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發布,「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的規定引起公眾廣泛關注。
住建部新聞發言人對此作出回應,認為街區制是對世界城市規劃經驗的總結,封閉小區和單位大院是造成交通擁堵的重要原因之一,影響了社區居民的出行。同時,住建部回應稱在落實《若干意見》的過程中,要把握好三點,可以概括為:逐步、酌情、依法。
逐步:推廣街區制不會簡單一刀切
住建部回應中稱,落實《若干意見》要認真全面理解好「逐步」兩個字。「逐步」就是要有計劃,要有輕重緩急,並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一哄而起」,更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拆圍牆」。
「文件的宗旨是為解決過去城市發展中的矛盾和治理『城市病』開出藥方,一方面要弄清楚文件的本意,另一方面要避免誤讀政策。」上海同濟大學副校長、曾擔任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的吳志強表示。
打開住宅區的目的,不是簡單地把圍牆拆了,以開放整個社區,而是為了「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土地經濟室主任王業強認為,長期以來國內交通規劃上只注重主幹道,沒有預留「毛細血管」,而封閉小區不斷出現,對路網形成割裂,破壞了道路微循環系統。
國家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總規劃師沈遲在接受媒體採訪中稱,實際上,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的方式,也不是把這個小區所有的道路都變成公共道路,而是根據該地整個路網的規劃需要,將原先被主幹路包圍的封閉的大型居住區分成若干個居住小區,從而開闢出一些可以過境的公共道路,通常是區別於主幹路的主次支路,就能優化整個區域的路網。
酌情:不是所有住宅小區都要打開
住建部要求在具體實施中要制定細則,特別是各省、各城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辦法。在制定辦法過程中,肯定要聽取市民意見。
沈遲表示,即使對於新建住宅小區,《若干意見》也強調了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比如有的住宅小區在遠郊,通過一條路進出城市,那也不是一定要採用街區制或者一定要打開。要看具體規劃的情況,不會一刀切。
這也就是說,市民關於出門下樓就是馬路的擔心,並不必要,因為還會有相對封閉的居住小區和居住組團。吳志強表示,只有影響到整個城市的交通運行、景觀和管理的超級大院和住宅小區才是未來需要打開的,比如一個工廠大院,裡面有廠房、職工住宅小區、科研樓和幼兒園等,2到3公裡長的圍牆阻礙了交通,這樣的大院就應該被切分成幾個更小的組團,中間的道路用於公共通行,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依法:尚需立法實現法治化
住建部在回應中稱,要實施逐步打開封閉小區和單位大院的城市,都會考慮到各種實際情況,考慮到各種利益關係,依法依規處理好各種利益關係和居民的訴求,切實保障居民的合法權益。
對於網民表示最擔心「停車場、綠地、健身等公共資源被佔用」的問題,北京大學法學院房地產法研究中心主任樓建波認為,這些擔憂有些過度,因為目前出臺的文件只是對這項工作提出了方向性、指導性的要求,具體執行需要結合實際細化政策。
文件在開頭就提出下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則,明確表示要堅持依法治理與文明共建相結合。吳志強說:「未來的城市治理一定是走向法治階段,法治化和社區民主是未來城市治理的兩大導向,改革就是為了讓百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