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黃金新結構,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強衝擊下,科學家觀察到液態金

2020-12-06 茶馬星球視野

科學家們剛剛發現了有關黃金的有趣現象。在短短幾納秒內施加極壓時,這種元素的原子結構會發生變化,變得更像其它金屬。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理察·布裡格斯表示,他們在黃金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結構,這種結構存在於極端超高壓力狀態下,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強的三分之二。這是科學家首次在黃金中觀察到這種結構狀態,這些特性可以幫助科學家進一步理解元素在壓力下的行為。

黃金是一種迷人的元素。它的特性最不活躍,即便是在極高的壓力下,其晶體結構預期中仍然保持穩定。金原子的排列遵循所謂的「面心立方」(fcc)結構。簡而言之,黃金的原子形成立方體,每個角上都有一個原子,每個面的中心都有另一個原子。金、銀、鉑、銀、鋁和鎳都有這種結構。

之前的實驗已經表明,當在室溫下緩慢壓縮大約幾秒到幾分鐘,當壓力達到地球中心的三倍時,黃金的面心立方機構仍然處於穩定。基於這種特性,對於金剛石壓腔實驗中壓力標定非常有用,金剛石壓腔在實驗室裡主要用於產生極端的超高壓力。

通常壓力是逐漸施加的,然而在幾納秒的衝擊壓縮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現在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現象。在223 GPa壓強下,相當於海平面上地球大氣壓的220萬倍,黃金重新排列成一個不那麼緊湊的「體心立方」(bcc)結構,當金屬從一種結構過渡到另一種結構時,這兩種結構共存。

顧名思義,bcc也是一個立方體結構,每個角上都有一個原子;但是在立方體的每個表面上並沒有原子,而是只有一個原子在其中心(見下圖)。許多金屬,包括較軟的金屬如鋰和鈉,以及較硬的金屬如鎢和鉻,都具有體心立方結構。

雖然物理學家曾經在鋼鐵等金屬製品中發現了fcc結構和bcc結構之間的轉變,但這種相變以前從未在黃金中記錄過。事實上,黃金的這種新結構在高壓下的填充效率比初始結構要低,考慮到大量的理論預測表明應該存在更緊密的填充結構,這樣的發現令人驚訝。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研究團隊並沒有打算止步於223 GPa的超高壓強測試。在最初的衝擊之後,他們在加大壓強的同時跟蹤結構的變化。壓強超過250GPa時黃金開始融化,在壓強達到262 GPa時,相變完成。研究人員表示,觀察到液態黃金的平均績點達到330,令人震驚訝。相當於地球中心的壓強,比之前測量的高壓下的液態金的壓強高300多GPa。科學家此前從未在如此高的壓力下觀測過。

研究人員表示,這對於填寫黃金的相變圖確實很有吸引力,另外這一發現對製造業也有更廣泛的意義。例如,鐵既有fcc機構也有bcc結構,主要取決於其溫度,對於鋼鐵生產十分重要,相比bcc結構,高溫fcc結構下鐵可以吸收更多的碳。

