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王國頑童「吳文俊星」歸位 花甲之年自學編程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吳文俊

  性別:男

  年齡:98歲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職業:中科院院士、著名數學家、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文華逾九章,拓撲公示彪史冊;俊傑勝十書,機器證明譽寰球。

  5月11日,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廳,黑底白字的輓聯分列左右。二十四字,概括了吳文俊一生:以一己之力重振傳統算學,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領域影響深遠。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發布訃告,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著名數學家吳文俊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5月7日7時21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8歲。

  追悼會次日,是吳文俊98歲生日。他的女兒說,老爺子身體一直不錯,一輩子除白內障手術,身上「沒動過刀」。4月初,他在家中摔了一跤,腦部出血。而在此之前,家人一直認為他「活到一百沒問題」。

  「第一人」

  花甲之年自學編程

  吳文俊常說,數學是笨人學的,「我是很笨的,腦筋不靈」。

  這顆「不靈」的腦袋,先後斬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東方諾貝爾獎的「邵逸夫數學獎」。

  「文革」期間,基礎科學研究幾乎停滯。作為「真正理解中國古代數學的第一人」,吳文俊從傳統中探索新路徑,自學了《九章算術》在內的算學書籍。

  他的授業恩師陳省身認為,中國古代「無數學」,吳文俊為此與老師爭辯,寸步不讓。這也是身邊人回憶裡,他唯一一次「翻臉」。

  很難說,是傳統算學成就了吳文俊,還是吳文俊拯救了算學。

  在一些數學界人士眼裡,他以一己之力,以傳統算學為基礎,開展算法研究,振興了這一幾乎淪為「偽科學」的學術領域。

  「振興」背後,是長久的堅守。那時,中科院數學所機房內,總有一名排隊上機的老人,每天練習超過十個小時,從單指打字,到雙手自如,寒來暑往不間斷。

  這是花甲之年的吳文俊,在自學計算機編程。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子明回憶,吳文俊被下放至位於海澱的北京無線電一廠,隨工人一起製作計算機。正是在這裡,早年習慣於手算、心算的他,意識到計算機的意義。

  吳文俊開始深入探究數學機械化領域。他致力於用機器運算代替人力,使得數學學科逐步擺脫簡單的繁瑣計算和推理。而「數學機械化」的概念,又最終影響了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新興領域。

  中科院一名行政人員回憶,1979年,吳文俊將研究成果寫成有關人工智慧的論文,發表於國內一家刊物。論文引起國際同行關注,「那陣子,數學所每天都能收到國外科研機構來函『索文』,來函就把論文傳真過去,所裡的傳真機都燒壞了。」

  98歲

  「好靜」的長壽老人

  生活中,數學「國師」也樂於嘗試。

  2000年,吳文俊在清邁參加學術會議時,騎了大象;在澳大利亞,將蟒蛇纏到脖子上;在香港,年逾古稀的他,甚至坐上過山車。

  「隨性」,是身邊人對他的集體回憶。

  中科院數學所的大門口,常見一名頭髮花白的老人,打車前往知春路一帶,目的地通常是一家新開的餐館,或是咖啡廳。

  吳文俊好吃,多名學生回憶,老師四方菜系「照單全收」,尤愛西餐。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常帶著學生涮羊肉。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卓軍,是吳文俊的第一批博士生。他記得,老師吃菜幾乎沒有忌口,但僅有一項:從不吃帶餡兒的食物,包子、水餃乃至肉丸子,一律不沾。

  對於這一「禁忌」,吳文俊對學生解釋為,少年時代「吃了太多帶餡食物,成年後看到就吃不下」。

  吃之外,還有睡。在學生印象裡,老師嗜睡,動輒超過10個小時,且「一點就著」。李子明回憶,有一年,吳文俊在歐洲某小鎮遊覽,需乘坐火車,就在火車站的長椅上,趁機補了個覺。

  這位98歲長壽老人的養生之道,就是「好靜不好動」。他常對身邊人說,自己是「能坐著就不站著,能躺著就不坐著」。

  李子明說,吳文俊晚年幾乎很少遛彎,出門也大多打車,直奔知春路閒逛。等到年紀再長,司機紛紛拒載,他乾脆在家做起「宅男」。

  「宅男」愛逛書店,看歷史書,讀小說,尤其日本偵探小說,也愛看好萊塢電影,他是傳奇影后英格麗·褒曼的粉絲。

  隨性的背面,是對欲望的克制。

  吳文俊認為時間寶貴,儘管熱衷圍棋,卻從不上場。「電視上有圍棋比賽都會看,但他覺得一盤棋下幾個小時,太浪費時間。」他的女兒說,多年前,自己將一副撲克牌帶回家,說話從來細聲細語的父親,第一次「盛怒」,要求「扔掉」。

