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這個問題跟誰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誰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一樣,大概是沒有答案的,因為不同的人可以從自己的角度,選出自己心目中的那一個。
但是我想,如果每個人可以為自己心目中最聰明的人投一票,那麼得票最多的那個人很可能是愛因斯坦。因為在大多數人的認識裡,聰明這個屬性總是跟科學家聯繫在一起的,而愛因斯坦則是20世紀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
愛因斯坦這麼厲害,自然會有人在暗中打愛因斯坦的主意:愛因斯坦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那麼愛因斯坦的大腦,就一定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一個大腦。他的大腦一定和其他人的不太一樣。如果能拿他的大腦過來研究研究,特別是和普通人的大腦比較比較,也許就能知道聰不聰明到底是受什麼因素影響,自然也就有可能發明一些方法,讓人變得越來越聰明。
你看,這個邏輯還是很順的吧.
很多人都打這樣的主意,其中有個人叫做託馬斯·哈維,他是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醫院的一名病理學醫生。當時,愛因斯坦就住在他所在的醫院裡,並且在1955年的4月18日,在這家醫院去世了。作為病理醫生,哈維需要在愛因斯坦去世之後,立即對他進行病理解剖,確認死因。但 就在這個解剖的過程中,哈維偷偷取出了愛因斯坦的大腦,進行了簡單的防腐處理。
事後,哈維向愛因斯坦的家人坦白了自己的行為,並且強調自己要將這顆大腦用於科學研究。在他反覆懇求,並承諾將大腦用於科研,並且會公開發表相關論文之後,愛因斯坦的家人終於允許他保管這顆大腦。
這事情並沒有因為他的坦誠而變得合理,哈維的做法嚴重破壞了科學倫理,對科學研究界來說,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很多科學家對他提出了批評,很多人要求他立即放棄自己的研究。但哈維拒絕了。不久,普林斯頓醫院也因為這個惡劣的事件解僱了他。
但哈維本人卻對此不以為然,他還是一門心思想要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所以,他帶著那顆被小心保管起來的大腦,來到一個生物標本加工實驗室,指導技術員們把愛因斯坦的大腦切成了240塊,然後,又把其中一些小塊兒切成了一片片非常薄的腦組織切片。再把它們夾在玻璃片裡,製作成了大腦切片標本。
哈維把這些標本中的一部分寄給了當時最有名的一些研究大腦的科學家,希望他們能夠認真檢查這些標本。
此後,「偷大腦的人」的標籤一直被貼在他的身上。他無法繼續做醫生了,只能到處打工維生。雖然盜竊大腦的行為非常惡劣,但哈維確實是一心想搞研究,為此,他拒絕了很多想高價收購愛因斯坦大腦的人。但是,他自己對大腦的了解很有限,實在是做不出來什麼像樣的研究,後來,哈維就想辦法和其他的科學家合作研究。
瑪麗安·戴蒙德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她是研究大腦膠質細胞的。這一類細胞,像是膠水一樣,把其他的細胞黏在一起了。實際上,咱們大腦裡面的腦細胞,主要就是兩種,除了這個膠質細胞,另外一種叫做神經元。「元」的意思是根本的、首要的。 神經元,很明顯,它是人類神經系統當中最根本的東西 。咱們的大腦活動,看個東西,聽個聲音,想個事兒,最終都是神經元在起作用,所以它是最重要的,是咱們思維活動的根本。膠質細胞,則是把這些神經元都黏在一起的細胞,搭個大腦的架子,好讓神經元細胞都有地方待著……每10個膠質細胞,才會有一個神經元細胞,這麼看,神經元要比膠質細胞重要多了。
但是這個戴蒙德教授發現,膠質細胞的數量,也會對神經元產生影響。哈維就找到了她,給她寄愛因斯坦的大腦標本,請她來做研究。戴蒙德也不含糊,她找來10幾個其他人的大腦,跟愛因斯坦的比較,結果發現,愛因斯坦大腦中膠質細胞的量更多一些。 膠質細胞可以給神經元提供養料,養料越多,大腦活動也就越快 。戴蒙德相信,這就是愛因斯坦特別聰明的原因。
但是,她的這個研究結果卻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評。因為大家覺得這個研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拿來比較的人,年齡比愛因斯坦小很多,因為人的大腦是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不同年齡的人,直接拿來比較,那顯然是不太合適的。
接下來,哈維又和一些科學家進行了合作研究。比如加拿大一所大學的腦科學專家維特森,就曾經從哈維那得到了14個標本,並進行了研究。要知道,這可是哈維為其他科學家合作者提供的最多的一批標本。
不過,這批標本本身,並沒有給維特森提供太多的啟發,倒是哈維當年拍攝的一些愛因斯坦大腦照片,讓維特森找到了靈感。
他發現,愛因斯坦大腦中的某一個區域,比其他人大腦中的這個區域要寬很多。某些特徵顯示,愛因斯坦大腦這個區域的神經元特別密集,這很可能就是他特別聰明的原因。
此後,相關的研究常常都會出現,比如一位美國的教授還曾經指出, 愛因斯坦大腦表面的那些溝,跟其他人的不太一樣,這些特殊的溝導致了他和普通人的不同。
如今,哈維把自己收藏的這顆大腦,捐獻了出來,除了之前寄給各地科學家的標本,其餘的部分,一些收藏在加拿大的一個大學,另一些則進了普林斯頓醫院,也就是這顆大腦最初被偷走的地方。現在,依然有很多科學家在研究這顆大腦。
不過也有些科學家對此很不屑,畢竟愛因斯坦最偉大的成就是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做出來的,研究一顆70多歲的大腦可能毫無意義。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