
「我是單位的一棵草,與其他同事的地位和聲名相比較,甚至是更為孱弱的一棵草,但就是棵草,也有草的價值,我不願別人把自己視為空氣,無論看見或看不見都一樣。」
「我也是家裡的天,我上有老,下有小,身邊有賢妻。我並不認為我去努力工作,照顧家庭少,就疏忽了家庭。出門在外,每天我都打兩個電話。我雖然不能給家人提供多好的經濟條件,陪伴他們的時間也不多,但我努力工作,快樂生活,經常能把工作中的快樂傳遞給他們。」
2013年「五一」假期,王擁政與同學相約登雲頂山。登上山頂後,從繁忙中偷閒一日的王擁政賦詩一首:雲頂山行雲頂頭,春風凜凜卷襟袖。尖尖松針守白樺,皚皚白雪伴溪流。山勢陡然石突兀,小徑委宛草纏足。滌蕩胸肺清濁氣,俗世爾爾不復憂。
這首詩似乎印證了與王擁政惺惺相惜的同事李曉波對他的評價,「其實,他的內心裡還是有一種英雄情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