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海底發現超臨界水,溫度達到了460攝氏度,怎麼回事?

2020-12-04 探索宇宙說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藍芭星球,也是一顆物種豐富的生命星球。地球能夠有如此美麗的生態,還能夠誕生生命,跟海洋的存在有著巨大的關係,我們經常說水是生命之源,地球正是有了豐富的液態水資源,才能夠給生命的誕生提供了溫床。

生命誕生之後的進化演化更是離不開水的參與,這一點我們從生物體70%的物質是水就可以看出來。可能在很多人的眼裡,水是一種非常平凡的物質,因為地球表面71%的面積都是海洋,在我們的身邊都可以看到水,每天的生活也離不開水。

水在我們的眼裡太普通了,可事實上水是一種非常不平凡的物質。當人類走進科技時代,科學家開始研究探索水的奧秘,越是研究的深入,越會發現水是真的不平凡。如今我們都知道,水的沸點是100攝氏度,冰點是0攝氏度。

當溫度升高到100攝氏度的時候,水就會變成水蒸氣,當溫度下降到0攝氏度的時候,水就會結冰成為固態。可是你見過數百度高度以上的液態水嗎?可能有人會說了,這怎麼可能?水不是到了100攝氏度的時候就會變成水蒸氣嗎?怎麼還會呈現液態?

如果是學物理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水的沸點並不是一個固定值,我們之所以說它的沸點是100攝氏度,那是在標準大氣壓的前提條件下。當大氣壓發生改變的時候,水的沸點也會發生改變。如果大氣壓變小,沸點就會降低,反之當大氣壓增大,沸點就會升高。

那麼地球表面大氣壓最強的地方是那裡?相信很多朋友已經想到了,那就是海洋。海洋的面積廣闊,而且非常深,雖然人類現在的科技已經非常發達,但是我們對海洋的探索仍然只有10%。所以海洋中仍然有很多的秘密沒有被我們發現。

理論上來說,當大氣壓升高的時候,水溫也會升高,並且在接近400度高溫的時候,會達到一個臨界點。水的形成會發生改變,那麼在海洋的深處,壓力非常大,並且這裡靠近地底,溫度也是非常高的。那麼在深海之中的水還是呈現液態嗎?

整體來說,深海之中由於大氣壓非常大,即使這裡受到地熱溫度的影響,水還是會呈現液態,而不是像在地表溫度達到100攝氏度就會變成水蒸氣。可是在科學家的理論中,水應該還存在另一種形態,那就是高溫液態水。這種水有可能會在深海的一些地方存在。

科學家經過不斷的的探索,終於在大西洋的海底深處發現了這種超臨界水的存在。在一次對大西洋海底進行科研考察的時候,科學家們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高溫液體噴口,經過測量,竟發現這裡噴出來的水溫竟然超過了460度,科學家們將它命名為「超臨界水」。

是知道正常情況之下,溫度達到400多攝氏度,水是很難以液態形成存在的,可大自然就是這麼神奇,尤其是在神秘的海洋中,發現這種超臨界水也就不足為奇了。這種水的存在讓科學家大開眼界,對水的認知上了一個新臺階。

高溫液態水,竟然能與水蒸氣完全地結合一起,實在是不可思議,這也是大自然力量的神奇之外。那麼這種超臨界水有什麼用?它既然是一種超出我們認知的水,必然有其不凡之處。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這種水帶有「硫酸」的特性,它有非常強的腐蝕效果。很多金屬都可以被它輕易的腐蝕掉,而且與氧氣接觸後還會燃燒,形成熊熊的火焰。

超臨界水對於人類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作用是非常大的,它可能還有其它的作用,沒有被我們探索研究明白。超臨界水的發現,讓人類重新認識了水這種看似平凡的物質。有可能在未來,我們還會發現其它形態的水,而水在未來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可能會越來越重要。

可能在很多人的眼裡,水就是用來喝的,是一種生活物資。可是在科學家的眼裡,水的飲用作用只是它小小的一個應用。更大的作用還是未來核聚變能源的燃料,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類文明的發展其實也是能源的發展,能源的快速發展才讓人類有了現在的文明成就。

可是我們過去的能源都是化石類能源,此類能源並不是太好的能源,它會帶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現在地球的生態之所以一步步快速惡化,主要原因就是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而且化石能源的能量強度也是有限的,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雖然近50年來,人類的科技一直都在進步,但是最核心的能源科技卻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進步。

我們就拿太空科技來說吧,50年前,人類已經實現了載人登月。如果人類的能源技術在50年的時間有了質的突破,那麼現在的載人登月會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可事實上,50年過去了,人類現在想要載人登月,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載人登月技術在50年的時間裡並沒有什麼突破性的進展。

除了載人登月,其它的太空科技也沒什麼進步,比如50年前,我們的探測器要到達火星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而現在探測器前往火星,仍然也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探測器的速度並沒有什麼明顯的進步。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能源技術沒有突破性的進展。

