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在人體中,水的含量也高達70%。
那你知道我們的人體內的水都是以什麼形式存在的嗎?當人體內水液出現異常的時候,是怎樣的形態?人體會產生什麼樣的症狀來提示你呢?治療又該從哪個方向入手呢?
中醫把存在於人體內的各種正常的水液都統稱為津液。
《靈樞·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水谷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氣,已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而為液。」
《靈樞·決氣》:「何謂津?岐伯曰:腠理髮洩,汗出臻臻,是為津。何謂液?骨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簡單來說,質地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於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並能滲入血脈之內,起滋潤作用的如汗、組織液、尿液等,稱為津;
質地較濃稠,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臟腑、腦、髓等,起濡養作用的,如腦髓、脊髓、關節液等,稱為液。
津和液都來源於水谷精微,兩者常常相互轉化,往往統稱為津液。津液的正常運行、輸布、排洩則需要各個臟腑間的相互配合。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分別是三焦的氣化,脾胃的運化,肺的通調水道,腎的蒸騰化氣、開闔、主水。
正如《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幼科指南》:「痰者,因水谷所化之津液,不能四布,留於胸中而成者也。多因飲食無節,或乳食過食濃味,脾胃不能運化而生。若陰氣素盛,則化而為飲;陽氣素盛,則化而為痰。」
除了痰以外,包括飲、水、溼四種病理水液狀態,常常因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相互轉化。
所以我們知道,人體內水液的運行、輸布、排洩異常,則停留在我們人體內的水就會形成痰飲和水溼,此時人體也會出現相應的症狀。
由於痰飲和水溼屬於陰邪,這不難推出我們人體感受痰飲或水溼時的症狀,比如說:
怕冷、身體黏膩、大便黏;
痰多,口渴卻不想喝水,嘴巴黏膩;
咽喉有異物感,經常性的卡喉;
身體沉重疲憊,常常感覺沒有力氣;
嗜睡,感覺怎麼睡都打不起精神;
溼氣困阻脾胃,導致食量少,經常腹脹;
甚者頭暈,心下滿悶,嘔吐清水痰涎等表現。
雖然痰飲和水溼屬於陰邪,但它們在體內停滯久了,也會在體內鬱而化熱。這時我們人體就會有口乾口苦,乾嘔,咽燥,心煩等症狀。
患有痰飲和水溼的人大多數都具有舌胖大有齒痕,舌苔白膩等特徵,若在體內鬱滯而化熱,則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特徵。
我們知道痰飲和水溼都是人體內津液失常導致的病理產物,接下來我們聊聊如何去治療它。
《證治要決·停飲伏痰》:「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1:從陰陽上,「陽化氣」,痰飲和水溼都是由於津液化生,其本質屬於陰,中醫說「陰病治陽」,故我們治療的時候應該以補充陽氣為主。
所以平時可以多用艾條給自己灸灸大椎,腎俞,豐隆等陽經穴位,以補充自己的陽氣。
若水溼在體內鬱而化熱,則以清熱為主,行氣為輔,可以在灸陽經穴位的基礎上,加上灸太溪,照海,三陰交等穴位,來滋陰清熱。
2:從五行上,痰飲和水溼在五行中屬於水,故治療時應該培土治水。五行中,脾胃屬土,故應保護脾胃,運脾化溼,就像泥土可以吸收水一樣。
3:從臟腑上,津液的運輸是五臟六腑共同的協調作用,教科書上主要以脾,肺,腎為主。脾主運化;肺主行水,通調水道;腎主水。
臨床上,老師的認為,溼氣的排出還得靠少陽木氣的升發,所以治療時還需要考慮肝氣升發,肝主疏洩的作用。
老師在臨床上也常常取右腹部陽明經上與天樞上下對稱的三個穴位,以象「天三生木」之意來疏肝理氣,調理脾胃以達到去溼氣的作用。
a少吃肥甘厚膩的食物,固護脾胃。具體的在我們以前的公眾號中有說過;(這些生痰助溼的食物你可知?)
b凡有痰飲病史者,平時避免風寒溼冷,注意保暖;
c穿衣服上應少穿黑色深色衣服,多穿黃色的衣服;
d居住地應保持通風,乾燥,避免潮溼。
擴展閱讀:
三才公益 | 這些生痰助溼的食物你可知?
三才公益|簡述南方與溼
重要通知:
黃老師航洋診所、三才蒼生中醫診所坐診時間、地點通知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識別右側彩色二維碼,查找你喜歡的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