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認為,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的速度極限。這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他們都是想要打破這個速度極限的人。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類似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鐘錶的秒針有一光年那麼長,那麼當它轉動時,末端會不會超光速?就算我們不考慮鐘錶能不能帶動這麼長的秒針,末端超光速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力在秒針的傳播速度是並不是無限的。
事實上,力的傳播速度就是聲音在此介質中的傳播速度。10月9日,一篇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宇宙中聲速的極限為每秒36公裡,遠遠低於光速每秒30萬公裡。如果那根秒針上力的傳播速度按極限速度計算,那麼根本就不會有超光速的情況發生,愛因斯坦的理論也不會被打破。那麼這個聲速的極限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知道,聲音其實是一種振動。而我們的耳朵能聽到聲音,那是因為由原子或分子構成的介質傳播振動能量所引起的。振動把附近的分子擠在一起,對它們進行壓縮。然後這些受壓縮的分子又對鄰近的分子進行壓縮,這就把振動的能量傳遞了出去。而壓縮波從聲源向外傳播的速度,就是聲音在此介質中的聲速。
在空氣中,聲速取決於分子的固有速度。當介質中的分子受到壓縮時,固有速度快的分子很快就會把能量傳遞給鄰近分子,因此壓縮波就會很快向外傳播,聲速就很高。巧的是,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一種體現,也就是說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正是這個原因,聲音在溫度高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比在溫度低的空氣中快。
事實上,聲音傳播的速度跟密度也有關係,在這裡密度是衡量分子間隔的重要指標。我們知道液體的密度比氣體大得多,相比於氣體,液體分子排列更是緊密。當液體分子受到壓縮後,較小的分子間隔能更快的把壓縮波傳遞出去,因此它的聲速會更快。同樣的道理,固體中的聲速也比液體要來得快。例如,聲速在水中每小時5200公裡,而在鋼中約每小時18000公裡。
如果是固體跟固體之間的對比,密度不是聲速的根本原因。在固體中,原子和分子被固定在各自的位置上。它在這個位置上越穩固,就說明它受到擠壓時能更快回彈,因此聲音的傳播速度會更快。也就是說,物體越硬,它的傳播速度越快。目前,自然界最硬的礦物金剛石,它的聲速大約為每秒18公裡。
自然而然,我們就想到了聲音會不會有極限速度。科學家表示,聲音的極限速度與精細結構常數和質子電子的質量比有關。眾所周知,這兩個數字在宇宙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它們的數值改變了,可能宇宙就不會有恆星、行星甚至是生命的存在了。這兩個基本常數的組合也會影響材料的特性,例如聲速。
這組科學家對各種材料進行實驗,發現聲速符合它們的理論,並且它們還發現聲速隨原子質量而降低。因此,他們認為,聲音的極限存在於固體原子氫中。但是,固體原子氫只存在於壓力非常高的情況下,大概是地球海平面壓力的100倍。隨後,他們進行了模擬的量子計算,發現了聲音的極限速度大約為每秒36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