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AI三維重建、MR等應用於外科手術,「縉鋮醫療」要實現「零距離...

2020-11-28 36kr

今年3月,在北京市西城區某5G新媒體中心,同時連線清華長庚醫院與相距2200多公裡的深圳市人民醫院,長庚醫院的專家在直播間通過MR(混合現實)技術與術者進行了術前方案討論、並穿插進行實時遠程技術指導,共同完成了兩名重症患者的高難度手術,最終兩名患者被成功救治。

手術期間,音視頻傳輸高清流暢、無卡頓和時延,兩地醫生幾乎實現了「零距離」面對面交流。藉助5G網絡通信傳輸高清手術影像、AI三維重建與交互技術,醫生能為身處異地的病人實施「遠程精準手術」。它替代了以往專家往返現場指導的模式,真正實現了遠程診療。

而這一場景實現的背後,離不開一眾醫療科技公司所做的努力。36氪近期接觸到的「縉鋮醫療」便是上述案例的幕後支持者。「縉鋮醫療」2015 年在北京成立, 主要專注於人工智能混合現實可視化創新醫療產品的開發與應用,將AI、MR、AR、5G等前沿技術應用於全手術流程,幫助醫生實現術前遠程手術規劃、術中互動式遠程手術指導及術後遠程隨訪

「縉鋮醫療」CEO張晉兵介紹到,基於獨有的卷積神經網絡算法(CNN),團隊在專家醫生的指導下將專家知識和經驗轉化為計算機語言, 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人工智能3D重建引擎,能將傳統CT/核磁二維斷層醫學影像數據自動分割重建為三維模型,並通過MR技術全息顯示在真實空間中,輔助醫生快速、直觀、精準地對病變體和周圍組織進行分析;另外,這些技術還能幫助異地醫生實現遠程互動式協同會診,前文提到的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張晉兵告訴36氪,過去醫生使用傳統軟體進行影像數據三維模型重建,往往需要耗費十幾個小時,且操作複雜,醫生的學習曲線長;現在基於「縉鋮醫療」的AI技術,能將該過程的時間縮短為數秒。為了更好地呈現模型,「縉鋮醫療」提供了一套頭戴式裝置,基於AR顯示系統,能直接為術者顯示內鏡手術視野、患者影像資料及三維重建的虛擬內窺鏡圖像等多模態數據。

據他介紹,為了沉澱真實的臨床數據以優化AI三維重建算法,團隊花了3年多的時間和專家溝通,將平面數據轉化為3D圖像,隨著計算機運行速度的加快和算法的更新,這一積累速度也在不斷加快,該算法也構成了公司目前最重要的競爭壁壘。

另外,目前國內已有很多醫學影像三維重建軟體,同樣基於MR技術去展現,但因為算法難(需要醫學知識配合),還無法實現基於AI的自動分割重建;想分時「遠程醫療」蛋糕的也不少,包括思科、阿里、騰訊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但甚少涉獵手術環節。

據悉,「縉鋮醫療」團隊在神經外科領域已積累了30多種較為成熟的核心算法,今年還啟動了心血管外科和肝膽外科領域的相關技術研發。截止目前,公司已申請了數十項專利/軟體著作權。

張晉兵認為,該技術一旦大規模應用於臨床,將具有重要臨床意義:1)勢必能極大地降低醫生工作量,並提升診療效率和精準度,進一步放大現有專家資源的價值;2)遠程協同協同診療也會提升基層醫生診療能力和基層機構診療水平,進一步推動分級診療。

反映到商業價值上,他認為,目前我國最核心醫療資源都集中在北上廣,遠程醫療必然是未來的趨勢,而「縉鋮醫療」所專注的手術目前是遠程醫療種最難的環節,手術風險大、有太多不可預測性,痛點最顯著;但手術又是疾病治療的主要手段,市場需求很大——若以每年6000萬臺的手術規模算,如果按次付費,那這至少也是個百億級的市場。

據悉,「縉鋮醫療」的技術和產品已應用在多家醫療機構、醫院聯盟及政府重大項目中,陸續與哈佛大學醫學院、清華大學長庚醫院、解放軍總醫院、上海長徵醫院等上百家大三甲醫院展開合作;另外,還和清華大學進行了基於AI的混合現實醫療影像數據的開發與應用項目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合作。

至於盈利模式,張晉兵表示,國家關於遠程醫療和醫療AI的收費標準還沒有正式出臺,「縉鋮醫療」也會結合國家要求和各地省份的差異化來確立其技術和產品的收費模式。目前,公司也在同步申請二類、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