  7683號

  小行星命名「吳文俊星」

  吳文俊自稱「不愛動手」,這位在數學領域勒石記功的院士,曾是位物理成績優異的少年。

  1933年,他入讀滬上名校正始中學。在高中時代,一次題目很難的物理考試中,吳文俊成績優異。

  而當時的物理老師卻判斷,成績好是因為有數學天賦,因此不遺餘力地推薦他選修數學科系。

  畢業那年,吳文俊獲得學校資助,報考上海交通大學,並以理學院第二名的成績,被數學系錄取。

  他與數學從此結緣。在校期間,吳文俊自學實變函數論,康託爾集合論,並開始鑽研點集拓撲。

  1946年,大學同窗趙孟養,將自己在「臨時大學」的助教職位讓與吳文俊。與此同時,還帶來一個消息:教育部將公開招考公費「中法交換生」。

  當時的法國,是西歐數學,尤其是拓撲學的高峰之一。他沒有錯失這次機會,1947年在陳省身先生推薦下,踏上前往法國的輪船。

  兩年後,吳文俊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這一年他30歲,是法國國家科學中心研究員。

  1951年,他舉家回國,自此再也沒有離開。

  據媒體報導,中國中學生多次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拿回好成績,被認為是中國數學教育成功的證明。對此,吳文俊提到,參加數學競賽獲獎是很可貴的,但不能過分重視。「它不能代表一名學生對數學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訓練數學思維。」

