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是落實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舉措,是智力援藏、精準援藏的重大創新,意義重大。按照教育部等國家四部委聯合下發《「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實施方案》的要求,浙江對口支援拉薩那曲第一高級中學。
這一步,牽起了浙江和那曲的不解之緣。
我在努力解構高原上第二個冬天
瑣碎的小事變成漫天而來的箭矢
雖不致命,卻讓我疲於應付
詩情畫意像漸入深冬的落葉林
把最後一星點綠色還給了大地
老想像撫摸著瘡疤已平復的傷口
想像那一刻的閒情逸緻
偶爾一支箭矢扎得我鮮血直流
缺氧的寒氣連同靈感一起凝住
等待下一個春天前來解凍
我從未萌生過哪怕一絲後悔
我數次抵達雲端自己的高度
我見過這一輩子最純的藍色
我在靜坐中陷入最深的沉默
我確信自己已經更換過骨頭
——向守國
《我沉默在高原上的第二個冬天》
西藏最難熬的是冬季,漫漫長夜,萬物凋零,滴水成冰……援藏教師向守國迎來了他在拉薩的第二個冬天。2019年8月,向守國隨浙江省第二批「組團式」教育援藏團入藏,因為熱愛文學,在他的眼裡,「西藏」意味著詩和遠方,而既然選擇了援藏,向守國準備將自己這「一滴水」,匯入廣大援藏教師隊伍的「大海」,為幫助西藏地區提升教育水平,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他在雪域之巔尋找詩和遠方
採訪當日,杭州最低氣溫10℃+,拉薩最低氣溫低至零下。和向守國的通話中,對面會一直傳來呼呼的風聲和老師邊走邊講話急促的喘氣聲。
和來到拉薩那曲高級中學的很多援藏教師一樣,理想並不「豐滿」,而教育現狀更令大家憂心。初入學校,向守國擔任高一兩個班的歷史學科教學,在開始的摸查中發現,兩個班120名學生,大多基礎薄弱。向守國告訴記者,已經預想到學生的學情比浙江的學生要弱,但真接觸下來,比預想的基礎、底子還要薄一些。
面對這樣的基礎,向守國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中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衝。教得需要更細心:「考慮到學生課堂上記筆記速度慢和不規範,影響教學進度,每一課講完後,我會把該課的知識進行精心梳理,然後印發給每一位學生,作為學習資料利用。」教得需要更耐心:「在沒有安排歷史課早中晚自習的情況下,則利用每天早早讀的碎片時間和第三節晚自習,主動去兩個班輪流進教室輔導」。
正是這樣的耐心和細心,學生們更願意和他交流,「我的手機,幾乎成了學生們跟家裡溝通的公用電話。」向守國開玩笑說。
今年4月復學返藏,因疫情影響,按學校規定要在援藏宿舍樓隔離14天。「有一天我下樓扔垃圾,以前教過的學生看到我,紛紛和我走來打招呼,我連忙阻止,告訴他們我還在隔離期,不能太靠近。隔著老遠跟他們說了一會兒話。」因為工作崗位的變動,新學期,向守國不再擔任一線教學,專門負責援藏辦公室宣傳工作,「聽到我不教他們歷史課了,有兩位女生還哭了,後來幾位同學還拿來了幾條哈達搭在綠化帶柵欄上,讓我等他們離開後去拿來,其中還有一條黃色哈達。」
「當地的孩子充滿了活力和陽光,不在一線教學,其實我也很捨不得他們。」脫離了一線教學,向守國身上的「擔子」卻並未減少。
除了教育學生,先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傳幫帶」也尤其重要。援藏前任教於烏鎮中學的他把烏鎮中學的校園智慧建設也帶到了當地。「我把網際網路技術引入主題教研活動中,讓本土教師轉變觀念,與時俱進,讓本土教師學會並習慣運用希沃EN5軟體備課,用希沃白板5授課軟體進行課堂講授,希望由紙質備課向無紙化備課轉變,減輕教師重複備課的負擔。」
言傳身教的力量使援藏的 「薪火」代代相傳。他很驕傲地向記者坦言:「女兒今年醫科大學畢業,4月份就開始申請國家西部大學生志願者服務活動,經過層層篩選面試,目前已經在西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參加西部大學生志願者活動,服務於邊疆民族地區。」
