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核」加持,ARM新一代移動架構超越蘋果A系列

2020-12-03 手機鳳凰網

機器之心報導

參與:澤南、杜偉、小舟

Arm 剛剛發布的新架構 A78 與 X1,多核性能超過了蘋果 A13。高通驍龍 875 和三星獵戶座 1000 估計明年初會用上,麒麟 1020 還不確定。

2019 年對於 Arm 來說是振奮人心的一年,在移動端這家公司仍像往常一樣如日中天,而在雲服務領域,越來越多公司(如亞馬遜、華為等)推出了基於 Arm 架構的伺服器晶片,而英偉達也已宣布旗下 GPU 可以配合 ARM 處理器進行深度學習加速。

但正如我們所知,Arm 晶片仍有其不足之處:過去幾年中,Arm 的移動端 Cortex 內核一直活在蘋果高度定製版 CPU 微體系結構的陰影之下,蘋果的「黑科技」總是有辦法能展現超出人們預期的能力——即使前年的 A12 單核性能也比驍龍 865 高出 15%(當然,多核性能是後者更好了)。這些差距儘管有技術上的原因,當然也有 Arm 在商業上的考量。

不過這一切在下一代 Arm 晶片上看起來要有變化了,在昨天 Arm 2020 TechDay 活動上,人們期待已久的 Cortex-A78 確實終於面世了,而且這次 Arm 還放了一個大招:推出了 Cortex-X1 CPU 作為該公司的新旗艦架構。

此舉不僅令人驚訝,也標誌著 Arm 向多種設備妥協的理念正在產生變化。

全新 Cortex-A78:功耗效率翻倍

首先我們還要從 Cortex-A78 來看起。兩年前 Arm 提出的未來路線圖就透露了代號為 Hercules 的架構,它就是 A78 的前身,其代表了最新 Austin 系列 CPU 微體系結構的第三次迭代,這一系列自 A76 開始。

全新 Cortex-A78 很大程度上還是按照 Arm 傳統的設計理念來打造的,它嚴格遵循著性能、功率和面積之間的平衡(PPA)來設計。在保持功耗不爆炸的前提上,A78 有了 20% 的性能提升——這是結合微體系結構改進和全新的 5 納米製程工藝帶來的改進。

Cortex-A78:遵循平衡設計

新一代 Cortex-A78 在 Arm 的路線圖上已經存在了幾年,一直被認為會是 Austin 系列中最小的一代微體系結構升級。作為 Arm 的 Austin 核心設計的第三次迭代,A78 遵循了 Arm 在 Cortex-A76 和 A77 上實現的 25-30%的 IPC 改進。

由於 X1 CPU 架構的出現,A78 這次可以更加專注於效率的提升,我們自然地看到 Arm 的目標在於合理地提升性能。它仍然是 Arm 8.2 CPU,與 Cortex-A55 CPU 分享 ISA 兼容性。在 Arm 給出的設計模板上,我們可以看到每個 DSU(DynamIQ Shared Unit)可有 4 個核心,L3 緩存最多可擴展到 4MB。

在核心的很多地方我們都可以找到微架構改進的痕跡。在前端最大的變化是分支預測器,它現在能夠在每個周期處理最多兩個分支,去年的 Cortex-A77 本質上每個周期只能解決一個。在 L1I 緩存方面,現在我們可以看到 Arm 提供了 32KB 的實現選項,它可以使客戶進一步縮小內核面積,對性能的影響不大,但效率卻有不少提升。

在中核與執行流水線中,大部分工作都在於改善設計的面積和功率效率。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指令融合案例,這不僅有助於提高內核性能,也還提高了電源效率,因為在相同的工作量下,它消耗的資源越來越少,能耗也變得更小。

總體而言,如果單獨發布 Cortex-A78,恐怕人們會感到有些失望,因為我們看到的是大量減少結構尺寸、犧牲少許性能提高效率的設計。考慮到 X1 的出現,這自然是有道理的。

性能與功耗的完美結合

精準定義期待的性能,新的 Cortex-A78 應達到的功率和 X1 內核的面積增益。

在 Cortex-A78 上,第一組對比數據代表 2021 年目標系統在臺積電 5 納米製程節點上 A78 將達到的提升。

就性能而言,當內核的 ISO 功率目標是 1W 時,Arm 表示 A78 的實現將有 20% 的性能提升。同時,通過 ISO 性能比較,與 N7 上的 2.3GHz 的 A77 相比,A78 可以將功耗和能耗減少一半。

