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中心能量源研究發現新線索

2020-12-04 環球世界未解之謎

銀河系的中心有大量分布不均勻的星際介質、塵埃和氣體,從外面看起來就像一座被大霧籠罩著的神秘島嶼。以前,科學家只能通過從裡面透出的紅外線、無線電波探測內部的奧秘。

最近一份新研究發現,從這個塵埃罩內突出一個奇怪的結構,發出紅色的可見光,而且這個結構正朝著地球的方向運動。

這份7月3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研究觀測到,這個結構和銀河系的平面呈一個夾角,因此把它稱為「傾斜盤」。科學家用已知的物理學現象,比如銀河系的旋轉理論等,均無法解釋。

還發現這個傾斜盤內至少有48%的氫氣,在未知能量源的支持下被電離。而在以前,科學家只知道這個區域內存在中性氣體。

美國安柏瑞德航空大學(ERAU)的哈夫納(Matthew Haffner)說,電離態的氫氣就是被剝奪了電子的氫原子,如果沒有持續的能量補給,自由電子很快就會回到氫原子的軌道上,將它們中和。

「靠近銀核的區域,氣體被新誕生的恆星電離,離銀核越遠,氣體的狀態越接近低電離星系核(LINERs)的狀態。」

低電離星系核就是充滿低電離度氣體的星系核,包含低電離星系核的星系稱為LINER星系,科學家所知的星系大約有三分之一被歸類為LINER星系。我們銀河系也被歸為LINER星系。

這種星系核的輻射強度比僅在誕生新星的星系核強,但是比中心擁有活躍地吞噬周圍大量物質的超級大黑洞的星系核弱。

可見光觀測數據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威斯康星阿爾法氫測繪望遠鏡(WHAM)近二十年來搜集的數據,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觀測了這些電離態的氫氣。

「通過可見光觀測,便於我們把銀河系的內核與其它星系的內核進行比較。」哈夫納說:「以前多項研究已經測量了宇宙中幾千個螺旋星系核電離氣體的數量和質量。我們第一次能夠直接把銀河系的這些測量值與大量的星系進行對比。」

