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封偉團隊「綜述」:聚合物基三維連續網絡的導熱複合材料

2020-08-27 小材科研

近日,天津大學材料學院封偉教授團隊在材料科學頂級綜述期刊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 (IF = 26.625)上發表題為「Three-dimensional Interconnected Networks for Thermally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s: Design, Preparation, Properties, and Mechanisms」的綜述。論文第一作者為張飛博士,通訊作者為封偉教授,論文DOI:10.1016/j.mser.2020.100580

伴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工業4.0、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等領域的技術發展,電子器件正朝著高功率、高集成化和可攜式的方向發展,這亟需高效、輕質和高穩定性的熱管理材料和方案來保證電子產品的效率、可靠性、安全性、耐用性和持續穩定性。如何大幅提高導熱材料的熱導率一直是熱管理材料行業的技術痛點,也是促進消費電子、5G設備、高功率晶片、集成電路、電池等突破功率限制的關鍵。由於傳統導熱材料如金屬、無機導熱材料存在質量大、柔性差等缺點,導熱聚合物的應用正在不斷向高導熱材料領域滲透。聚合物導熱材料在成本、可加工性、柔韌性及穩定性等方面更有優勢。但絕大多數的聚合物自身的導熱性很差(一般導熱係數為0.2 ~ 0.5 W/mK),無法滿足高導熱的需求,開發高導熱的聚合物複合材料已經成為該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採用複合高導熱填料(如石墨烯、碳納米管、氮化硼、金屬氧化物等)是一種簡單而高效的方式來提高聚合物基體的熱導率,目前在工業生產已經有了廣泛的應用。現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在聚合物材料內部構建導熱網絡可以在低添加量的條件下實現熱導率的大幅度提高,這種三維滲流網絡(如圖1所示)可以為聲子的快速傳遞提供通道,從而加速熱量沿著三維網絡進行傳遞。


圖1. 利用高導熱填料構建三維連續網絡用於高效熱管理

封偉團隊在綜述中重點介紹了不同三維導熱網絡的構建及在製備聚合物導熱複合材料方面的最新進展,如石墨烯三維網絡、碳納米管網絡、氮化硼網絡、金屬三維導熱網絡等。討論了不同導熱材料三維網絡的構建方法、結構取向調控方法及影響導熱性能的關鍵因素(取向性、界面連接性、網絡密度等)。同時,比較了不同的填料形式(分散顆粒填料與三維連續填料網絡)對複合材料熱導率的影響。相比於共混法製備的導熱複合材料,基於三維填料網絡的複合材料在填充比、分散性、取向控制及熱導率提升率上都具有明顯的優勢。毫無疑問,三維連續導熱網絡的形成對於提升聚合物熱導率至關重要。可以預見,三維導熱填料網絡的設計將作為一種實現聚合物高導熱率的重要手段,成為新一代熱管理系統的研究熱點。

極端環境熱管理系統在能源化工、通訊衛星、高速飛行器及人工智慧等領域都發揮重要作用。導熱複合材料作為熱管理系統的關鍵材料,直接影響著其在不同環境內的熱傳導方向和效率。近年來,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以高導熱碳複合材料為研究基礎,針對其存在的導熱各向異性、易損傷、壓縮回彈性差以及與高彈性難以兼顧的問題,提出了通過微觀結構設計、界面優化、分子級相互作用優化,分別實現複合材料的定向高導熱、彈性高導熱及自修復高導熱,探索其在複雜界面和極端環境熱傳導領域的應用。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下,團隊在高導熱材料的研究和設計上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創性成果(Macromolecules, 2020, 10.1021/acs.macromol.9b02544;Adv. Funct. Mater., 2019, 29, 1901383;Carbon, 2019, 9, 145, 378;Carbon, 2019, 149: 281; Compos. Sci. Tech.,2019,179,10-40; Adv. Funct. Mater., 2018, 28, 1805053; Carbon, 2018, 131: 149; Compos. Commun., 2018, 9, 33; Carbon 2017, 116, 83; Compos Part A-Appl S, 2016, 91: 351; Carbon 2016, 109, 575; Carbon 2016, 104, 157; Carbon 2014, 77, 1054.)。同時,作為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導熱複合材料分會依託單位,主任委員封偉教授藉助學會組織多個學術沙龍,為導熱複合材料領域的專家和學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對推動我國導熱複合材料的研究、開發及應用起到重要的作用。