查看和具有相似內核配置的 ISO 進程節點的比較,會發現 A78 的性能比 Cortex-A77 提升了大約 7%,同時功耗降低 4%,面積減小 4%。看起來製程對於性能的提升還是貢獻了大頭。

有趣的是,這是 Arm 首次公布微架構的性能/功率曲線。

對比 Cortex-A77 和 Cortex-A78,在較高的操作頻率下成本較高,並且為了達到更高的操作頻率,所需的電壓也隨功率的平方增加(P = f * V^2)。A78 達到 A77 的性能峰值點,將降低 36% 的功耗。在中間性能水平上,功耗降低 30%。在相同的功耗水平上,A78 的性能提升了 7%。

全新 Cotex-X1:打破功耗約束

Arm 現有的業務模型一直在嘗試構建最廣泛用戶所需要的晶片,但這也產生了一個悖論:性能、功率和面積三者只能取其二。儘管可以肯定的是,蘋果的 CPU 內核在技術上是強大的,但 Arm 性能劣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業務需求不支持構建一個「超大核」。

但隨著公司業務的擴展,看起來新一代微架構已經和 Cortex-A76 時代有了顯著的變化。

粗略地看 Cortex-X1,你會發現它要比 Arm 天梯圖上的任何其他核心都要高。X1 顯然是基於 A78 打造的,他們都來自於 Austin CPU 設計團隊,但 X1 最大的不同在於打破了以往對於功耗和面積的枷鎖,專注於獲得最高性能。

就最終性能表現來說,與前代 Cortex-A77 相比,Cortex-X1 的整數性能提升了 30%;與同步推出的 Cortex-A78 相比,整數性能提升了 22%;機器學習性能更是較 Cortex-A77/78 提升了 100%。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於,Cortex-X1 的設計遵循 Arm 的新許可體系「Cortex-X Custom Program」,其允許客戶在新微體系結構的設計階段早期進行協作,並要求對晶片配置進行高度的自定義化。沒錯,高通就是這套許可之前版本的主要受益者。

Cortex-X1:體積更大、性能更好

這款具有全新架構的 Cortex-X1 完全脫離了 Arm 往常追求「性能平衡」的設計哲學,轉而追求純粹性能,即使犧牲掉一些能耗和空間效率也在所不惜。

與 Cortex-A78 相比,Cortex-X1 整體的提升情況是怎樣的呢?

需要注意的是,Cortex-A78 和 Cortex-X1 都基於 ARMv8.2 指令集,指令集是兼容的,但 Cortex-X1 是自定義 CPU 核心;

從解碼帶寬來看,Cortex-A78 是 4 路,Cortex-X1 增加到了 5 路,提升了 25%;

NEON 浮點從 2 條 128b 提升到了 4 條 128b,這意味著浮點運算性能實現了翻番;

從緩存方面來看,Cortex-X1 的 L1 緩存為 64K、L2 緩存為 1M、L3 緩存為 8M,這些都較 Cortex-A78 提升了一倍。

Cortex-X1 與 Cortex-78 的架構的整體對比詳情。

接下來一一分析 Cortex-X1 相對於前代 CPUs 和 Cortex-A78 都在哪些方面做了提升。

首先,Cortex-X1 具有一個更強大的核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L0-BTB 容量從 64 提升到了 96,增加了 50%;

可用指令取出帶寬增加,具體來說,L1I 的取出帶寬從 4 條指令增加至 5 條,提升了 25%,同時解碼帶寬也相應增加;基於 Mop-cache 的取出和重命名帶寬提升了 33%,每周期指令從 6 條增加至 8 條;

2x Mop 高速緩存容量較 Cortex-A77 增加一倍。

其次,Cortex-X1 突破了帶寬和深度的極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與 Cortex-A78 相比,Cortex-X1 的分配帶寬提升 33%,達到了每周期 8 指令;

無序窗口大小(out-of-order window size)提升了 40%,從 160 增加至 224 entry;

FP/ASIMD 執行帶寬提升一倍,具體來說,Cortex-X1 的總帶寬達到了 4×128b,相當於英特爾 Sunny Cove 或者 AMD Zen2 臺式機核心。

最後,Cortex-X1 集成大帶寬和高性能,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L1I 和 L1D 的緩存配置為 64K,L2 最大緩存達到 1M;

