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2013年1月25日濰坊訊(通訊員 侯月娟) 今年以來,山東省諸城市從生態治理、水量調度、水質監管、科技支撐入手,層層構築監管體系,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工作規範化、科學化管理。
一是加強供水水源保護。以6座大中型水庫和部分山區小水庫為重點,劃定了城鄉供水水源地、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河流源頭區、生態溼地保護區和水庫取水警戒線,落實保護主體,明確保護目標。在城市南部規劃建設南湖生態區,控制區總面積528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105平方公裡,從去年開始實行山系、水網、林帶、路域、園區、村鎮生態綜合治理。今年結合土地執法,拆除保護區內的養殖場、飯店等汙染項目160處;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重點水庫流域內的鎮街、社區全部實行垃圾、汙水集中處理,全市7處供水工程原水水質都在三類以上。
二是完善集中供水檢測監管設施。投資600萬元,建成市級農村飲水安全信息調度中心和水質檢測中心,對原水質量、主支管道及自來水壓力、流量、水質等進行在線管理和全程檢測。目前,已實現42項指標控制。進一步整合水資源遠程監控、防汛監測、水庫運行、水質在線等系統,建立水利綜合信息平臺,著手打造數字水利,更好地保證農村飲水安全。
三是推行智能化管理試點。適應規模化集中供水管理到村、到戶的實際,今年在枳溝鎮喬莊社區推廣使用IC卡智能水錶,探索「先交費、後用水,交明白錢、用明白水」管理模式,切實解決欠繳水費、跑冒滴漏、人力不足、計量誤差等問題。結合諸城農村社區化發展,要求每個鎮街選擇2-3個農村社區進行智能化管理試點,在社區設立相應的充值服務窗口,方便社區居民繳費,用兩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農村集中供水的智能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