正如向守國在詩中所寫的 「我從未萌生過哪怕一絲後悔」,說起援藏事業,他很堅定:「既然選擇了援藏,再苦再累也要堅持初心。」
她是藏族孩子的「浙江阿媽」
「老師,現在我們可以叫你『阿媽』了!」
這句話,朱麗說她能記一輩子……
去西藏之前,朱麗是青田職業技術學校的一名英語教師。到邊遠地區奉獻自己綿薄之力的想法,彼時便已常常浮現在她的腦海。
心之所向,萬裡如鄰。當機會出現在眼前時,朱麗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條通往雪域高原的路。2019年8月,她跟隨浙江省第二批組團式援藏教師的隊伍前往拉薩那曲高級中學,開啟了為期三年的支教生活。
查資料、做課件、備課……出發前的日子,朱麗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面對即將到來的支教,她的心裡有些忐忑,但目標也異常堅定——讓浙江先進的教育理念在雪域高原生根!
來到西藏後,朱麗被學校委以重任,將備受關注的「浙江實驗班」交付予她。雖然做足了準備,但這裡的情況還是給了她一個「下馬威」。走進教室,看到一群陌生的藏族孩子,朱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我是高二才接手這個班的,算起來是學生們的『後媽』,俗話說『後媽難當啊!』」由於之前的一年多,學生和班主任已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剛開始,大家難免對更換老師有些排斥,表現得並不那麼配合。「對待孩子我們就要多一些耐心和愛心,多一點包容和鼓勵。」沒有太多豪情萬丈的話語,朱麗直接用行動給出了回答。
為了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成為「浙江班」班主任的那天起,朱麗就給自己定下了小目標:每天早上趕到教室陪孩子們跑操、吃飯,一直到晚上就寢,始終與他們的生活節奏保持同步!
頭痛、缺氧、失眠、流鼻血、思念家人……適應平均海拔4000米之上的生活,並不是幾粒紅景天就能解決的。但即便走路氣喘、心跳加速,朱麗從未停下過每天早晨6點就開始前行的腳步。為此,她常常錯過與女兒約定的通話時間。好在,此前為了讓女兒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朱麗特意趁孩子暑假讓她來到西藏體驗過生活,懂事的女兒並沒有太多抱怨。
真心定能換得真情,日復一日的親密接觸,朱麗逐漸走進了孩子們的心。她清楚地記得,那次,當她如常踏進寢室看望同學們時,一條潔白的哈達掛到了她的脖子上:「老師,現在我們可以叫你『阿媽』了!」這瞬間,朱麗的內心感慨萬千「我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
相處變得融洽了,學習的勁頭自然足了。朱麗接手的「浙江實驗班」是2018年高一新生入學報到後從700多名新生中自願申請組建的,該班級的學科除了藏語文課程外都由援藏教師擔任。朱麗發現孩子們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普高的教材不太適合他們。於是,她將浙江職教版英語教材引入了校園,和本校老師一起探討適合本地學生的的教學方法,不斷調整改變教學思路,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讓同學們看到了26個字母中的廣闊天地。自從接班以來,「浙江班」的英語成績一直保持著第一的位置,朱麗也獲得了教學明星的稱號。
「我的英語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一直都是年級第一。」談起自己的學習,高三(14)班(浙江實驗班)的文昌措有些抑制不住的小歡喜。「老師來了以後,我們的上課模式變化很大,教學方法很獨特也很有趣,還經常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區思考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大家學會了如何自主學習,如何複習和總結知識。」