我們只有突破化石能源的束縛,才能夠讓人類文明實現一次質的飛躍,進入新的時代。而化石能源之上就是可控核聚變,這是一種非常清潔的能源,沒有什麼汙染,而且能量級別完全甩化石能源幾百條街,兩者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

而可控核聚變所需要的燃料也非常簡單和普遍,它就是豐富的水資源。所以現在的水可能我們會覺得太多了,可是在未來,地球的這些水資源有可能也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好在太陽系是一個水資源非常豐富的星系,有很多的星球,水資源比地球還要豐富,我們完全不用擔心未來沒有水可用。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相關焦點

  • 溫度超460度,超臨界水被發現,它的存在已違反物理規律
    經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當大氣壓升高的時候,水溫也會隨之升高,並且在接近400度高溫的時候,就會到達臨界點,液態水也都會蒸發變成水蒸氣的形狀。不過當科學家們為這一發現歡喜的時候,沒想到在大西洋的海底深處,竟然又發現了一種高溫液態水的存在,這下徹底顛覆了科學家們的認知,而且已經嚴重違反了物理規律。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超臨界水是什麼?能輕易腐蝕金屬,溫度超高
    眾所周知,水的沸點是100攝氏度,冰點是0攝氏度。就是說,當水的溫度升高到100攝氏度的時候,水就會變成水蒸氣,而當水的溫度降低到0攝氏度時,水就會結冰成為固態。按理來說,水到了100度會變成水蒸氣,但是還真的有數百度高溫的液態水,這是怎麼回事呢?
  • 水真的只有固態,液態和氣態嗎?科學家在深海底發現了第四種水
    我們都知道,水在不同形態之間的轉化是由溫度來決定的,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之下,水的沸點是100℃,只要水的溫度達到了100℃,它就會沸騰變成水蒸氣。可是水的沸點並不是一個固定值,它只有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之下,其沸點才是100℃。
  • 水的新形態被發現,它在海底就像黑色煙囪,原理顛覆物理學
    德國科研團隊在大西洋某處海域的底部發現了這種形態的水,它就是超臨界水。    水既是一種普通的物質,也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它的普通之處在於地球上幾乎任何地方都能夠看到水,它的特殊之處它的形態會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進行變化。在常溫常壓條件下,水是以液態的形式存在著的,一旦溫度開始升高,水中的分子就會受熱發生運動。當溫度達到水的沸點之後,水就會沸騰起來,逐漸從液態轉化為氣態。
  • 超臨界水被發現,在464℃下也不會蒸發,它的存在已顛覆物理學
    相信學過高中物理的人都知道,在正常大氣壓(P0=101.325kPa)下,水的存在狀態有三種:氣態、液態和固態。正常大氣壓下,當環境溫度變為零攝氏度時,水會凝結成冰,由液態變成固態。而當環境溫度達到99.975攝氏度(人們習慣約等為100攝氏度)時,水會沸騰,蒸發成水蒸氣。
  • 法科學家測出超臨界水形成的精確溫度
    法科學家測出超臨界水形成的精確溫度 來源:新華網 2010年04月01日10:58   新華網巴黎3月31日電(記者李學梅)法國國家科研中心31日發表公告說,該機構與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合作,利用國際空間站上的一個光學實驗裝置,測出了超臨界水形成的精確溫度。
  • 超臨界水被發現,溫度超464度不會蒸發,其原理已顛覆物理學
    在人們的認識當中,水一般是以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種形式存在的,而決定水會以哪一種形式存在的是氣壓和溫度。一般而言,水在達到100度時,也就是沸點,水就會沸騰蒸發成水蒸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氣態,而水在達到零下4度時,則剛好會結冰。
  • 「超臨界水」被發現,在高溫下也不會蒸發,研製成功將造福人類
    ,在自然界中還存在另外一種形態的水,當科學家們發現的時候,都驚呆了,因為它超出了物理規律,即使在高溫下也不會蒸發。自然界中的水,我們常見的液態水是正常溫度下的水,當液態水加熱到100攝氏度時,液態水就會沸騰,然後變成水蒸氣,也就是我們說的水的氣態狀態;當液態水在零下攝氏度時,液態水就會結成冰,也就是我們認識水的另一種狀態——固態,這就是我們對水的普遍認知,也是大自然的發展規律。
  • 超臨界水是什麼水?它會是「弱水」嗎?為什麼?
    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水在647K(開爾文,溫度計量單位,與攝氏度的換算方程為:k=273.15+T,其中T就是攝氏度,按照公式算,647K就相當於647-273.15=409.85℃)的溫度下,並且在22.064MPA的壓力下,就會成為超臨界水。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邊緣的溫度達到了30000度,這是怎麼回事?
    雖然宇宙中大量的恆星存在,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宇宙的背景溫度是非常低的,達到了零下270攝氏度,已經接近於絕對零度。可能很多人覺得,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如此之低,那麼整個宇宙空間就沒有溫度高的地方,事實真是如此嗎?可能過去不少人也這麼認為,可是旅行者二號到達太陽系邊緣後,一個重大的發現卻讓很多人們改變了看法,這是為什麼呢?
