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當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來之時,作為晚輩的我們都要攜家人為已故先人們祭掃墓碑,瞻仰追思,以勵其志也。
清明節前,我在整理父親遺物時,發現在他的日記裡記載著這樣一首歌詞,歌詞曰:「萬裡長徵雲和月,一生槍彈載星辰;嗚呼呼為吾民族,黃土埋吾骨。戰戰兢兢為我民生。不成功便成仁!身雖死而名不死,骨雖朽而志不朽,壯義哉!旌鼓震天,奇男兒真是黨的子孫」落款是「憶長徵時歌一首」,日期為1959年元月14日星期二於濟南。這首歌詞我記得在上中學的時候就已見過,但當時覺得老爸所寫的只不過是首很普通的歌謠而已,但在今天看來,這首歌非同凡響。
父親在庚子事變前即1899年4月12日出生於山東聊城,聽老爸講他的爺爺曾是清朝的一名官員,不知何故被罷免官職後,家境就日漸衰敗下來。到了我爺爺那個時候,家裡就一無所有了。再加上連年大旱,連飯都沒得吃,父子倆只好背井離鄉,父親5歲那年跟著爺爺逃荒到了天津,全靠爺爺在碼頭上做搬運工維持生活,後來爺爺因挨了打受重傷沒錢醫治,不久就離世了,那年父親才滿19歲,被逼無奈的他只得橫下心來闖了關東。
父親闖關東竟然闖到了東北最北邊的黑龍江省的餘慶(今慶安縣),在大地主龔永慶家當了長工,這一當就是9年。父親因長年受地主龔永慶及地主婆龔玉氏的打罵,幹活重又吃不飽飯,無法再忍受下去了。1928年初冬,他與其他幾位長工燒了地主家的房子,連夜逃走了。1928年12月,父親經人介紹,在海拉爾地區參加了遊擊隊,從此他走上了革命之路,並於1933年7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4年初,父親所在部隊南下進入鄂豫皖蘇區,併入徐海東的紅25軍,他任紅25軍75師223團新兵連政治指導員。1934年11月,父親在河南確山隨紅25軍長徵北上陝北,於1935年2月先期到達陝北永坪,與劉志丹的陝北紅軍匯合合編為紅15軍團,他任紅15軍團75師223團某營政治委員,1937年7月抗戰爆發後,父親被編入賀龍的120師358旅715團1營任教導員。1939年9月他參加了著名的陳莊戰鬥,父親堅守破門口陣地,用一個營的兵力消滅了敵人一個多團的兵力,受到了全旅傳令嘉獎。在陳莊戰鬥中,父親的左胳膊被子彈穿了個洞,建國後被認定為三等殘廢軍人。
1940年2月,父親被調往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129師新編第一旅第二團任副團長。1941年2月,父親又被調回120師,任獨一旅教導營政治委員。1942年初,他被調往獨一旅被服廠當廠長。1943年春,父親先後被調住綏德、米脂出任晉綏軍區義合鹽業公司經理。次年鹽業公司擴大,他又被派往山西磧口。任晉綏軍區鹽業公司經理兼黨委書記。
1944年夏,美軍觀察組一行來延安考察。這在當時來講是件頭等大事,由毛主席率領的延安黨政軍最高領導層及邊區首長們一併出席了為美軍觀察組成員們所安排的盛大宴會,父親亦出席了此次延安宴請。
抗日戰爭勝利後,父親於1946年2月任晉綏軍區總兵站站長。隨著重慶談判破裂,蔣介石不顧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反對,悍然發動了內戰,國民黨的幾百萬軍隊大肆進攻我解放區及延安。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米脂楊家溝召開重要會議(簡稱《十二月會議》),毛澤東在會議上正式向全黨、全軍發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號召。父親作為西北局陝甘寧邊區代表參加了這次重要會議。在三年解放戰爭期間,晉綏軍區後勤部與晉綏軍區總兵站為我解放大軍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並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簡介:高瀚香(1900.4.12-1963.12.27),原名高漢鄉。山東聊城人,系紅軍三等殘廢轉業幹部。1928年12月在東北海拉爾地區參加地方遊擊隊。1931年8月編入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初轉入 鄂豫皖蘇區紅軍第二十五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遊擊第二大隊排長、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紅軍二十五軍新兵連政治指導員,紅十五軍團七十五師二二三團營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徵。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〇師三五八旅七一五團一營政治教導員、一二九師新編第一旅第二團副團長、晉綏軍區鹽業公司經理兼黨委書記,一二〇師騎兵營營長。解放戰爭初期,任晉綏軍區總兵站站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輕工業部天津度量衡廠廠長、中央輕工業部監察室主任、中央輕工業部工程公司黨委書記,中央建築工程部張掖工程總公司黨委書記、山東省建築職工醫院院長。1960年因病帶職在家休養,1963年12月在北京病逝。1964年1月由國家民政部批准為革命烈士。2019年6月高瀚香同志骨灰由八寶山革命公墓烈士骨灰堂一室正式遷入八寶山革命烈士紀念園以為永久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