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北京市西城區某5G新媒體中心,同時連線清華長庚醫院與相距2200多公裡的深圳市人民醫院,長庚醫院的專家在直播間通過MR(混合現實)技術與術者進行了術前方案討論、並穿插進行實時遠程技術指導,共同完成了兩名重症患者的高難度手術,最終兩名患者被成功救治。
手術期間,音視頻傳輸高清流暢、無卡頓和時延,兩地醫生幾乎實現了「零距離」面對面交流。藉助5G網絡通信傳輸高清手術影像、AI三維重建與交互技術,醫生能為身處異地的病人實施「遠程精準手術」。它替代了以往專家往返現場指導的模式,真正實現了遠程診療。
而這一場景實現的背後,離不開一眾醫療科技公司所做的努力。36氪近期接觸到的「縉鋮醫療」便是上述案例的幕後支持者。「縉鋮醫療」2015 年在北京成立, 主要專注於人工智能混合現實可視化創新醫療產品的開發與應用,即將AI、MR、AR、5G等前沿技術應用於全手術流程,幫助醫生實現術前遠程手術規劃、術中互動式遠程手術指導及術後遠程隨訪。
「縉鋮醫療」CEO張晉兵介紹到,基於獨有的卷積神經網絡算法(CNN),團隊在專家醫生的指導下將專家知識和經驗轉化為計算機語言, 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人工智能3D重建引擎,能將傳統CT/核磁二維斷層醫學影像數據自動分割重建為三維模型,並通過MR技術全息顯示在真實空間中,輔助醫生快速、直觀、精準地對病變體和周圍組織進行分析;另外,這些技術還能幫助異地醫生實現遠程互動式協同會診,前文提到的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張晉兵告訴36氪,過去醫生使用傳統軟體進行影像數據三維模型重建,往往需要耗費十幾個小時,且操作複雜,醫生的學習曲線長;現在基於「縉鋮醫療」的AI技術,能將該過程的時間縮短為數秒。為了更好地呈現模型,「縉鋮醫療」提供了一套頭戴式裝置,基於AR顯示系統,能直接為術者顯示內鏡手術視野、患者影像資料及三維重建的虛擬內窺鏡圖像等多模態數據。
據他介紹,為了沉澱真實的臨床數據以優化AI三維重建算法,團隊花了3年多的時間和專家溝通,將平面數據轉化為3D圖像,隨著計算機運行速度的加快和算法的更新,這一積累速度也在不斷加快,該算法也構成了公司目前最重要的競爭壁壘。
另外,目前國內已有很多醫學影像三維重建軟體,同樣基於MR技術去展現,但因為算法難(需要醫學知識配合),還無法實現基於AI的自動分割重建;想分時「遠程醫療」蛋糕的也不少,包括思科、阿里、騰訊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但甚少涉獵手術環節。
據悉,「縉鋮醫療」團隊在神經外科領域已積累了30多種較為成熟的核心算法,今年還啟動了心血管外科和肝膽外科領域的相關技術研發。截止目前,公司已申請了數十項專利/軟體著作權。
張晉兵認為,該技術一旦大規模應用於臨床,將具有重要臨床意義:1)勢必能極大地降低醫生工作量,並提升診療效率和精準度,進一步放大現有專家資源的價值;2)遠程協同協同診療也會提升基層醫生診療能力和基層機構診療水平,進一步推動分級診療。
反映到商業價值上,他認為,目前我國最核心醫療資源都集中在北上廣,遠程醫療必然是未來的趨勢,而「縉鋮醫療」所專注的手術目前是遠程醫療種最難的環節,手術風險大、有太多不可預測性,痛點最顯著;但手術又是疾病治療的主要手段,市場需求很大——若以每年6000萬臺的手術規模算,如果按次付費,那這至少也是個百億級的市場。
據悉,「縉鋮醫療」的技術和產品已應用在多家醫療機構、醫院聯盟及政府重大項目中,陸續與哈佛大學醫學院、清華大學長庚醫院、解放軍總醫院、上海長徵醫院等上百家大三甲醫院展開合作;另外,還和清華大學進行了基於AI的混合現實醫療影像數據的開發與應用項目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合作。
至於盈利模式,張晉兵表示,國家關於遠程醫療和醫療AI的收費標準還沒有正式出臺,「縉鋮醫療」也會結合國家要求和各地省份的差異化來確立其技術和產品的收費模式。目前,公司也在同步申請二類、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
關於團隊,創始人兼 CEO張晉兵從事於醫療行業二十餘年,是一名連續創業者,具有豐厚的企業管理經驗。據悉,縉鋮醫療的A輪融資即將完成,此前未進行任何融資。
註:本項目為朝陽區高精尖資源對接系列活動展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