  • 超臨界水被發現,溫度超464度也不蒸發,它的存在顛覆物理學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水也進行了深入研究,了解到溫度和氣壓影響水的狀態後,很多實驗因此對水有了更多的利用方式。當水加熱到100℃時,它就會達到沸點,最終成為水蒸氣,而零下4℃則會導致結冰。但是也有某些特殊情況,比如科學家們就發現了「超臨界水」。
  • 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新證據
    我研究人員利用自主設備在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了新證據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受訪者供圖近日,我國科學家在科學家分析認為,此次觀測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氣和有機組分,為生命起源以及初始有機質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啟示。何為超臨界二氧化碳?它又為何如此難以發現?記者採訪了相關成果的完成方,請專家解疑答惑。
  • 超臨界水被發現,高溫下不會蒸發,與物理規律完全不符合
    在人的認識中,水存在三種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即生活中見到的水,水蒸氣和冰。這三種狀態只要達到一定的條件就會相互轉換,這是大自然的神奇,也是物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隨著科學的進步,科學家對水的研究也開始深化,知道了溫度和氣壓對水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就設計了很多關乎水的實驗。
  • 水的第四種狀態—超臨界水
    在馬裡亞納海溝深處,當時測得的最低溫度為4°C,壓力為1,100地球大氣壓力。科學家曾經對常溫下的水做過實驗,在1萬倍的氣壓之下,常溫下的水有了結冰的跡象。那麼在超過1000個大氣壓的海底,溫度只有4°C左右的海底,我們有理由相信下面已經結冰。事實上那裡的水仍然是液體。原來,水在高氣壓下會結冰,是用純水測試的。一旦在水裡融入一些雜質,結冰溫度也會受到改變。
  • 馬裡亞納海溝1萬米深,1萬米深處的水還是液態的嗎?溫度是多少?
    1萬米深海的水自然還是液態的水,不過也存在一些特殊狀態的水,可以說物質狀態處於液態和氣態之間,即超臨界狀態的水,溫度可以達到400℃以上。深海處壓力十分大,但是液態的水由於性質比較穩定,海底的水壓也不能破壞液態水分子的排列方式,深海的水就保持液態。深海由於陽光無法達到,溫度很低,接近零度,由於海水和海底的摩擦,以及深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之間的熱量傳遞,深海水接近卻不能到達零度。不管是從壓力還是溫度上說,1萬米深海的水還是液態。
  • 水只有3種形態嗎?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第四種形態:超臨界水
    ,吞噬人間;在我們眼中,水只有三種形態氣態、液態、固態,可是最近已經有科學家發現了水的第四種形態;我們就來說一說水的前世今生。,而在兩億年前,地球可是被水全部淹沒掩蓋的;到底是怎麼樣的力量才能夠聚集到如此多的水,這對於科學家一直都是百思不得其解;鋯石,作為一種天然礦物,廣泛存在於酸性火成巖當中,因為耐高溫,它得以攜帶大量地球形成開始時的信息;對鋯石進行研究,科學家發現液態水在地球形成後不久,也就是距今45億年前,就已經存在。
  • 水只有3種形態嗎?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第四種形態:超臨界水
    ,孕育魚苗,也可以變身洪水猛獸,吞噬人間;在我們眼中,水只有三種形態氣態、液態、固態,可是最近已經有科學家發現了水的第四種形態;我們就來說一說水的前世今生。,科學家發現液態水在地球形成後不久,也就是距今45億年前,就已經存在。
  • 在地球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深達萬米的水還是液態嗎?溫度多高?
    至於這時的海水溫度多少,卡梅隆好像並沒有說,不過科考人員曾經測量過在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的溫度大約是2攝氏度,水壓相當於1100個大氣壓。而在這樣的溫度下,海水並沒有凝固,依然是液態的。那麼在這樣的極端深海裡有些什麼呢?卡梅隆給出的答案是什麼都沒有。
  • 馬裡亞納海溝水深10862米,水是什麼形態的,會成固體嗎?
    大家都知道,水的形態往往分為液態、固態和氣態三種形式,而且水也能夠在溫度、氣壓等因素的影響之下,在這三種形態之間不斷的自由變換,但是除了這三種形態之外,科學家們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發現了一種名叫超臨界水的形態。
  • 科學家證實,水在零下63攝氏度不結冰,存在兩種不同的液態
    11月20日,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的研究揭示了水的異常特性。研究人員發現,液態水對壓力和溫度的響應不僅和其它液體不同,甚至連本身都不同。也就是說,水可以以兩種不同的液態狀態存在。這一發現會影響許多科學和工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