利用WHAM的初始數據,研究人員不斷改進模型,推測中心地帶電離化氣體的質量,直到推測出這個結構體準確結構。

研究人員發現,這個結構體沿著位於銀河系旋臂的內圍區域一個橢圓形軌道上運動,它正向靠近地球的方向移動。

目標探索銀河系中心能量源

研究者稱,下一步,他們目標找到銀河系中心的能量來源。這項研究的發現是新的線索。

哈夫納說,他們希望建造比WHAM更先進的望遠鏡,提升解析度。「目前我們地圖上一個像素相當於兩個滿月那麼大的範圍,我們希望得到更細節的信息。」

相關焦點

  • 銀河中心能量源研究發現新線索
    最近一份新研究發現,從這個塵埃罩內突出一個奇怪的結構,這份7月3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研究觀測到,這個結構和銀河系的平面呈一個夾角,因此把它稱為「傾斜盤」。科學家用已知的物理學現象,比如銀河系的旋轉理論等,均無法解釋。還發現這個傾斜盤內至少有48%的氫氣,在未知能量源的支持下被電離。而在以前,科學家只知道這個區域內存在中性氣體。
  • 他通過研究噪聲發現銀河中心發射無線電波,因此建立了射電天文學
    1931年,他在美國新澤西州貝爾電話實驗室研究和尋找幹擾無線電波通訊的噪聲源時,發現除去兩種雷電造成的噪聲外,還存在著第三種噪聲,那是一種很低又很穩定的「哨聲」,卡爾·央斯基還發現,它的周期不是24小時,而是每天提前4分鐘來臨。這微弱的電波不像來自於太陽。
  • 天文學家認為費米氣泡由銀河中心噴發而成
    為了更好地了解銀河中心(GC)和星際介質(ISM),天文學家們使用WHAM技術集中精力於費米氣泡的研究中,也許有一天我們能夠通過對其的研究會知道幾百萬年前在銀河系中心發生了什麼,從而形成了這些巨大的氣泡。我們對銀河的研究往往會碰到不同尋常的矛盾,比如濃密的氣體會妨礙我們觀察銀河系的中心,使它難以在可見光下被觀察到。
  • 天文學家認為費米氣泡由銀河中心噴發而成
    為了更好地了解銀河中心(GC)和星際介質(ISM),天文學家們使用WHAM技術集中精力於費米氣泡的研究中,也許有一天我們能夠通過對其的研究會知道幾百萬年前在銀河系中心發生了什麼,從而形成了這些巨大的氣泡。   我們對銀河的研究往往會碰到不同尋常的矛盾,比如濃密的氣體會妨礙我們觀察銀河系的中心,使它難以在可見光下被觀察到。
  • 銀河系中發現新的高能伽馬射線源
    Credit:HAWC 合作組織研究人員在銀河系中發現了九種新的高能光子源,其中包括一些迄今為止探測到的能量最高的伽馬射線。這些伽馬射線源似乎都起源於被稱為脈衝星(pulsars)的自旋中子星附近,通過研究這些伽馬射線源,物理學家們正在試圖理解被稱為宇宙射線的神秘高能粒子的起源。
  • 科學家首次在銀河系中心發現吸血鬼恆星
    (圖片由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提供) 北京時間6月14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科學家最近第一次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心發現「吸血鬼」恆星,它們從鄰近恆星吸取能量。 科學家曾在銀河的其他部分發現這種名叫藍離散星(blue stragglers)的「吸血鬼」恆星,它們的年齡顯然滯後於其他恆星,它們明顯更熱、更年輕和更藍。
  •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伽馬射線的星系神秘源
    二十年多年後,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伽馬射線的星系神秘源:一顆重中子星,其質量很低的伴星繞其旋轉。"自1999年以來已知的伽馬射線源背後有一顆中子星,自2009年以來被認為是可能的。2014年,在用光學和X射線望遠鏡對系統進行觀測後,人們發現這是一個非常緊密的雙星系統。
  • 新的粒子被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發現,這意味著什麼?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有許多國家和組織參與,在這裡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基本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也在進行最後的理論潤色。原子內部是亞原子,基本粒子包括電子,兩種類型的夸克和膠子。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的其他粒子被發現。
  • 中國天文學家最新發現:脈衝星風星雲突然變亮的原因線索!
    天體物理學家發現,圍繞著名脈衝星B0540-69的脈衝星風星雲(PWN),在脈衝星經歷了突然自旋下降速率轉變(SRT)後逐漸變亮。這一發現是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組天體物理學家完成,為脈衝星自旋減速機制和磁場結構以及脈衝星風星雲的物理性質提供了重要線索,其研究研發現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脈衝星是由大質量恆星超新星爆炸產生高度磁化的中子星。