來源:天津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7796X20300383

相關焦點

  • 國標VS美標:聚合物基複合材料拉伸試驗方法——試驗環境條件
    我國現行的聚合物基複合材料拉伸性能試驗標準為 GB/T 3354-2014 《定向纖維增強聚合物基複合材料拉伸性能試驗方法
  • 人腦與卷積神經網絡的詭異對應,識別三維圖形反應模式非常相似
    近日,有研究團隊發現了詭異的現象:在識別三維圖形方面,大腦和AI竟存在驚人的相似!在人腦中,視覺信息穿過多個皮質,每個皮質都解釋圖像的不同方面,最終將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拼湊在一起。Connor和他的團隊對自然神經元和人工神經元的圖像反應進行了相同的測試,結果令人 「毛骨悚然」:V4和AlexNet第3層的圖像反應模式非常相似。
  • 人腦與卷積神經網絡的詭異對應,識別三維圖形反應模式非常相似
    近日,有研究團隊發現了詭異的現象:在識別三維圖形方面,大腦和AI竟存在驚人的相似! 在人腦中,視覺信息穿過多個皮質,每個皮質都解釋圖像的不同方面,最終將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拼湊在一起。
  • 南科大何鳳團隊在三維網絡受體上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何鳳團隊在三維網絡受體設計和合成領域取得豐碩研究成果,先後在Angewandte Chemie,CCS Chemistry 和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
  • 今日項目:耐電樹及抑制空間電荷的聚合物基納米複合材料
    蒙脫土納米複合材料的電樹生長長度與純聚乙烯相比減小約45-50% ,而樹枝分形維數則明顯提高,類似的樹枝生長特性也出現在交聯聚乙烯、聚丙烯納米複合材料中;經過有機化和偶聯劑聯合處理後,納米蒙脫土、納米氧化鋅及納米二氧化矽對聚乙烯的空間電荷特性都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其中:含一定比例納米蒙脫土的聚乙烯納米複合材料,在場強達到50kV/mm時其空間電荷密度仍遠小於1C/m3;在一定無機納米含量時,所研發的聚合物基納米複合材料的電導率
  • 推出新D-ToF傳感器,「芯視界微電子」提供測距和三維成像晶片級...
    文 | 戀迦(bjjh@36kr.com) 圖 | 「芯視界微電子」官網 當前雷射雷達成本功耗高、可靠性低、系統設計複雜等痛點,近期,36氪了解到一家從事研發光電轉換器件設計和單光子檢測成像技術研發的科技公司——南京芯視界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視界微電子」),針對上述痛點,研發了世界上首款基於大規模單光子檢測陣列的全集成晶片。
  • 將AI三維重建、MR等應用於外科手術,「縉鋮醫療」要實現「零距離...
    「縉鋮醫療」CEO張晉兵介紹到,基於獨有的卷積神經網絡算法(CNN),團隊在專家醫生的指導下將專家知識和經驗轉化為計算機語言, 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人工智慧3D重建引擎,能將傳統CT/核磁二維斷層醫學影像數據自動分割重建為三維模型,並通過MR技術全息顯示在真實空間中,輔助醫生快速
  • 「技術綜述」基於3DMM的三維人臉重建技術總結
    (2) 人臉的背景幹擾以及遮擋會影響精度,而且誤差函數本身不連續。(3) 對初始條件敏感,比如基於關鍵點進行優化時,如果關鍵點精度較差,重建的模型精度也會受到很大影響。整個網絡如下:包含4個卷積層,3個pooling層和2個全連接層,前兩個卷積層局部共享,後兩個卷積層不採用局部共享機制。這是一個級連迭代的框架,輸入為第k次更新的PNCC特徵,更新它的誤差,損失使用L1距離。
  • JMCA 天津大學封偉、馮奕鈺團隊:基於太陽熱能循環利用的溫度控制技術
    來源 | 天津大學            編輯 | 化學加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和馮奕鈺研究員再次在光熱溫度控制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成功製備了集太陽熱吸收、穩定存儲與可控輸出於一體的偶氮苯/石墨烯雜化燃料膜
  • 武漢大學汪成課題組「綜述」三維共價有機框架
    )發表了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汪成教授課題組綜述文章。文中著重介紹了武漢大學汪成課題組在三維共價有機框架領域的研究進展,包括新拓撲設計策略、原子水平結構解析、新型構築基元和應用拓展等。根據其連結維度,COFs可分為二維COFs及三維COFs。相比於二維COFs,三維COFs可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積、複雜的孔道結構和大量的開放功能位點等,在催化和吸附等領域具有很多優勢。然而,相比於研究相對較為成熟的二維COFs,三維COFs的研究極具挑戰性。究其原因,主要是三維COFs的合成驅動力來自於共價鍵的形成,很難從原子層面對成鍵過程進行精準控制。
