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創投圈,從來不缺 「三分鐘搞定千萬投資」、「與投資人上了個廁所敲定上億投資」的傳說,於風口上的無人機創業圈,在無產品、無公司、無核心團隊的情況下,搞定一筆數百萬的投資,你是否相信?近日,《投資快報》記者通過採訪Astar的創始人之一王軍,發現上述橋段並非傳說,確確實實就發生在了無人機領域的新秀企業Astar及其總經理王軍身上。
經銷商成為投資人,信產品更相信人品
真實的案例是這樣誕生的:在2014年下半年,如今Astar航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軍服務的上一家企業組織了招商會,王軍與經銷商朱總在閒聊的過程中,聊起了自己無人機創業的想法。
成立Astar前,王軍曾有豐富的市場營銷履歷,在數碼行業有過多年從業經歷,2008年服務影像設備商歐達進入影像行業直至2014年。特別值得一說的是,服務於歐達時,王軍帶領著4個人的團隊將彼時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在半年內達到5000多萬元的銷售業績,還曾以6個人團隊創造了3.4億元的頂峰銷售額。究其原因,在於王軍的渠道拓展能力特別強,高峰時曾將歐達的銷售商在全國拓展了10000個網點,覆蓋如沃爾瑪、家樂福、華潤、人人樂、國美、蘇寧等市面全部主流傳統渠道。
為什麼轉型做無人機?王軍有兩個契機,離開歐達後,王軍曾在一家無人機企業從事國內銷售的負責人,但這家企業在2014年年中趨於解散的境況;二是無人機創業機會來了。
據北京海鷹科技情報研究所的數據,未來10年全球無人機市場總價值可達709.8億美元,全球無人機銷售額將飆升至391億美元。拋開整體市場規模而言,諸如大疆科技這樣的新型無人機創業公司,在全球市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幾乎同期,國內如億航、零度等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都非常令人矚目。
王軍篤定無人機正在風口上,未來無人機市場還有爆發式增長,遂產生自立門戶做無人機的想法。
「朱總很看好無人機這個項目,我們只聊了10分鐘,他就問我需要多少錢。」王軍回憶當時的場面。朱總之前一直在從事數碼、影像的工作,也是他原來的客戶。「我這人做事風格是偏安全保守,當時我說大概需要600萬元。」就這樣,公司還沒成立,王軍已獲得了風投,而朱總後來成為了Astar的董事長。
敲定投資幾個月後的2014年12月31日,深圳Astar公司正式註冊公司,「公司真正註冊下來是2015年1月28日,元旦的時候選了深圳南山(Astar公司)。
考察國內外無人機企業,反市場而行鎖定家庭消費無人機
在敲定創業方向後,產品定位是另一個挑戰。「我們覺得時間是最重要的,為了抓時間點,選擇了一家可以配合的廠家,我們還參加了香港展和德國展。參展合作我們有兩個目的,一個目的就是去了解全世界的無人機的水平,所以當時報了兩場,一個香港展,一個是德國展,美國展我們也去過。」王軍說。
考慮到當時無人機的市場,即使大疆在國內也只有四、五個大客戶,90%以上全是靠外銷,「團隊裡面有一個負責外銷的創始人,原來在一電科技負責外銷部的工作,在內外銷都能夠解決好的情況下,全力以赴去解決好產品的研發、生產,我們參觀了十家左右無人機工廠,約見了很多無人機行業的開發人員。」
行業內,無人機企業都在往專業無人機市場走,比如農業無人機、電力無人機、測繪無人機等,2B業務相對安全、穩固,2C挑戰較多但未來增長性或優於2B端。
同時,王軍也看到,隨著大疆公司不停地推出新品,老品降價,低端無人機市場是一片紅海,目前而言可能沒有利潤,但是這個行業需求才剛剛起步,只要堅持創新,做好自己的定位,後面自然會有發展機會。經過幾番調研,Astar最終選擇家庭消費作為撬開消費市場的入口。
投入重金研發,掌握核心技術
團隊組建完畢,成立公司,產品定位完成。接下來,就是與時間賽跑,搶奪市場先機。
「我們覺得時間是最重要的,為了抓時間點,選擇了一家可以配合的廠家。」產品開發方面,王軍的思路是有成熟的模塊和零配件儘量選擇採購,「我們的策略是選擇有經驗的廠家基礎上二次開發,藉助他們多年的加工經驗去保證品質,組建的研發團隊在他們的基礎上開發二代產品。」
但無人機的核心技術,王軍選擇不惜任何代價,自己研發。
2015年,Astar首次研發的無人機組成部分包括:飛機載體、雲臺、飛機接收視頻傳輸技術。5月份,王軍讓設計師設計一個類似於大疆OSMO的雲臺,想做一個在空中和地面上同樣能用的雲臺,所以在研發好飛機載體後,投入了更多精力去做這種多用雲臺。「但是做雲臺技術門檻比較高,軟體、硬體結構都很複雜。」
王軍坦言,雲臺開發讓那個團隊遭遇了開發瓶頸,光打樣就做了10次。目前市面上能用的雲臺,除了大疆是螺旋式拆卸方式之外,其他採用的都是類似於以前的高壓波放方式。Astar用的是更好的卡口式結構,不管在機載還是手持上,穩定性、兼顧性都會更好,且不需要有潤滑油,避免了大疆無人機可能造成的磨損。Astar的雲臺也申請了外觀專利和發明專利。
在視頻影像這塊技術上,因為王軍本身是做影像銷售,對影像的技術比較熟悉,他認為整合起來並不會太難。雖然因為空氣動力學的原因,導致多旋翼無人機的造型不可避免的雷同,但Astar在產品上依然下了不少功夫,一開始就明確要有自身特色和專利。
投入研發、掌握核心技術,是很多創業型企業不敢輕易嘗試的事,此舉意味著高成本支出,同時因技術研發周期與節點,與整個市場的推成出新存在悖論。新技術過了短暫的紅利期後,有可能研發成本還沒有收回,就遭遇迭代新品擠壓,價格陡降。
這個行業先行者魔咒在無人機行業也同樣存在——先行者必須承擔產業技術積累的成本支出,同時要啟蒙和教育市場。Astar遭遇了相同的陣痛,即一方面要求定位不變,另外一方面又要具備市場競爭力;一方面要控制成本,另外一方面又要創新。
王軍和他的研發團隊依然非常樂觀,「我依然繼續做消費級的無人機,因為在這麼大的挑戰下都能生存和發展下去,以後會越走越好。尤其無人機涉及的技術特別的廣,很容易衍生出一些新的創新。」王軍說。
《投資快報》發自廣州
(責任編輯:李士英 HN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