提升存儲子系統(memory subsystem)性能,以支持更大的動態負載和存儲(in-flight loads and stores),將窗口大小提升了 33%;

L2-TLB 的大小較 Cortex-A78 增加一倍,較 Cortex-A77 增加 66%,覆蓋了 2000 entry,在 4K 頁面上提供最高 8M 的內存。

此外,與 Cortex-A77 相比,Cortex-X1 有 30% 的 IPC 提升,涵蓋了 SPEC2006 的整數和浮點運算套件。

Arm 在 Cortex-X1 的功率和面積效率方面相對模糊。如果供應商能夠執行良好的實現,並且即將推出的 5nm 製程不會有壞消息的話,那麼就會得到以下功耗預測:

最後,如果你想要具體性能對比的數字,雖然從 Arm 的設計到最終手機跑分還有一段距離,但過去的經驗表明這基本是八九不離十的:這一代廠商使用的 Cortex-X1 核心預計可以達到 Arm 宣稱的 3GHz 目標,Cortex-A78 估計跑不到這麼高。基於 A78 的核心,其功耗預計與使用 A77 的(如驍龍 865)核心相同,性能提升大約有 7%,加上少許的時鐘頻率提升,總體而言改進不甚明顯,但也符合預期。

X1 系統的性能提升將極具競爭力,甚至可以比驍龍 865 多出 37%,這會讓它單核水平接近 A13,多核能力超出。不過,它的競爭對手也將是蘋果還沒發布的 A14。

更有意思的是,X1 可以讓 Arm 在性能層面上接近英特爾和 AMD 目前的桌面系統。如果說之前人們對於手機晶片打 X86 嗤之以鼻,現在倒是可以認真考慮一下了。

功耗方面,保守地看 Cortex-X1 將使用 A78 的 1.5 倍功率,但即使 X1 的功耗是 A77/A78 的兩倍,它在能效方面仍然可以與蘋果競爭——核心性能提升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它功耗方面的不足。功耗的增加讓 X1 的能耗效率比 A78 低 23%,比目前的驍龍 865 低 11-14%。這樣的數字,看起來是可以接受的。

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希望 Arm 能夠獲得不妥協的性能,而 Cortex-X1 似乎正是這樣,實在令人興奮。

你想要幾個 X1 核心?

犧牲功耗提升性能,在手機上自然不是完美的選擇。Arm 確實也提醒人們,在移動端上我們幾乎不可能看到兩個以上 X1 大核的設計。而對於追求效率的客戶,只用 Cortex-A78 而不選擇 X1 也是有可能的。

看起來,帶有 Cortex-X1 的手機 SoC 將會是 X1、A78 和 A55 三種核心混用。在發布活動中,Arm 也展示了高通常用的 1+3+4 核心配置,下一代的驍龍 875 很可能也將如此設計。

與此同時,三星電子 SoC 設計團隊副總裁 Joonseok Kim 也對新設計表示歡迎,或許下一代旗艦 Exynos 晶片也將出現 X1 的身影。不過三星是否會採用兩塊 X1 大核,以及三星的 5 納米製程進度都是未知數。

而正受到貿易戰影響的華為海思,今年下半年的麒麟晶片採用最新 Cortex-X1 設計的可能性則更小。而且華為最近幾代也傾向於不使用最新的 Arm 架構。

總結:ARM 終於開始追求純粹的性能

剛剛發布的 Cortex-A78 和 Cortex-X1 給我們帶來的感覺非常不同。A78 顯然是最近一代架構中升級幅度最小的,與之相對的是,Cortex-X1 對 Arm 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其 30% 的 IPC 提升大大超過了人們對於新架構每年 20-25% 左右提升的期待。這一步伐遠遠超過了競爭對手的能力範圍。