不願讓群山遮蔽孩子們的雙眼,放下課本時,朱麗會給大家講講勵志的故事,說說山外面的世界。知識豐富了,眼界開闊了。進入「浙江班」的這些日子,文昌措也有了自己敢去憧憬的未來:「我想繼續提高自己的口語,考上理想的大學,然後做我喜歡的事,比如成為一個地質學家。」
不僅僅是英語學科,朱麗和其他同事帶領整個「浙江班」的學生來了一個大翻身。朱麗坦言,剛接班時自己的壓力好大:「我們第一次考試成績是第七名,一次次開會,一次次分析,終於從第七到第五到第二,再到現在的第一了。」
作為「浙江班」唯一的藏族老師,堅才次仁時常關注著援藏教師的上課情況,課下也積極與各任課老師進行交流。「我帶的是藏語文課程,授課基本上是傳統的滿堂灌,學生的主動性較差,思維方式也比較局限。」在他看來,「浙江班」的成立是一個新的嘗試,也是新的突破,在藏學生和老師都能感受到不同往常的教學方式。兩年的努力下來,堅才次仁欣喜地發現和之前相比,學生們的學習習慣變好了,主動性變強了,學習興趣也變濃了。「很高興,我們的學生能夠清楚認識到自己學習的目的了。」
如今,朱麗所帶的「浙江班」正在為6月的高考全力以赴。她最大的願望就是她的這些孩子都能插上理想的翅膀,走出大山,逐夢飛翔!
他是重返羌塘的「白楊樹」
藏族學生白瑪在自己的隨筆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初中時,老師經常給我們講故事,雖然不是很多,可是常常讓我們的思考進入一個更深的層次。我仿佛還沒有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走出來,仿佛還沉浸在鬱達夫《故都的秋》的況味裡,還留戀著李樂薇的《空中樓閣》。設想自己就是趙麗宏筆下的大雁,為了自己的信念畢生飛翔,畢生拼搏。在您的課堂上我從沒有感到緊張,我常高舉雙手回答問題……」
白瑪筆下的「何老師」正是目前擔任拉薩那曲高級中學高一漢語教學的何天亮。看到孩子們因為自己的語文課堂而熱愛上漢語學科,何天亮感動不已:「我希望因為自己的一點點努力,學生能夠喜歡漢語學科,能夠喜歡援藏教師,進而能夠理解波瀾壯闊的援藏事業。」
2018年3月,溫州市龍灣中學語文教師何天亮主動請纓,跟隨浙江省「組團式」教育援藏輪換教師團進藏,而就在第一次援藏快結束的時候,他又選擇繼續成為第二批三年的援藏教師。
問及原因,他告訴記者,當時援藏教師提到想為拉薩那曲高級中學搭建網際網路+遠程教育平臺,為受援學校引進更多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幾位援藏教師商量最好有人留下來牽頭這個事情。「剛好浙江省第二批「組團式」援藏教師開始選派,自己已經適應拉薩那曲高級中學的工作環境和氛圍,就選擇了繼續援藏。」於是,新學期伊始,當踏進校園的那一刻,同學們驚喜地發現,大家眼裡「仿佛高原上白楊樹」的何老師,又回來了。
兩年多來,身體已經逐漸適應拉薩的高海拔,但初到拉薩因為高海拔帶來的強烈反應,何天亮至今還記得,「當天就暈倒了,差點「鎩羽而歸』。」何天亮告訴記者,「治療後,走兩步就氣喘,腳步虛浮無力,含氧量一直上不去,最低只有50。」 因為有早期肺水腫徵兆,他被迫返回內地治療,在休整半個月後,再次進藏,重返拉薩那曲高級中學。援藏老師向守國提起何天亮,也十分擔心,「何老師第二次援藏,援藏時間長,對心肺功能都有影響,他的身體一直不太好。」
「高反特別嚴重的時候,有萌生過離開的念頭,但是咬咬牙就挺過去了。」比起身體上的不適,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也相當「棘手」。「初次援藏,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了解學情,我嘗試用學生擅長的歌舞結合語文,來提升他們的自信。」何天亮利用課前三分鐘的時間開展古代詩歌欣賞活動,利用晚自習的時間播放優秀電影,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一眼見到何老師,就覺得他很厲害。」雖然第一次一年半的援藏時間很短,但在曲達同學印象中的何老師一直笑眯眯的,「何老師講課很激情的時候會出現高反,但喝口水緩一下就好,即使身體不舒服也不會把情緒帶到課堂上來。」
