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只有3種形態嗎?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第四種形態:超臨界水

2020-08-11 張小曉

前言

水作為萬物之源,生命之始,對於孕育生命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歷代文明的發源,也是緊靠水才興起的;水雖然化學成分是一氧化二氫,看起來結構非常簡單,但是即可柔亦可剛,化作小溪涓涓流淌,孕育魚苗,也可以變身洪水猛獸,吞噬人間;在我們眼中,水只有三種形態氣態、液態、固態,可是最近已經有科學家發現了水的第四種形態;我們就來說一說水的前世今生。

地球上的水到底是怎麼來的

地球五分之四的表面都是水,而在兩億年前,地球可是被水全部淹沒掩蓋的;到底是怎麼樣的力量才能夠聚集到如此多的水,這對於科學家一直都是百思不得其解;鋯石,作為一種天然礦物,廣泛存在於酸性火成巖當中,因為耐高溫,它得以攜帶大量地球形成開始時的信息;對鋯石進行研究,科學家發現液態水在地球形成後不久,也就是距今45億年前,就已經存在

而在四十五億年前,也就是地球剛剛形成之初,就已經有化學結構是一個氧原子搭配兩個氫原子結構的水,這也讓科學家們猜測很有可能是地球剛形成的時候,巖石不斷脫水才逐漸形成了現在地球上的水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在地球剛形成之初,地球的大氣層還沒有形成,自轉速度還是呈現一個較快的趨勢,所以很容易就吸引本來是可以避開的隕石或者是彗星,帶著富有水資源的隕石撞擊地球,日積月累,也就有了地球上現在這麼多的水;這個猜想在實踐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科學家在富碳球粒隕石雜質上發現的水樣本和地球上的水樣本成分比例非常類似,從而得出地球上的水主要來自隕石小行星的結論。

阿波羅15號和17號前往月球採取到的月球樣本中的氫比和碳質球粒隕石的比值一致,也和地球上的水的比例近乎相同,這些證據表明月球上的水和地球上的是相同來源;於是科學家們得出假說說木星在一開始進入到太陽系軌道的時候,擾亂了富含水元素隕石的原有軌道,這些隕石進而向地球以及月球遷移,最終導致了地球和月球擁有相同來源的水資源。

多形態的水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所見到的水,都只能叫做水溶液,而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純水,也就是液態的一氧化二氫;水在常溫,也即是20到40度之間都是呈現無色無味的液體;而我們見到的水當中,包含的不僅僅是水,還有酸鹼鹽等融化後的物質,對於真正純淨的水,我們可以利用水溶液中不同物質的沸點不同進而蒸餾獲取到純淨的純水。

水的狀態是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其中在溫度為3.98華氏攝氏度的溫度下密度最大,高於這一個溫度水的密度就會逐漸隨著溫度的越來越高而密度越來越小;通常情況下,水在-4攝氏度的溫度及其以下才會變成固態的冰,在0到100攝氏度的這一個區間是呈現液態水的狀態,超過100攝氏度才會氣化,要注意的是我們看到的煮水冒起的白氣其實還是液態的,真正氣化了的水我們肉眼是無法看到的

在0~3.98攝氏度溫度之間的水並不符合我們常識當中的熱脹冷縮規律,在這個時候,水的密度是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的,所以當0攝氏度的水和0攝氏度的冰放在一起的時候,冰奇蹟般地浮在了水面上,因為水的密度比冰要大。

水通常是通過大自然的循環過濾來形成淡水資源,一般的方式是先蒸發再到凝結,接著再蒸發的過程,也就是從雲變成雨,或者是冰,然後再到水蒸氣,這也是地球上的水一直都存在的原因。

而最近科學家們發現的超臨界水,讓一氧化二氫又增加了一種形態,也即是超臨界態;根據相關的研究報告,該種狀態需要液態水遭受超高的溫度和壓強,之後就會形成一種液態和氣態無論是在密度還是質量等都沒有任何區別的水,也可以叫做流體它可以像火一樣燃燒,還能溶解油脂,這完全違反了正常的物理規律,實在令人驚嘆.

