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 造是 指 巖 石 中 不 同 礦 物 集 合 體 之 間 或 與 巖 石 其 它 組 成 部 分( 如 玻 璃 質) 之 間 的 排 列 方 式 及 充 填 方 式 所 表 現 出 來 的 特 點。
火成巖 的 構 造(structure): 指 巖 石 中 不 同 礦 物 集 合 體 之 間 或 礦 物 集 合 體 與 其 它 組 成 部 分 之 間 的 排 列、 充 填 方 式 等。
一、由於巖石組分充填空間方式不同所形成的構造
1、塊 狀 構 造( 均 一 構 造):組 成 巖 石 的 礦 物 在 整 塊 巖 石 中 分 布 是 均 勻 的, 巖 石 各 部 分 在 成 分 上 或 結 構 上 都 是 一 樣 的。
2、斑雜構造(不均一構造):指巖石中礦物成分、結構和顏色上都不均一。常見於深成侵入巖中。
3、帶 狀 構 造: 不 同 成 分 的 巖 石 彼 此 逐 層 交 替, 或 者 是 成 分 相 同 但 結 構 、顏 色 及 造 巖 礦 物 成 分 或 數 量 不 同 的 巖 石 彼 此 逐 層 交 替 呈 帶 狀、 條 帶 狀 彼 此 平 行 或 近 於 平 行。
4. 晶洞構造和晶腺構造:在侵入巖中出現的孔洞稱為晶洞構造,如果孔壁上生長著排列很好的晶體則稱為晶腺構造。
二,巖漿結晶過程中處於流動狀態所形成的構造
流 動 構 造:巖 漿 巖 中 的 片 狀 礦 物、 板 狀 礦 物 和 扁 平 捕 虜 體、 析 離 體 的 平 行 排 列, 形 成 流 面 構 造; 而 柱 狀 礦 物 和 長 析 離 體、 捕 虜 體 的 定 向 排 列, 形 成 流 線 構 造。 它 們 是 巖 漿 流 動 的 遺 跡, 流 面 與 圍 巖 接 觸 面 平 行, 流 線 與 巖 漿 流 動 方 向 一 致。
①流 紋 構 造: 是 酸 性 熔 巖 中 最 常 見 的 構 造。 它 是 由 不 同 顏 色 的 條 紋 和 拉 長 的 氣 孔 等 表 現 出 來 的 一 種 流 動 構 造。
②氣 孔 和 杏 仁 構 造:噴 出 巖 中 常 見 構 造, 主 要 見 於 熔 巖 層 之 頂 部, 它 是 由 於 從 冷 凝 著 的 巖 漿 中, 尚 未 逸 出 的 氣 體, 上 升 匯 聚 於 巖 流 頂 部, 冷 凝 後 留 下 的 氣 孔, 稱 為 氣 孔 構 造。 氣 孔 的 拉 長 方 向 代 表 著 巖 流 流 動 的 方 向。 當 氣 孔 被 巖 漿 期 後 礦 物 所 充 填, 則 形 成 杏 仁 構 造。
③枕 狀 構 造:這 是 巖 漿 水 下 噴 發 的 典 型 構 造。 枕 狀 體 常 具 玻 璃 質 冷 凝 邊, 有 的 氣 孔 呈 同 心 層 狀 或 放 射 狀 分 布, 中 部 有 空 腔。
三,噴出巖的原生解理-柱狀節理
柱狀節理(columnarjointing)幾組不同方向的節理將巖石切割成多邊形柱狀體,柱體垂直於火山巖的基底面。如熔巖均勻冷卻,應形成六方柱狀,上細下粗,二者由頂柱盤面隔開。
幾組不同方向的節理將巖石切割成多邊形柱狀體,柱體垂直於火山巖的基底面。如熔巖均勻冷卻,應形成六方柱狀,上細下粗,二者由頂柱盤面隔開。這種構造多發育在產狀平緩的玄武巖內,也見於安山巖、流紋巖、熔結凝灰巖中。另外,在超淺成巖、次火山巖脈、火山通道內及熔巖湖中也見及。
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柱狀節理是熔巖冷卻收縮形成的,長柱方向垂直於熔巖冷卻時的等溫面。但是一些學者認為,單純冷縮難以形成數米至十餘米長的節理。康瑟提出,高度規則的柱狀節理是熔巖在冷卻過程中的雙擴散對流作用引起的。
侵入巖相、結構、構造及產狀之間的關係表
侵入巖相、結構、構造及產狀之間的關係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