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界又一場悲劇昨天(12月27日)清晨在阿拉木圖發生,當地時間7點22分左右,哈薩克斯坦Bek Air航空一架福克100型(Fokker 100)客機從阿拉木圖機場起飛前往努爾蘇丹,但在起飛不久後出現故障並墜落,最終扎入一棟兩層高的建築當中。機上共有93名乘客及5名機組人員,截止發稿之時,死亡人數為12人,受傷送醫人數49人,也就是說,有幾十人在空難中存活且沒有受到重傷,基本上安然無恙。
▲ 圖片來源@新浪軍事微博
事故倖存者中有一位女性中國公民,事發時和她的丈夫坐在安全出口附近,其丈夫及時打開了安全門幫助乘客撤離,兩人沒有受到傷害。雖說最終準確的人員情況尚未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少人在這場空難中倖存下來了。
來看看空難現場圖片,失事客機的損毀情況沒有想像中嚴重,但現場依舊慘不忍睹,所幸只是沒有發生爆炸和起火,但想像一下自己要坐在這飛機裡面,你會有什麼感覺?據英國《衛報》報導,一名倖存者阿斯蘭·納扎拉利耶夫表示,飛機起飛後大約2分鐘左右,在上升的同時伴隨著晃動,「然後在某個時刻,我們開始下降。不是那種垂直性的下降,而是以某種角度傾斜式下降,飛機好像失去了控制似的」。
▲ Flightradar24@twitter
根據Flightradar24分享的失事客機墜毀前航跡記錄,貝克航空Z92100航班於世界標準時間27日凌晨1時21分起飛,起飛後19秒,平臺監測到的最後海拔數據點為2,200英尺,大概是630米左右,之後便在這個高度墜落並最終墜毀。這個高度掉下來真不是開玩笑的,並不是像之前有些人猜測的一樣沒怎麼飛起來就衝出跑道了,在最終調查報告沒有出來之前,這些都沒有結論,但飛行員但迫降已經算成功了,至少倖存了大部分人。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在失事客機中增加倖存概率?飛機上究竟哪個位置最安全?
究竟有沒有安全的位置
首先要說明的一件事是,隨著飛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航空客運班機的死亡率已經在不斷大幅度下降(波音737MAX除外),所以,空難始終是小概率事情,以下僅僅是純粹的理論討論,請不要過於在意並上綱上線。關於商用客機的碰撞試驗,最早由NASA在1984年進行,第二次試驗,則是在2012年墨西哥的沙漠中。試驗中被「犧牲」的是一架無人駕駛的波音727飛機,裡面擺放了15個專門用來做碰撞測的假人,探索頻道的紀錄片《飛機事實》跟蹤記錄了這一試驗的全過程。
這個實驗表明,飛機上票價賣得最貴的兩艙位置(飛機前部)並不是一個安全的地方,飛機前部撞擊會讓這一區域的乘客受到嚴重傷害;坐在後部的乘客會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推撞力,產生骨折或腦震蕩等嚴重傷害;做好防衝擊姿勢準備的乘客可以將外力對腰椎的傷害降到最低,雖說肢體受傷的風險極大,但相對於致命傷而言,這樣的代價是可以被接受的。總體而言,這個實驗的結論是,坐在中後部的乘客相對前部的乘客會更好一些。
2015年,《時代周刊》對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飛機事故資料庫進行了分析,結果與2012年的實驗數據一致。通過對17架墜機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飛機後部三分之一的座位在這些事故中的生還率為68%,而後部靠中間的生還率最高,為72%。
▲ 飛機座位KARMA分布圖@Google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數據統計結果。格林威治大學與城市飛行專家(Civil Aviation Authority)曾經發布過一個詳細的調查研究報告,試圖尋找出飛機座位與事故安全率之間微妙的關係。他們在研究了105起空難事故中的2,000名生還者後,繪製出了上面這張「飛機座位KARMA分布圖」。簡單來說,綠色座椅表示存活率最高,其中靠近安全出口的位置存活率都接近或超過60%,黃色座椅表示生存機率較大,紅色座椅表示基本都掛了。
結論是什麼
飛機失事無人生還的情況,大多是空中解體、發生爆炸之類的,或是在開放水域無處可逃的,如果飛機迫降後你還有意識,那麼這篇文章所聊的事情才有意義。據專家介紹,飛機失事迫降後存在「黃金90秒」逃生時間。想要增加存活率,簡單來說你需要做這幾步:上飛機前認真看安全演示短片;牢記緊急出口位置,數清楚間隔幾排(這樣即便看不清也能摸著走);迫降時做好防衝擊姿勢;飛機停穩後迅速撤離,不要去拿任何隨身物品。
最後再重申一遍,飛機其實真的已經很安全了,如果你還是容易緊張的話,那就記住一點:儘量選擇飛機中部或後部逃生門附近3排以內的座位。上面的統計和研究已經有了初步結論,畢竟大多數空難的倖存者平均移動5排距離就能到達緊急出口,雖然這數據不知道是誰統計的,但我覺得還是靠譜的。話說你們平時坐飛機都怎麼選位置的?你們覺得哪個位置更安全?去評論區聊聊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