結語

根據聯合國的一則調查報告顯示,地球上的可用水資源已經逐漸減少,大部分的水資源都是處在被汙染不可飲用的狀態;水資源的短缺甚至一度多次造成中東地區因為爭搶水資源而不惜發動戰爭;地球在一次次的撞擊中才獲得了賴以我們生存的水資源,我們需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禮物,不要等到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相關焦點

  • 水只有3種形態嗎?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第四種形態:超臨界水
    ,孕育魚苗,也可以變身洪水猛獸,吞噬人間;在我們眼中,水只有三種形態氣態、液態、固態,可是最近已經有科學家發現了水的第四種形態;我們就來說一說水的前世今生。,科學家發現液態水在地球形成後不久,也就是距今45億年前,就已經存在。
  • 水真的只有固態,液態和氣態嗎?科學家在深海底發現了第四種水
    而在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科學家就開始了對水的研究探索,可能很多人覺得,水這種物質太簡單了,只要是學物理的都知道它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的,而且它的三種形態轉化也比較簡單,沒有什麼可研究的價值,事實真是如此嗎?
  • 水一定是固態液態和氣態嗎?在馬裡亞納海溝深處的水是另一種形態
    引言:在我們的認知中,水的形態有三種,分別是固態、液態和氣態。水之所以能夠在這三種形態中自由變化,是因為環境中的溫度、氣壓等因素在發揮作用。除此之外科學家還在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發現了水的第四種形態,它就是超臨界形態。
  • 水在2000℃高溫下竟可以結冰?科學家發現水的第20種形態:冰十八
    我們都知道,水有三種形態:固態的冰、液態的水、氣態的蒸汽。其中液態水作為生命之源,塑造了地球萬物。 然而如果你只認為「水」僅有這三種形態那就大錯特錯了,僅僅是冰,在此之前我們就曾知道17種結晶態。不過這個數字在2019年和2020年先後更新成了18種和19種(加上液態與氣態,水的形態則是變成了20種和21種)。
  • 水的第四種狀態—超臨界水
    科學家曾經對常溫下的水做過實驗,在1萬倍的氣壓之下,常溫下的水有了結冰的跡象。那麼在超過1000個大氣壓的海底,溫度只有4°C左右的海底,我們有理由相信下面已經結冰。事實上那裡的水仍然是液體。原來,水在高氣壓下會結冰,是用純水測試的。一旦在水裡融入一些雜質,結冰溫度也會受到改變。
  • 水還有第有四種形態,你知道嗎?
    【水除了經典的液-氣-固三態外,還有第有四種形態?】為什麼說水不是一種液體而是兩種?或存在低溫第二臨界點   水有四種形態(液態、固態、氣態+第二臨界點液態)?   水的2種液態形式,對生命至關重要?
  • 水的新形態被發現,它在海底就像黑色煙囪,原理顛覆物理學
    德國科研團隊在大西洋某處海域的底部發現了這種形態的水,它就是超臨界水。    水既是一種普通的物質,也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它的普通之處在於地球上幾乎任何地方都能夠看到水,它的特殊之處它的形態會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進行變化。在常溫常壓條件下,水是以液態的形式存在著的,一旦溫度開始升高,水中的分子就會受熱發生運動。當溫度達到水的沸點之後,水就會沸騰起來,逐漸從液態轉化為氣態。
  • 它是水的「第四種形態」,其腐蝕能力堪比王水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除了這三種狀態,水還有一種狀態,處在這種狀態的水,其性質不同於前面三種狀態那麼柔和,這類水被稱為超臨界水。中華民族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和水打著交道,從漢字最開始誕生時,水的寫法就已經基本定型。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超臨界水,溫度達到了460攝氏度,怎麼回事?
    海洋的面積廣闊,而且非常深,雖然人類現在的科技已經非常發達,但是我們對海洋的探索仍然只有10%。所以海洋中仍然有很多的秘密沒有被我們發現。理論上來說,當大氣壓升高的時候,水溫也會升高,並且在接近400度高溫的時候,會達到一個臨界點。水的形成會發生改變,那麼在海洋的深處,壓力非常大,並且這裡靠近地底,溫度也是非常高的。那麼在深海之中的水還是呈現液態嗎?
  • 馬裡亞納海溝水深10862米,水是什麼形態的,會成固體嗎?
    馬裡亞納海溝水深10862米,水是什麼形態的,會成固體嗎? 大家都知道,水的形態往往分為液態、固態和氣態三種形式,而且水也能夠在溫度、氣壓等因素的影響之下,在這三種形態之間不斷的自由變換,但是除了這三種形態之外,科學家們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發現了一種名叫超臨界水的形態。
