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三重縣水族館,飼養了5隻大王具足蟲,飼養員發現它們的排便頻率一直很低,以至於每次排便都會被飼養員記錄在水族館博客上。而上一次觀察到糞便殘渣,要追溯到2018年4月23日了。期間整整兩年,飼養員沒有觀察到任何與糞便有關的殘渣,一點蛛絲馬跡也沒有。
上周二,飼養員驚喜地發現,在大王具足蟲生活的水池內,有固體的殘渣,經過仔細分辨,確認是混合著魚鱗的糞便!飼養員隨即在其博客上發布重磅消息:日本三重縣水族館時隔兩年,再次觀察到大王具足蟲排便!令人不得不讚嘆,大王具足蟲是真能憋。排便按年計算,比樹懶還要懶,足見這一物種有著超乎尋常的緩慢代謝速率,仿佛它們並不受時間的支配。
大王具足蟲(學名:Bathynomus giganteus),或稱巨型深海大蝨、巨型等足蟲,是世界體積最大的節肢動物門等腳目漂水蝨科動物,體長可達50公分,近似一隻家貓。一般認為大王具足蟲大量生活在冰冷的大西洋深海裡。
這次觀察到的糞便殘渣,主要是一種未被消化的魚鱗。飼養員發現,擁有這種鱗片的魚根本不在水族館中大王具足蟲的食譜裡,說明這些魚是大王具足蟲們進館之前在深海裡捕食的,而最新一隻大王具足蟲是在2016年10月進館的。也就是說,本次發現的糞便,最少也經過了三年半的時間才被排洩出來。
緩慢的消化速率代表著極低的新陳代謝速率。在變溫動物中,以大王具足蟲為代表的深海動物,將節能減排貫徹到了極致。一方面,它們為了降低單位代謝率,體型都表現出巨大化傾向。另一方面,深海的低溫環境,也進一步降低了它們的代謝率。大王具足蟲行動緩慢,不做耗費能量的肌肉運動。捕食時,它們多採用以逸待勞的戰略,發展出善於偽裝的外表。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各種生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各自領地上生生不息。對這些生物的研究,也終將幫我們更好地了解生命,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