但目前對相變的確切機制仍知之甚少。該項研究表明,由於溫度和壓力的原因,黃金經歷了相變,這可能有助於在未來的實驗中發現這種機制。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極端壓力下發現了新的黃金結構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和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在快速壓縮黃金的時候,發現了一種新的黃金結構 。
  • 當超過250萬倍大氣壓時,金就開始融化了,產生新的結構
    當在室溫下緩慢壓縮時(大約幾秒到幾分鐘),當壓力達到地球中心三倍時,金更傾向於以表面為中心的立方(fcc)結構。然而,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和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當金在納秒(十億分之一秒)內被迅速壓縮時,壓力和溫度的增加會將晶體結構改變為金的一個新階段。這種著名的體心立方(bcc)結構變形為比fcc結構更開放的晶體結構。
  • 當超過250萬倍大氣壓時,金就開始融化了,產生新的結構
    當在室溫下緩慢壓縮時(大約幾秒到幾分鐘),當壓力達到地球中心三倍時,金更傾向於以表面為中心的立方(fcc)結構。然而,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和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當金在納秒(十億分之一秒)內被迅速壓縮時,壓力和溫度的增加會將晶體結構改變為金的一個新階段。這種著名的體心立方(bcc)結構變形為比fcc結構更開放的晶體結構。
  • 「染血的黃金」!為了這地下3000米的財富,人類把科技潛能逼到了極限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瑞摩黃金頭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金礦South Deep擁有的黃金存儲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對South Deep的採礦人而言,開採從未容易過。 該金礦位於約翰尼斯堡以西,需要一個小時的車程。
  • 科學家發現地球最大秘密:地球內部是空心的,且全是黃金和鉑金?
    地球的內部是什麼?地球的下面只有巖漿嗎?這是生活在地球的人類最好奇的問題。之前,科學家在厄瓜多伊瓜蘇瀑布下面,偶然發現一條地下隧道。這條隧道位於地下240米的深處,屬於極為龐大、複雜的隧道系統,全長大約長達四千公裡以上。人們至今都不知道這條隧道最終通向何處。
  • 科學家觀察到超低溫條件下的液態水
    原標題:科學家觀察到超低溫條件下的液態水  新華網維也納10月7日電(記者劉鋼)奧地利和德國科學家日前報告說,他們發現在零下157攝氏度的超低溫環境下,水也能夠呈現液態。這一發現或將為科學家探索宇宙有機分子甚至生命的形成打開新思路。
  • 挖穿地球可行嗎?科學家:不是異想天開就是自掘墳墓
    審核:小文地球,人類目前賴以生存的唯一星球。海洋的面積大約是3.61億平方千米,佔全球總面積的71%,可以說是七分海洋三分陸地。從外太空上看,地球更像是一個水雲環繞的蔚藍色「水球」,那種美與震撼的視覺衝擊言語是無法表達的。由此人們產生一個大膽的設想,能否將其鑽穿呢?
  • 科學家發現「冥界」?溫度低至零下200度,一年相當於地球248年!
    我們現在科學技術雖然還不足以實現太空移民,但是以我們人類目前的科研水平,已經能夠觀測到離我們數千萬公裡以外的行星了。隨著我們對太空探索的深入,儘管我們發現的新星越來越多,但是圍繞著它們的秘密也變得越來越多。
  • 碳質球粒隕石降臨地球 價值是黃金10倍
    科學家說它們是一個巨大火流星體的一部分,這顆巨大的火流星的威力相當於二戰末期投放在廣島的原子彈威力的三分之一。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普雷斯科特的羅伯特 伍德在星期二上午大約10點左右的時候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邊緣的名叫蓮花鎮的小鎮發現的這兩塊隕石,當時它們散落在了一個壘球場和公園之間的空地上。
  • 地球上的黃金是從哪裡來的?
    這些天文級的撞擊可能撞出了月球,並且造成數十億噸的液化黃金沉入地核。絕大部分的黃金之所以集中於地球深處是因為它們的密度較大,在早期地球物質處於熔融狀態時,重物質下降,輕物質上升的分異變化形成了這樣的結果。
  • 質量相當於太陽的142倍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黑洞
    一顆垂死的恆星發生坍縮時會形成一個所謂的恆星級黑洞,其大小通常是3到10倍太陽質量。在包括銀河系在內的大多數星系的中心都發現了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介於數百萬倍至數十億倍太陽質量之間。到目前為止,質量是太陽100到1000倍的黑洞從未被發現。
  • 銀河中心能量源研究發現新線索
    銀河系的中心有大量分布不均勻的星際介質、塵埃和氣體,從外面看起來就像一座被大霧籠罩著的神秘島嶼。以前,科學家只能通過從裡面透出的紅外線、無線電波探測內部的奧秘。最近一份新研究發現,從這個塵埃罩內突出一個奇怪的結構,
  • 銀河中心能量源研究發現新線索
    銀河系的中心有大量分布不均勻的星際介質、塵埃和氣體,從外面看起來就像一座被大霧籠罩著的神秘島嶼。以前,科學家只能通過從裡面透出的紅外線、無線電波探測內部的奧秘。最近一份新研究發現,從這個塵埃罩內突出一個奇怪的結構,發出紅色的可見光,而且這個結構正朝著地球的方向運動。這份7月3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研究觀測到,這個結構和銀河系的平面呈一個夾角,因此把它稱為「傾斜盤」。
  • 科學家衝擊最強磁場記錄:地球磁場強度200萬倍
    據國外媒體報導,工作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科學家們用該實驗室最大磁體設施產生了超過
  • 科學家在金屬釩中發現新相變類型
    科學家在金屬釩中發現新相變類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25日 12:4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華盛頓2月20日電(記者張忠霞)美國卡內基學會地球物理學實驗室科學家20日報告說,他們在金屬釩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相變類型
  • 科學家將利用原子鐘測量地球內部結構
    科學家將利用原子鐘測量地球內部結構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4日消息國外媒體報導,近日蘇黎世大學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聲稱可以利用原子鐘解決地球上的結構問題,例如發現礦藏或者隱蔽的水資源。
  • 43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可能下著黃金雨,地表被黃金鋪滿
    通過行星的形成過程,我們知道,地球早期可不是一顆美麗的星球,而是一個處於不斷燃燒狀態的情景,從太空中看,我們會發現,地球呈現一個熔融的紅色狀態,到處都是火焰燃燒著。這種狀態要持續數億年以上的時間,等到巖質結構形成之後,地球才會不斷冷卻下來。
  • 金剛石對頂砧裝置是如何產生超高壓強的?
    他們藉助能產生百萬大氣壓強的金剛石對頂砧(DAC)裝置,針對僅有蟬翼千分之一厚度的二維異質結材料開展了極高壓研究。在研究中,科學家們巧妙地利用了二維異質結的結構特點,對僅有原子級厚度的納米材料實現了高效壓縮,並觀察到了一系列新奇的物理現象。
  • 金黃色不明物體靠近地球,本體比太陽大200倍,地球會被它擊中嗎?
    相對於此前觀察到的其他天體,此次發現的不明物體呈現出獨特的顏色,在夜空的映襯下變得格外明顯。就在人們對此感到十分好奇的同時,科學家藉助於先進的儀器對觀測到的相關數據進行測算,並且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該物體正在不斷接近地球。
  • 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