再次進藏,何天亮又遇到了新問題。
「第一次援藏教的是高二學生,高二年級是老教材,處理起來相對容易。這次進藏,新高一和內地同步使用新教材,備課難度相對較大。」對比兩次援藏的教學任務,何天亮表示:「第一批的援藏教師,在拉那一高建設起了『四步』課程模式,在這次的支教中,我根據新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改進,在綜合性實踐性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開學推遲一個多月,不能線下教學,何天亮只能藉助釘釘群打卡功能開展閱讀活動,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翻看他發來的作業,「嚴肅」中不乏透著些親切:
「群裡有沒有誰還沒有手機?沒有的說一下。」
「今天推薦余光中的幾篇文章……如果大家不欣賞余光中的散文,可以閱讀自己喜歡的名著。加油!」
「這兩天我們學習了趙麗宏的散文《致大雁》,……其實只要我們張開隱形的翅膀,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頑強堅韌的大雁。」
……
「何老師講課和當地老師不一樣,講課非常輕鬆。而且最重要的是,老師會採納和尊重每個人的意見。課後還會詢問我們講課方面有什麼問題。」目前正在陝西師大就讀學前教育的達娃卓瑪回憶何天亮老師這麼說道,直到現在,她還一直會用何老師常說的一句話「要對自己嚴格!」來勉勵自己。
「都是孩子給我照的!」 何天亮給記者發來幾張和學生的合影, 看著他和孩子們的笑容,用「亦師亦友」這個詞來形容再貼切不過, 「如果說第一次援藏還是有點客人的感覺,那麼第二次過來感覺就是和朋友,和親人般齊心協力並肩戰鬥!」
從一馬平川到雪域之巔,一批又一批的浙江教育人克服高寒,紮根羌塘,用堅實的腳步丈量著雪山的廣袤,用滿腔的熱情點燃著那曲的希望。
2016年8月,浙江省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向西藏那曲派出首批「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團,45名教師肩負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託和浙江人民的期望,遠離家鄉親人,奔赴西藏,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優質的教育資源帶到了那曲。目前,浙江先後共158名援藏幹部和教師,帶著國家的重託和對那曲羌塘草原人民的關心厚愛,奔赴雪域育人才,紮根羌塘作貢獻,為那曲教育的發展進步貢獻力量。
援藏團隊進駐學校後,積極融入「浙那教育發展」命運共同體,為受援學校制定了《學校五年發展規劃》《學校課程設置方案》《教師管理規範》《增量考核制度》等規章制度,讓教師發展有章可循。緊緊圍繞學校教學改革、師資建設、特色打造、理念提升等現實需求,全面發力,多措並舉,實現了變「輸血」為「造血」,真正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為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浙江援藏教師的大力扶持下,受援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攀升,2020年拉薩那曲高級中學高考考生共649人,總體上線率為100%,重點本科率同比提高了13.7%,本科率同比提高了4.88%,均創歷史新高。
「在西藏,教育好一個學生,把他送入理想的大學,改變的不僅是這個孩子的一生,更是改變了他整個家族的命運,會被銘記感恩一輩子。」校長巴旦頓珠的一段話曾深深觸動了援藏教師們的心。
但無論是否會被銘記,浙江教育人都將把最好的教育送到每個家庭,讓格桑花開在每個孩子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