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俊
性別:男
年齡:98歲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職業:中科院院士、著名數學家、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文華逾九章,拓撲公示彪史冊;俊傑勝十書,機器證明譽寰球。
5月11日,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廳,黑底白字的輓聯分列左右。二十四字,概括了吳文俊一生:以一己之力重振傳統算學,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領域影響深遠。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發布訃告,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著名數學家吳文俊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5月7日7時21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8歲。
追悼會次日,是吳文俊98歲生日。他的女兒說,老爺子身體一直不錯,一輩子除白內障手術,身上「沒動過刀」。4月初,他在家中摔了一跤,腦部出血。而在此之前,家人一直認為他「活到一百沒問題」。
「第一人」
花甲之年自學編程
吳文俊常說,數學是笨人學的,「我是很笨的,腦筋不靈」。
這顆「不靈」的腦袋,先後斬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東方諾貝爾獎的「邵逸夫數學獎」。
「文革」期間,基礎科學研究幾乎停滯。作為「真正理解中國古代數學的第一人」,吳文俊從傳統中探索新路徑,自學了《九章算術》在內的算學書籍。
他的授業恩師陳省身認為,中國古代「無數學」,吳文俊為此與老師爭辯,寸步不讓。這也是身邊人回憶裡,他唯一一次「翻臉」。
很難說,是傳統算學成就了吳文俊,還是吳文俊拯救了算學。
在一些數學界人士眼裡,他以一己之力,以傳統算學為基礎,開展算法研究,振興了這一幾乎淪為「偽科學」的學術領域。
「振興」背後,是長久的堅守。那時,中科院數學所機房內,總有一名排隊上機的老人,每天練習超過十個小時,從單指打字,到雙手自如,寒來暑往不間斷。
這是花甲之年的吳文俊,在自學計算機編程。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子明回憶,吳文俊被下放至位於海澱的北京無線電一廠,隨工人一起製作計算機。正是在這裡,早年習慣於手算、心算的他,意識到計算機的意義。
吳文俊開始深入探究數學機械化領域。他致力於用機器運算代替人力,使得數學學科逐步擺脫簡單的繁瑣計算和推理。而「數學機械化」的概念,又最終影響了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新興領域。
中科院一名行政人員回憶,1979年,吳文俊將研究成果寫成有關人工智慧的論文,發表於國內一家刊物。論文引起國際同行關注,「那陣子,數學所每天都能收到國外科研機構來函『索文』,來函就把論文傳真過去,所裡的傳真機都燒壞了。」
98歲
「好靜」的長壽老人
生活中,數學「國師」也樂於嘗試。
2000年,吳文俊在清邁參加學術會議時,騎了大象;在澳大利亞,將蟒蛇纏到脖子上;在香港,年逾古稀的他,甚至坐上過山車。
「隨性」,是身邊人對他的集體回憶。
中科院數學所的大門口,常見一名頭髮花白的老人,打車前往知春路一帶,目的地通常是一家新開的餐館,或是咖啡廳。
吳文俊好吃,多名學生回憶,老師四方菜系「照單全收」,尤愛西餐。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常帶著學生涮羊肉。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卓軍,是吳文俊的第一批博士生。他記得,老師吃菜幾乎沒有忌口,但僅有一項:從不吃帶餡兒的食物,包子、水餃乃至肉丸子,一律不沾。
對於這一「禁忌」,吳文俊對學生解釋為,少年時代「吃了太多帶餡食物,成年後看到就吃不下」。
吃之外,還有睡。在學生印象裡,老師嗜睡,動輒超過10個小時,且「一點就著」。李子明回憶,有一年,吳文俊在歐洲某小鎮遊覽,需乘坐火車,就在火車站的長椅上,趁機補了個覺。
這位98歲長壽老人的養生之道,就是「好靜不好動」。他常對身邊人說,自己是「能坐著就不站著,能躺著就不坐著」。
李子明說,吳文俊晚年幾乎很少遛彎,出門也大多打車,直奔知春路閒逛。等到年紀再長,司機紛紛拒載,他乾脆在家做起「宅男」。
「宅男」愛逛書店,看歷史書,讀小說,尤其日本偵探小說,也愛看好萊塢電影,他是傳奇影后英格麗·褒曼的粉絲。
隨性的背面,是對欲望的克制。
吳文俊認為時間寶貴,儘管熱衷圍棋,卻從不上場。「電視上有圍棋比賽都會看,但他覺得一盤棋下幾個小時,太浪費時間。」他的女兒說,多年前,自己將一副撲克牌帶回家,說話從來細聲細語的父親,第一次「盛怒」,要求「扔掉」。
7683號
小行星命名「吳文俊星」
吳文俊自稱「不愛動手」,這位在數學領域勒石記功的院士,曾是位物理成績優異的少年。
1933年,他入讀滬上名校正始中學。在高中時代,一次題目很難的物理考試中,吳文俊成績優異。
而當時的物理老師卻判斷,成績好是因為有數學天賦,因此不遺餘力地推薦他選修數學科系。
畢業那年,吳文俊獲得學校資助,報考上海交通大學,並以理學院第二名的成績,被數學系錄取。
他與數學從此結緣。在校期間,吳文俊自學實變函數論,康託爾集合論,並開始鑽研點集拓撲。
1946年,大學同窗趙孟養,將自己在「臨時大學」的助教職位讓與吳文俊。與此同時,還帶來一個消息:教育部將公開招考公費「中法交換生」。
當時的法國,是西歐數學,尤其是拓撲學的高峰之一。他沒有錯失這次機會,1947年在陳省身先生推薦下,踏上前往法國的輪船。
兩年後,吳文俊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這一年他30歲,是法國國家科學中心研究員。
1951年,他舉家回國,自此再也沒有離開。
據媒體報導,中國中學生多次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拿回好成績,被認為是中國數學教育成功的證明。對此,吳文俊提到,參加數學競賽獲獎是很可貴的,但不能過分重視。「它不能代表一名學生對數學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訓練數學思維。」
2010年,國際編號第7683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吳文俊星」。
如今,數學巨星隕落,吳文俊星依然啟明。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王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