  • 銀河系中心存在巨大光斑,發現強大的無線電波源,到底什麼?
    人馬座是我們銀河系中最寬最亮的一部分,它距離地球有2.6萬光年,同時也是黃道星座之一,也就是我們在日本動畫片聖鬥士星矢所說的射手座,我們站在地球的角度,通過12黃道星座來定位宇宙方位,人馬座就是整個銀河系的中心,在晴朗的夏夜,我們可以從天鷹座的牛郎星開始,沿著銀河的南邊就可以找到它。
  • 歐洲南方天文臺發現銀河系中心的古老恆星
    天文學家們凝視著銀河系的中心,發現了關於我們銀河系引人注目的新線索。
  • 科學家發現連結銀河恆星的巨大結構
    視野之外  凱薩琳·祖克是哈佛大學天文學院的研究生,她參與的某項早期研究發現了雷德克裡夫波。據她所說,雷德克裡夫波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恆星形成結構。  雷德克裡夫波被發現於銀河最近地處的旋臂,黃色亮點為太陽。  祖克告訴天文在線:「在人們研究過的所有星座中如獵戶座,大多數星座的連結方式都是我們不曾所見的。」
  • 發現銀河系大量不明物質,全部的線索均指向了一個更為離奇的事實
    #銀河系#人們在晚上,都會在晴天的時候,看天空上閃亮的星星,看到天空銀河系,那麼銀河系質量到底有多少?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但是,現在得出最簡單的答案就是,它是太陽質量7*(10^11)的倍數。太陽質量為2*(10^30)公斤,就是說,銀河系相當於太陽質量的700億倍。
  • 銀河系中心一個奇特形狀天體結構,正在向地球方向移動
    Matthew Haffner)說,弄清楚銀河系中心有多少能量,可能為研究我們銀河系的基本動力來源提供新的線索,7月3日的《科學進展》雜誌上報導了這一發現。安博瑞德航空航天大學的物理學和天文學助理教授,《科學進展》論文的合著者哈夫納說,銀河系中心被氫離子化,從而使其具有很高的能量。「沒有持續的能源,自由電子通常會相互發現並複合,從而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返回中性狀態。」
  • 最新發現:銀河系48%的氫原子核,被不明來源的能量剝離了電子
    如果計算出有多少能量滲透到銀河系中心,或許能為我們銀河系能量的根本來源提供新線索。安柏瑞德航空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助理教授哈夫納表示:銀河系中心氫原子核被電離剝離電子,具有很高的能量,如果沒有持續的能量,自由電子通常會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找到彼此並重新結合,回到中性狀態。如能夠以新的方式看到電離氣體,應該有助於天文學家發現可能保持所有這些被電離能量的各種來源。
  • 從伽馬射線爆發中,發現最高能量的光子!能量達到太電子伏特
    伽馬射線暴190114C的發現,首次測量到最高能量的光子,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期刊上。這一突破性觀測為理解伽馬射線爆發中的物理過程提供了關鍵見解,伽馬射線爆發仍然是神秘的。在此期間,來自GRB190114C的TeV光子發射比已知TeV能量最亮穩定源蟹狀星雲強100倍。通過這種方式,GRB190114C成為已知最亮TeV光子源的創紀錄者。
  • 銀河系的10個銀河之謎
    另外,M67在銀河平面上的垂直擺動比太陽的垂直擺動大五倍,並且它們應該相同。太陽的星團可能根本就不復存在了,它的所有表親都已經消失了。另一個假設是它來自更靠近銀河系中心,在那裡發現了許多類似太陽的恆星。找出答案的最佳機會是歐洲蓋亞衛星。蓋亞(Gaia)於2013年啟動,正在繪製10億顆恆星的化學組成圖。該任務定於2018年完成,並將提供有關銀河系演化的空前知識。
  • 最新發現:銀河系氫原子核中48%是由未知能量使電子脫離的
    假如能算出有多少能滲入銀河系中心,也許就能為銀河系能量的根本來源提供新的線索。安柏瑞德航空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助理教授 哈夫納表示:銀河系中心的氫原子核被電離後剝離出了電子,能量很高,如果沒有持續的能量,自由電子通常會找到彼此之間的聯繫,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重新結合,回到中性狀態。
  • 從宇宙中最強大粒子的能量譜中發現了新的宇宙秘密
    皮埃爾·奧傑天文臺的科學合作,包括來自德拉瓦大學的研究人員,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測量了這些粒子中最強大的粒子——超高能量宇宙射線。在此過程中,他們發現了能量光譜中的一個「紐結」,這個「紐結」使人們對這些亞原子空間旅行者的可能來源有了更多的了解。
  • 「超級大陸」發現新物種完整骨架 帶來新線索
    「超級大陸」發現新物種完整骨架為理解哺乳動物早期演化帶來重要線索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超級大陸」的一具完整哺乳動物骨架。該骨架是岡瓦納獸目的首個近乎完整的骨架,這項發現為理解早期哺乳動物的演化帶來了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