  • 固態水擁有十七種晶體形態,甚至很可能液態水還有兩種液態的形態
    我們通過了解的水,進步是液體的形態和固體的形態,另外一個就是氣體形態,這三種模式看起來十分的簡單,其實變化十分複雜,至今科學家在一些問題上,還有著很多的爭論,一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停止過,美女小倩給大家詳細的說明一下,這裡面的秘密十分的有趣。
  • 實際上水有四種形態,固態、液態、氣態,99%都不知道最後一種!
    許多人對水,固體,液體和氣體的形成只有三種知識,那麼水會有第四種形式嗎?許多人可能會說,水不是僅以三種方式形成的嗎?在學校,物理老師告訴我們,水只有三種形式:固體,液體和氣體。怎麼會有第四種形式?這就是科學的魅力所在。它總能找到不存在的事物,總能提高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通常情況下,水是一種普通物質,只有三種形式,這是正確的。但是,一切總是異常的。
  • 水有幾種形態?研究發現水有多種液態
    水有氣態(水蒸氣)、固態(冰、霜、雹等)、液態(常用水),除此之外還有超臨界流體、超固體、超流體、費米子凝聚態、等離子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等。  超臨界流體是溫度、壓力高於其臨界狀態的流體。  超臨界流體具有許多獨特的性質,如粘度小、密度、擴散係數、溶劑化能力等性質隨溫度和壓力變化十分敏感:粘度和擴散係數接近氣體,而密度和溶劑化能力接近液體。  超固體是一種空間有序(比如固體或晶體)的材料,但同時還具有超流動性。換句話說,超固體同時具有固體和流體的特性。
  • 「超臨界水」被發現,在高溫下也不會蒸發,研製成功將造福人類
    ,在自然界中還存在另外一種形態的水,當科學家們發現的時候,都驚呆了,因為它超出了物理規律,即使在高溫下也不會蒸發。自然界中的水,我們常見的液態水是正常溫度下的水,當液態水加熱到100攝氏度時,液態水就會沸騰,然後變成水蒸氣,也就是我們說的水的氣態狀態;當液態水在零下攝氏度時,液態水就會結成冰,也就是我們認識水的另一種狀態——固態,這就是我們對水的普遍認知,也是大自然的發展規律。
  • 科學家發現水的新形態:密度是普通水的60倍!
    「超離子冰」是固態和液態的共存體,它的密度是普通水冰的60倍,它的溫度上幾乎和太陽表面一樣高。
  • 科學家發現液態水第二形態:屬性完全改變-水,形態,液態水,屬性...
    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但一個國際團隊的最新研究卻使水變成了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這項新發現指出,液態水或存在第二種狀態,當水被加熱到40℃—60℃之間時,它的導熱性、折射率、導電性、表面張力等屬性也會發生改變。一般認為,水有三種基本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
  • 溫度超460度,超臨界水被發現,它的存在已違反物理規律
    經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當大氣壓升高的時候,水溫也會隨之升高,並且在接近400度高溫的時候,就會到達臨界點,液態水也都會蒸發變成水蒸氣的形狀。不過當科學家們為這一發現歡喜的時候,沒想到在大西洋的海底深處,竟然又發現了一種高溫液態水的存在,這下徹底顛覆了科學家們的認知,而且已經嚴重違反了物理規律。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人體內「水」的形態
    常言道,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在人體中,水的含量也高達70%。那你知道我們的人體內的水都是以什麼形式存在的嗎?當人體內水液出現異常的時候,是怎樣的形態?人體會產生什麼樣的症狀來提示你呢?治療又該從哪個方向入手呢?
  • 超臨界水是什麼水?它會是「弱水」嗎?為什麼?
    「弱水三千」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而「超臨界水」對於許多小夥伴來說可能有些陌生,畢竟這個詞太過冷門。僅僅從字面上看,「弱水」和「超臨界水」都是水,那麼它們之間究竟有沒有什麼聯繫呢?弱水是不是超臨界水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對比珠峰上水的沸點變低,馬裡亞納海溝深處的水還是液體嗎?
    水是在整個地球生態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物質,而它本身也具備著非常多變的形態,可以說是非常奇妙的一種存在了。我們也都知道,水的形態變化是會依據其所處的環境的條件不同而不同的,比如海拔高度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