  2010年,國際編號第7683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吳文俊星」。

  如今,數學巨星隕落,吳文俊星依然啟明。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王煜

相關焦點

  • 【科學向日葵】「頑童」愛數學-吳文俊
    他就是數學「頑童」吳文俊。還有一張坐在大象鼻子上的照片流傳很廣,那是他2000年在泰國見一位女士爬到大象鼻子上照相,自己也感到好奇,於是就爬上去試試。那一年,他81歲。 在科研上不惜與人「翻臉」 儘管生活中的吳文俊愛笑愛玩,最是隨性,但對待學問和科研,他又有一股格外的執拗勁兒。因為這種執拗,吳文俊在中國數學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績,被認為是「真正理解中國古代數學的第一人」。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他已經年近60。
  • 緬懷| 數學家吳文俊
    吳文俊生平簡介吳文俊 1919 年出生於上海,1940 年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6 年在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工作、在陳省身先生指導下開始從事拓撲學研究,1947 年赴法留學,師從埃裡斯曼與嘉當,1949 年畢業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
  • 吳文俊創「中國方法」,尋數學之「道」
    (2014年5月15日攝)。開闢數學一方新天地1234567……普通人看來再平凡不過的數字,在吳文俊眼中卻如此美妙,值得用一輩子求索其中之「道」。1982年,美國人工智慧協會主席布萊索等知名科學家聯名致信中國當時主管科技工作的領導人,讚揚吳文俊「獨自使中國在該領域進入國際領先地位」。2006年,年近九旬的吳文俊憑藉「對數學機械化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貢獻」獲得邵逸夫數學獎。評獎委員會這樣評論他的獲獎工作:展示了數學的廣度,為未來的數學家們樹立了新的榜樣。
  • 吳文俊百年誕辰 | 解讀吳文俊三大研究成就與人工智慧的淵源
    1956年,吳文俊因為在拓撲學上的成就,與華羅庚、錢學森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在38歲時被評為學部委員,是當時最年輕的學部委員之一;2017年5月7日,吳文俊去世,享年98歲。吳文俊不僅有松柏之壽,也同樣有著長期而活躍的學術生涯。
  • 吳文俊逝世:自認"笨人",卻總能站在數學研究的最前沿
    新華社發  他是中國數學界的泰山北鬥,1956年就與華羅庚、錢學森一起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開創了近代數學史上第一個由中國人原創的研究領域,82歲高齡時又站在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領獎臺上。  浩瀚宇宙中,一顆被命名為「吳文俊星」的小行星和光同塵,世間巨星卻已隕落。
  • 中科院陸汝鈐獲吳文俊人工智慧最高成就獎,百度王海峰獲吳文俊人工...
    」的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在蘇州舉行頒獎典禮。本本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獎共對 70 項人工智慧成果授獎,包括吳文俊人工智慧最高成就獎 1 項,吳文俊人工智慧傑出貢獻獎 1 項,吳文俊人工智慧自然科學獎 14 項,吳文俊人工智慧技術發明獎 13 項,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獎 18 項、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獎企業技術創新工程項目 11 項、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獎科普項目 1 項,吳文俊人工智慧優秀青年獎 11 項。
  • 2020華數之星青少年數學大會完美收官 核桃編程學員斬獲全國前三
    」青少年數學大會(簡稱「華數之星」)順利收官,來自全國各地的8支代表隊參加了大會活動,其中核桃編程101戰隊作為唯一一支由編程學員組成的戰隊,憑藉出眾的編程能力和數學能力,榮獲華數之星全國團體季軍。基於在編程和數學教育上的創新貢獻,核桃編程獲得由華數之星組委會獨家授予的「「編程+數學」邏輯思維訓練基地」榮譽,並現場獲得授牌。
  • 從考「零」分開始的數學家:吳文俊
    上初中後,學習幾何知識,老師講: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寫出了《幾何原本》,還有畢達哥拉斯也是大數學家……總之,在數學發展的長卷中,在數學教科書裡,中國人的名字少之又少,因此,在這些著名數學家名字中方塊字尤為顯眼。今天讓我們了解一位這為數不多的中國人中一位,他就是吳文俊。《讓數學回歸中國:吳文俊傳》這本書讓我們看到數學領域中中國的驕傲。本書作者何琳娟,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 科堂|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數學——吳文俊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科學家是中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機械化之父,吳文俊(1919-2017)。他是中國數學界的「泰山北鬥」,是揭示中國數學過去和未來的大師,他在拓撲學、數學機械化兩大領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激發了我國人工智慧領域研究的跨越。他就是吳文俊。
  • 谷歌空間推薦:如何自學編程,有哪些實用輔助學習軟體?
    他們發現全世界1萬名相關學生裡面,接近三分之二都在自學編程。IT業發達的美國,更是有五分之四的學生靠自學掌握技術。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值得奇怪。計算機領域,學校教授的知識雖然經典,但這個行業變化飛快、類似Go、kotlin這種企業需要的新技術、學校經常沒法跟上。學習程序開發、提升技能水平,「自學」是必經之路。
  • 移動開發者的自學寶典:十大在線編程學習網站
    前不久,在接觸到Codecademy時,已經好久沒編程的筆者一下子來了興致,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年」,把還給老師的那些東西給一點一點地要了回來。在此,筆者特意搜羅了十大備受開發者好評的在線編程學習網站,與列位分享。
  • 研究生能否通過自學精通兩門程式語言
    首先,程式語言本身的難度並不高,程式語言作為一種操作計算資源的工具,簡單易用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所以自學程式語言並掌握其基本語法是完全可行的,同時掌握多門程式語言也比較常見,但是如果想形成自身的編程思想,同時能夠使用程式語言來完成具體場景下的開發任務,這通常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
  • 丘成桐是「數學王國的凱撒大帝」,高斯是「數學王子」,誰更牛?
    兩人都是數學界的大牛,高斯在大家心中可能比較熟悉,例如從1加到100的算法;而丘成桐則可能了解他的人少之又少。當然,如果將兩人對比誰更牛,那真的不好對比。我們先看看他們的成就。他被譽為「數學王國的凱撒大帝」。誰更牛誰更牛?不知道。一個是數學王子、世界上三大數學家之一;一個是數學王國的凱撒大帝「。都非常牛。當然,他們屬於不同時代的數學家,不可簡單比較,至於誰更牛,還真不好說。我是學霸數學,歡迎關注!
  • 紀念吳文俊先生誕生100周年暨2019年符號計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
    紀念吳文俊先生誕生100周年暨2019年符號計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訪問學者研討會在吉林大學成功召開 編輯:李慧
  • 蛤蜊和花甲一樣嗎?蛤蜊和花甲哪個貴?
    我今天逛海鮮市場的時候發現,商家賣的蛤蜊和花甲長得明明十分相似,但是名稱卻完全不一樣,我想請問蛤蜊和花甲究竟是不是一樣的呢?蛤蜊和花甲一樣嗎不一樣,花甲只是蛤蜊的一種。花甲也叫做花蛤,它是一種生活在淺海海底的軟體動物,而蛤蜊也是一種軟體動物,它是一個大的分類,包括有花甲,文蛤、白蛤、西施舌等多個品種,有「天下第一鮮」的美稱,所以嚴格來說,花甲可以稱為蛤蜊,但是蛤蜊卻不能將其單純的稱之為花甲。蛤蜊和花甲哪個貴蛤蜊的某些品種相對較貴。
  • 29 歲電工自學編程行騙,涉案金額高達 1.6 億
    前有程式設計師被騙,後有程式設計師行騙,編程的這個江湖怎麼就這麼不讓人操心呢!近日,據央視財經《經濟與法》的一篇報導稱,一名網名叫「萬科」的 29 歲電工柏某,自學編程學會了搭建彩票網站,通過搭建這種假冒的彩票詐騙網站行騙,涉及全國 12 個省市近萬人受害,涉案金額高達 1.6 億元。
  • 非計算機專業自學編程能找到何種類型的工作
    首先,當前確實有很多非計算機專業的同學,希望通過自學編程技術來進入IT網際網路行業發展,還有不少同學會跨考計算機專業研究生,這兩種方式也是非計算機專業同學學習計算機相關技術的常見方式。按照歷史經驗來看,非計算機專業要想通過自學實現就業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而且很多同學的就業崗位往往都是集中在應用級開發(二次開發)崗位,這些崗位不僅工作壓力比較大,崗位上升空間也相對比較有限。
  • 創中國方法,為世界算數——吳文俊
    △「人民科學家」吳文俊吳文俊,男,漢族,中共黨員,1919年5月生,2017年5月去世,上海市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對數學的核心領域拓撲學作出重大貢獻,開創了數學機械化新領域,對國際數學與人工智慧研究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