  • 天大設計出光敏分子/納米模板複合結構
    2016-5-8 01:29:57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靳瑩 記者馮國梧)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設計出國際首個光敏分子/納米模板複合結構,並製備全新的單枝/雙枝偶氮苯分子共價接枝石墨烯雜化材料,突破了分子級光熱能存儲與可控釋放的難題,為未來太陽能的高能、長效存儲與轉化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礎和設計方向。
  • MSRA視頻理解新突破,實現199層三維卷積神經網絡
    「微軟研究院 AI 頭條」,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獲授權轉載。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多媒體搜索與挖掘組的研究成果「Learning Spatio-Temporal Representation with Pseudo-3D Residual Networks」,在正在舉辦的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ICCV)2017 會議上發布,它專注於如何利用大量視頻數據來訓練視頻專用的深度三維卷積神經網絡,提出一種基於偽三維卷積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張騰飛等綜述:設計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或鋰金屬電池...
    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Chemical Science近期發表了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張騰飛副研究員,東南大學章煒副教授,復旦大學餘學斌教授等人撰寫的綜述文章,總結了複合固態電解質的材料類型、結構設計理念、界面表徵及其在全固態鋰電方面的應用。
  • 封偉教授和馮奕鈺研究員團隊新成果:基於太陽熱能循環利用的溫度控制技術
    天津大學材料學院封偉教授研究團隊從2005年開始圍繞「基於分子可逆轉變的太陽熱能循環利用技術」 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並首次提出將可實現太陽熱能直接利用的材料技術應用於構建未來空間極端環境的熱控系統。
  • 天津大學封偉團隊在帶隙可調的新型鍺矽基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
    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在理論計算和結構設計的基礎上,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gersiloxene)。
  • 方磊《Chem》綜述:多孔網絡梯狀聚合物
    近日,美國德州A&M大學化學系方磊課題組在《Chem》期刊上發表題為「Porous Ladder Polymer Networks」的研究綜述論文。德州A&M大學化學系博士生車賽為該論文第一作者。
  • 三維感知與三維數據分析最新進展 - 3D傳感&人工智慧前沿科技論壇
    他的報告題目是「人體動態重建技術前沿」。報告對人體動態重建這一研究課題,圍繞便捷性和實時性兩大目標的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回顧了技術發展歷程,做了全方位的技術介紹。「視覺 SLAM 技術及應用」。黃迪 - 「基於三維人臉數據的身份識別與表情分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聘副教授、博導黃迪的報告主題是
  • 從經典結構到改進方法,神經網絡語言模型綜述
    為什麼要給 LM 加上神經網絡?然而,N 元語言模型有一個明顯的缺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將神經網絡(NN)引入到了連續空間的語言建模中。NN 包括前饋神經網絡(FFNN)、循環神經網絡(RNN),可以自動學習特徵和連續的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