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河流湖泊的介紹
1、塔裡木河
塔裡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河水主要來自天山、崑崙山等高山冰雪融水。每年7~9月為汛期,10月以後,水量大減,中下遊河道經常斷流。
2、京杭運河
京杭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全長1800千米。現在北段已不能通航,江蘇、浙江段,仍是重要的水上運輸線。京杭運河的運輸量,在內河航運中僅次於長江。
3、主要湖泊
我國的湖泊可分為內流湖(鹹水湖)和外流湖(淡水湖)。青藏高原湖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群分布區,主要是鹹水湖,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湖泊。東部平原湖區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平原及淮河下遊等地,是我國淡水最集中的地區。鄱陽湖是最大的淡水湖,其次為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的。
4、長江
長江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東雪峰,幹流沿途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市、區)。注入東海,為我國最長、年徑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其中自源頭到湖北宜昌為上遊,主要流經了我國地勢的第一、第二級階梯,接納了大量支流,水量大增,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自宜昌到江西湖口為中遊,長江中遊流經平原區接納了鄱陽湖、洞庭湖、漢江等水系,水量大增,荊江河段九曲迴腸,易泛濫成災;江西湖口以下為下遊,下遊流經平原地區河流支流已不多,但由於水量大,地勢低平,防洪任務艱巨。長江重要的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等,其中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已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有葛洲壩(三峽的上遊幹流)、丹江口(漢江)、二灘(雅礱江)、五強溪(沅江),在三峽的西陵峽中三鬥坪正在建設世界上最大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1)防洪與灌溉
水災嚴重河段——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區
【1】水災原因:長江中下遊洪水有三個主要來源:宜昌以上的幹支流;南面洞庭湖鄱陽湖水系;北面漢江。有些年份,流域內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來自同一時期,河水猛漲,這會使長江幹流出現特大洪水,造成水災。同時,上、中遊植被近年來遭到破壞,泥沙淤積嚴重,中遊許多大湖,圍湖造田,造成分洪能力減小。
【2】防洪工作:加固江防大堤,新建了一部分洪、蓄洪工程,修建了許多水庫,並重點治理荊江河段,最近又制定的長江上、中遊造林和水土保持的宏偉規劃,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在建設。
【3】灌溉事業的發展:目前,全流域的灌溉面積已佔耕地總面積的60%。
(2)黃金水道
【1】運輸價值:長江航線與鐵路運輸相比,具有運量大、投資省、成本低等優點;長江流域資源豐富,沿江平原和長江三角洲是我國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之一,幹流沿岸有眾多的工業城市;幹流航線與多條南北鐵路和京杭運河相交,既溝通內地和沿海,又溝通了南北廣大地區。
【2】航線建設:一方面疏浚長江航道,對灘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迴腸」的荊江進行重點治理,加強沿江港口建設;一方面吸取沿海開放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擴大沿江的對外開放,大力建設沿江經濟帶。
5、黃河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9個省級行政區(青、隴、川、寧、內蒙、陝、晉、豫、魯),注入渤海,長度與流域面積均居我國第二,但水量較小。內蒙古河口鎮以上為上遊,黃河上遊青海省境內,流經青藏高原,水量不大,水流平緩,河水清澈;自青海龍羊峽,今甘肅劉家峽至寧夏青銅峽的峽谷段,水能資源豐富;在寧夏、內蒙古境內,黃河流經平緩的地形區,水流平緩,氣候乾旱,加上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呢,水量有所減少;河口鎮至河南孟津為中遊,流經黃土高原,接納了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特別是河水含沙量大增(90%的黃河泥沙來源於此);孟經理下午下遊,流經華北平原,由於長期人工固堤束水,黃河下遊河床高於兩岸地面數米,形成「地上河」,所以黃河下遊沿途水量漸少,支流很少,且易發生洪澇災害。而由於中上遊地區用於生產、生活的飲水量過大,造成下遊河段在春末夏初季節幾乎每年發生斷流現象。
黃河的主要支流有:上遊河段有珧河和湟水,中遊段有無定河、延河、汾河和渭河等。
(1)母親河的奉獻
【1】衝積平原:黃河是形成華北平原的主要原因之一,使乾旱的寧夏、內蒙古境內形成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稱的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這些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地區。
【2】水能資源:黃河上、中遊在高山、高原的峽谷中穿行,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已陸續建成青海龍羊峽、李家峽,甘肅的劉家峽,寧夏青銅峽,河南三門峽、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樞紐和水電站。
(2)我國的憂患和黃河的根治
【1】憂患的原因:黃河出黃土高原,流入平原地區,由於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流速緩慢,大量泥沙沉積河底,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河床不斷升高,河水只靠人工築堤約束,一日暴雨,河水猛漲,兩岸河堤隨時隨處有決口的危險。
【2】黃河的根治:黃河之害,在於下遊決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並在下遊河道沉積。所以治理黃河的關鍵在於治沙。黃河泥沙90%來自中遊,加強中遊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根本。
具體措施有:種草種樹,耕地退耕還林、還牧,使土石不下坡,清水長流;修築梯田,打壩淤地,以減少入河泥沙;上、中遊修建水庫也是治黃的重要措施,修水庫不僅可以用來發電,還可治沙與防洪,調節黃河徑流。如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後,可發揮防洪、發電、灌溉、防淤、防凌,養殖,旅遊等多種功能。下遊加固大堤,確保堤岸萬無一失。
6、珠江
發源於雲貴高原,雲南省東北部烏蒙山區,全長2197千米,流域面積45萬平方千米,流經黔、桂、粵等省區,最後注入南海,主要支流有右江、左江、桂江、鬱江。珠江水系,包括西江、東江、北江三大江,西江為珠江的主流。整個水系河道彎曲,水量豐富、汛期長、含沙量小。西江上遊紅水河段,落差大,水能資源蘊藏豐富且集中。西江上遊紅水河段實行梯級水力資源開發,建設大型水利樞紐,積極發展航運。西電東送的龍頭:它的建設對於促進全國電力聯網,實現能源的優化配置,滿足廣東和廣西電力增長需要,優化華南地區電力結構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