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懶,顧名思義,不需要太著急。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生活在橫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森林中,居住在樹枝上,只有排便時才會下到地面。它們的生活節奏非常緩慢。樹懶移動如此緩慢的原因是一些獨特的進化技巧。
現代的樹懶——三趾樹懶和二趾樹懶,是史前世界裡樹懶的更小版本。巨型樹懶,有些重達數噸,從上一個冰河時代直到大約11,000年前,它們一直在地面上行走,它們靠後腿站起來,把頭伸進樹冠,從樹上覓食。
德國萊布尼茨動物園和野生動物研究所的 Camila Mazzoni 說,它們真正的改變是:一是爬到了樹上;二是飲食完全以樹葉為主。樹葉類食物營養貧乏,卡路裡的攝入量很低。因此,它們必須用非常慢的新陳代謝速度來應對低熱量的攝入。
所有六種樹懶都生活在熱帶森林裡。這是一個炎熱潮溼的環境,一些正常佔優的吸熱系統功能並不真正需要——環境已經很溫暖了,樹懶也不需要花費大量的能量來保持肌肉和心血管系統的溫暖。
哺乳動物的好處是,它們可以調節體內溫度,能夠生活在寒冷的氣候中,比爬行動物或其他冷血動物更耐寒。但是這種熱血的進化技巧也有一些缺點。
為了給這個高能量消耗的系統提供燃料,哺乳動物需要吃很多東西,而且經常需要運動來保持肌肉所需要的溫暖。這也是為什麼哺乳動物在變冷的天氣裡到處奔跑,而蜥蜴如果在移動的話卻行動遲緩。
這種恆溫性使得哺乳動物能夠在地球上的多種環境中生存,包括兩極冰冷的廣闊區域。
樹懶以樹為生活根基,使它們很少受到美洲虎等食肉動物的威脅。這也是樹懶為什麼不需要閃電般快速的反應,以及為調節體溫所需要的大量能量的另一個原因。樹懶與樹木有著親密的關係,並依賴它們而生存。
她說,樹懶經常在早上爬到樹冠頂部,從太陽那裡獲取一些能量,當天氣非常熱的時候,它們會回到樹蔭下。這種行為,在蜥蜴和其它爬行類冷血動物身上表現得更為典型,在哺乳動物身上比較少見。
在哥斯大黎加樹懶保護基金會工作的英國動物學家 Becky Cliffe 說,只有當你在野外看到樹懶時,才能真正體會到它們的行動有多慢。
你知道它們移動得很慢,但是當你看到它們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它們轉頭的時候,甚至眨眼的時候都是很慢的。你必須花很多時間到野外去看。仔細觀察樹懶,它的皮毛通常有綠色的陰影。
人們可能會很容易認為,這些動物吊在樹上不動,以至於它們成了周圍樹上苔蘚和藻類的家園。但 Mazzoni 認為,這忽略了一些更有趣的東西。它們的皮毛是經過改進的,天生有縫隙,藻類和真菌可以在其中生長。
這並不是因為它們行動遲緩,而是存在某種共生關係。這些苔蘚或藻類有什麼用?許多科學家正試圖弄清楚這一點。這可能對樹懶的偽裝有好處。綠藻和真菌可以幫助樹懶融入森林樹冠的背景。
她說,這也可能是樹獺獲取額外蛋白質的一種方式。樹獺有時會舔食生長在它們皮毛上的藻類。真菌的生長也有助於減少寄生蟲的數量。它們的皮毛幾乎完全防水,並能阻擋許多寄生蟲。樹懶身上的寄生蟲要比體型相似的哺乳動物少。
樹獺已經喪失了哺乳動物的一些特徵,其中之一就是哺乳樹懶為後代所產乳汁的數量。
Cliffe 說,樹懶媽媽不會儲存大量的乳汁,所以乳汁是一滴一滴地滴出來。幼崽要緊貼著乳頭,然後在乳汁滴出來時吸食。克利夫多年來一直在哥斯大黎加叢林中觀察樹懶,她對樹懶的行為有深入的了解。
他們不跳也不跑。但它們擁有強壯的手臂。如果人類和樹懶來一場手臂比拼,樹懶絕對會贏。但是樹懶不需要高速度的奔跑,甚至不需要支撐全身的重量,它們的腿卻沒有相同肌肉的質量。
然而,樹懶這種「按兵不動」的生活態度不應該被誤認為是懶惰。他們不懶惰。生活在森林裡的吼猴每天要睡18個小時,而樹懶只睡10個小時左右。
如果樹懶沒有最終生活在被森林覆蓋炎熱潮溼的環境中,它們可能會活潑一些,運動節奏也快一些。但是經過無數世代進化,它們已經達到了完全適合所處環境的生活節奏。這表明,它們不必跑來跑去地尋找食物。它們放鬆了整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