關於團隊,創始人兼 CEO張晉兵從事於醫療行業二十餘年,是一名連續創業者,具有豐厚的企業管理經驗。據悉,縉鋮醫療的A輪融資即將完成,此前未進行任何融資。

註:本項目為朝陽區高精尖資源對接系列活動展示項目

相關焦點

  • 每周AI應用方案精選: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外骨骼裝置
    同時,達文西機器人讓醫生擁有與開放直視效果一致的手術視野,保證了手眼的協調。高解析度的立體腔鏡提供放大 20 倍的高清三維圖像,降低了錯誤的發生率。該機器人可應用於心胸外科、泌尿內科、婦科、腹部外科的手術。例如腹腔鏡手術、前列腺切除、疝修補術、子宮切除術等手術。
  •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 | 「金匙醫學」獲2.3億元A輪融資;「網際網路+醫療...
    「金匙醫學」致力於通過將高通量測序技術應用於病原診斷,解決病原診斷的檢出率、時效性和準確性等一系列難點,讓眾多重症感染患者及時得到精準的診斷。 專注基因檢測醫學診斷服務,「金匙醫學」完成2.3億元C輪融資 據悉,「瑞風生物」已於近日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雅惠投資領投,現有股東聯想之星繼續加碼跟投,強雲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獨家財務顧問。
  • 手術室裡的跨界黑科技:MR混合現實技術助力「超時空」手術
    曾經有無數患者因為所在的地區醫療資源缺乏,醫療水平落後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療。還有那些不方便轉院,不能經受長途顛簸的患者,都曾經錯失了很多治療機會。如今利用混合現實技術,人們已經能在小縣城享受到北京等一線城市甚至國外的專家隔空治療。"超時空"遠程醫療已經成為現實。
  • 跳臺手術該怎麼做?麻省總醫院一起醫療糾紛引發的思考
    團隊性指任何一臺手術都是整個一個手術團隊,主刀醫生、一助、二助、住院實習醫生、麻醉醫生、術後護理等共同完成,缺一不可的;領袖性指處於金字塔塔尖的主刀教授總是稀缺的,我們經常能聽到某一教授「快刀」、「神刀」、「飛刀」,別人不能做,不敢做的手術,他總是能拿下。「人生路漫漫,關鍵處只有幾處」,對於外科手術也是如此。
  • 今日創新生物醫療項目投融資事件整理
    醫療信息化企業京頤科技獲4.3億元人民幣D輪融資 據悉,「京頤科技」已於近日完成4.3億元人民幣的D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騰訊領投,隆門資本及老股東德屹資本、正海資本、美和眾邦、嘉興廣潤等跟投,是繼2016年完成9700萬人民幣C+輪融資後的新一輪融資。本輪融資後騰訊將與京頤科技在醫療雲、智慧醫療等領域合作發展。
  • 達文西機器人提升外科手術精確度
    昨日,「達文西微創手術研討會」在北京和睦家醫院召開,會上,世界臨床機器人外科協會(CRSA)創始主席、著名專家Pier C.Giulianotti朱聯安教授,針對全球機器人微創手術前沿理念、技術及術式,當場為一名45歲的女性胰腺癌患者,使用達文西微創手術機器人,完成了一臺複雜的胰頭腫瘤切除手術。
  • ...與海信聯合研發的醫療設備被引入美國 幫助醫生提升手術精確度
    而這樣的奇蹟,得益於新技術與智能化在指導精準醫療和手術運用上帶來的極大進步。近日,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院長董蒨教授領銜的數字醫學團隊,與海信醫療聯合研發的高端醫療設備,創新打造以人工智慧、計算機視覺為核心引擎的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和海信外科智能顯示系統,登上了世界最高的醫學科技舞臺。
  • 36氪首發 | 圍繞「脂肪」建設醫美細分品牌,「怡脂」獲數千萬元A輪...
    36氪獲悉,聚焦在脂肪領域的醫美機構「怡脂easySCULPT」(以下簡稱:怡脂)已於今年9月獲得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長嶺資本領投、新氧跟投。在2018年9月,「怡脂」還曾獲得來自新氧的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怡脂」創始人兼CEO許美邦博士透露,本輪融資主要用於門店擴張和人才引進。
  • 獲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聖哲醫療」要將國產微創能量器械帶入市場
    36氪獲悉,上海聖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聖哲醫療」)已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由北極光創投領投,龍磐投資跟投。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產品研發、臨床研究及生產製造硬體的投入。此前,聖哲醫療還在2018年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火山石資本領投,弘暉資本跟投。
  •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關節外科利用「天眼」機器人實施保膝...
    近日,在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候任主委、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關節外科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關節外科王坤正教授帶領下,成功將最新引進的「天眼」手術機器人應用於膝骨性關節炎的脛骨內側高位截骨手術治療。
  • 首個FDA批准的AI核醫學產品上市,來自矽谷的「深透醫療」率先瞄準...
    「深透醫療」就針對MRI磁共振和PET核醫學分子影像,通過深度學習和圖像重建技術,增強影像質量和效率,從而用更少的時間與劑量獲取診斷級別甚至更高質量的醫學圖像。具體來說,PET主要適用於檢查腫瘤、腦部疾病(如阿茲海默病)。患者需要在機器上一動不動躺半個多小時,才可以完成檢查。因為檢查時間長,患者的輕微移動還會形成運動偽影。
  • 陰莖移植手術 讓自卑的你站起來
    他甚至急不可耐地在術後五周就開始了「闊別已久」的性生活,醫生知道後,都替他捏了把汗。不過醫生的擔心純屬多餘,術後三個月,患者已經開始有規律的性生活。但從術後一星期到術後三個月,患者要每天服用5mg他達拉非用於陰莖功能恢復。各種表徵都說明,該男子與他的「新夥伴」相處融洽。
  • PEEK塗料在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是電外科微創手術儀器上的應用
    作為在醫療技術領域擴展先進材料產品,PEEK塗料,這種新材料將有助於改善包括電外科工具和機器人手術系統在內的特種手術設備的性能。在與知名醫療器械塗料噴塗企業的合作中,該司將使用PEEK粉末塗料塗覆電外科手術中使用的金屬管。
  • 精神外科手術的「前世今生」
    一百年後的1994年,Hanna和Damasio 用電腦三維成像技術重建了Gage受傷的頭顱,將結果發表在Science上,這是第一個有關大腦額葉結構和精神變化聯繫在一起的臨床病例。
  • ...附屬醫院與海信醫療聯合研發的高端醫療設備走上世界最高的醫學...
    這要從董蒨教授與世界臨床機器人外科協會主席、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Pier Cristoforo Giulianotti教授之間的友誼和緣分說起。2017年5月Pier Cristoforo Giulianotti教授訪問山東省數字醫學與計算機輔助手術重點實驗室,對實驗室團隊與海信醫療聯合研發的Hisense CAS有了初步的了解。
  • 一次手術成功讓他重建聽力
    近日,湘雅常德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成功為1名中耳膽脂瘤患者行經外耳道耳內鏡下人工聽骨植入術。經過耳鼻喉科專家團隊近2小時的精細操作,在為患者徹底清除膽脂瘤病變的基礎上,為該患者重建了聽力,推進了常德地區耳顯微外科的進一步發展。
  • 這6款外科醫療機器人你敢試嗎?
    Medical Design網站近日盤點了6款正在革新手術和醫療保健的外科機器人,包括輕鬆定位靜脈並採血的機器人,以及縫合軟組織速度是標準縫合程序50倍的縫合機器人。該系統定位精度達亞毫米級,可廣泛應用於脊柱全節段(頸、胸、腰、骶)、骨盆、四肢等部位螺釘內固定術,適應症範圍及定位精度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尤其對微創術、高風險區域具有明顯優勢,可有效降低手術風險、減少手術併發症。Phecda配置有3D高清視覺識別系統,可觀察內部骨結構,同時具有一個機械臂引導醫療工具在精度0.8毫米的範圍內進行手術操作。Phecda通過4步計劃進行工作。
  • 胸壁腫瘤切除及胸壁重建手術中國專家共識(2018 版)
    對於大部分胸壁腫瘤而言,手術是其主要的治療方式,術後造成的大範圍胸壁缺損又需要進行胸壁重建[3]。近年來,隨著外科技術和植入器械的發展,胸壁腫瘤切除手術和胸壁重建手術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臨床中可選擇的重建材料和方法眾多,但是尚缺乏高級別臨床證據對各種胸壁重建技術和重建材料進行比較。胸壁重建的手術方式主要依據術者的經驗和個人傾向進行選擇,如何正確合理使用重建材料尚無明確規範。
  • 手外科的手術操作解讀:60-36 手和手指畸形「圖解」
    D,手掌視圖注意第一個網絡空間的釋放切口,要切除的皮膚區域的交叉陰影,以及用於聯合的Barsky的小徑向翼片。 E,根據Ogino的技術將裂隙的手指殘餘物和內容物切除,並將裂縫邊緣的A2滑輪上的小皮瓣縫合在一起以重新形成掌骨韌帶。 F,裂縫已被封閉,殘留物被切除,而皮瓣轉位以重新露出食指背部的第一腹腔和供體缺陷。 G,手掌視圖。
  • 那些曾經盛極一時的外科手術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外科領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那些流行一時的手術,或被遺棄或被一些更新更有效的方式所替換。本文則盤點了歷史上曾經極富盛名、現在卻被廢用的外科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