而且這一預測性能還在極度接近 X86 架構高端晶片的水平,著實令人興奮。明年各家的旗艦系列手機,讓我們充滿期待。

參考內容:

https://www.anandtech.com/show/15813/arm-cortex-a78-cortex-x1-cpu-ip-diverging

相關焦點

  • 英特爾看了會沉默,M1「地表最強SoC」亮相蘋果發布會
    「地表最強SoC」 M1是蘋果基於5nm製程工藝研發的最新SoC,相比傳統的筆記本CPU,M1採用了手機的SoC架構,集處理器、I/O、安全模塊以及內存於一體,因此擁有了更強的性能和更高的效率。相比iPhone 12系列手機使用的「翻車版」5nm製程A14仿生,M1才是真正代表5nm製程工藝潛力和蘋果世界頂尖晶片研發能力的一款品。
  • 性能超越谷歌!依圖團隊提出新一代移動端網絡架構MobileNeXt
    最近,依圖團隊發表在ECCV的一篇論文,提出了新一代移動端神經網絡架構MobileNeXt,大大優於谷歌的MobileNet、何愷明團隊提出的ResNet等使用倒殘差結構的模型,為移動端算力帶來了新的突破。
  • 微博推新社交 app「綠洲」;蘋果多款產品加徵關稅至 15%;曠視回應...
    國內新聞微博推出全新社交產品「綠洲」微博發布全新社交產品「綠洲」,目前正在公測階段,需要邀請碼才能開啟使用,正式上線時間尚不明確。據官方介紹稱,綠洲用戶可以通過照片和視頻的方式分享生活。從官方給出的展示圖可以看出,該款 App 界面與 Instagram 十分相似。
  • iPhone XS 系列的「雙卡雙待」怎麼用?蘋果中國給了一份使用指南
    隨著 9 月 14 日 iPhone XS/XS Max 開啟預購之後,蘋果就兩款新 iPhone 關於「雙卡雙待」的問題,推出了一份技術文檔,以便向用戶介紹新 iPhone XS/XS Max 如何設置「雙卡雙待」以及「雙卡雙待」何時可用。
  • 蘋果減稅,是「大發善心」還是「另有所圖」?
    中小開發者的「蘋果稅」降了。11 月 18 日,蘋果宣布針對 App Store 推出一項新政策,決定為中小開發者,免除一半的「蘋果稅」。所有在 App Store 上年銷售額不超過 100 萬美元的開發者,都可以申請這一「優待」,蘋果將只抽取收入的 15% 作為佣金,而不是之前的 30%。
  • 英特爾最新一代10nm重新定義電晶體,Tiger Lake架構性能提升20%
    首席架構師 Raja Koduri 表示,「經過多年對FinFET電晶體技術的改進,英特爾正在重新定義該技術,以實現其歷史上最強大的單節點內性能增強,帶來的性能提升可與完全節點轉換相媲美。」10nm SuperFin 技術實現了增強型FinFET電晶體與Super MIM(Metal-Insulator-Metal)電容器的結合。
  • 驍龍888移動平臺詳細解析:釋放5G+AI潛能,致敬中國5G
    不過高通並未公布驍龍888移動平臺具體集成了多少億電晶體,「高通從來不強調晶片上有多少電晶體,而是追求聰明的辦法,即用最小數量的電晶體,滿足更多的功能。」作為對比,蘋果A14晶片和華為麒麟9000晶片分別集成了118億和153億電晶體。
  • 它是賈伯斯的最後一款 iPod nano,還影響了「蘋果表」的誕生
    2010 年,還在上高中的我看到了同學手腕上的「蘋果手錶」,這個小巧的、精妙的產品成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還記得家境不錯的這位同學炫耀般的大聲告訴我們,這是「喬幫主」發布的最新產品,叫 iPod nano。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誰是「喬幫主」,更對 iPod nano 系列一無所知。
  • 一文看懂arm架構和x86架構有什麼區別
    本文主要介紹的是arm架構和x86架構的區別,首先介紹了ARM架構圖,其次介紹了x86架構圖,最後從性能、擴展能力、作業系統的兼容性、軟體開發的方便性及可使用工具的多樣性及功耗這五個方面詳細的對比了arm架構和x86架構的區別,具體的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 蔚來要對標「蘋果」,邏輯是什麼?
    1016 TOPS 的算力平臺、150kWh 的量產固態電池技術電池包、超遠距離高精度雷射雷達……一系列新技術讓轎車 ET7 似乎讓人們又想起當年那些「PPT 創造家們」的感覺。蔚來 ET7 自然而然的將槍口瞄向了「BMW7 系」,一邊是傳統豪華,一邊是科技新秀。  而另一邊,李斌在採訪中首次出奇的將蔚來遠期的競爭對手定義為「蘋果」,並不是單純的看到對方要造豪華汽車而已,而是在產品之外,蘋果始終帶著強大的體系與服務創新能力。  蔚來轎車 ET7 目前最大的爭議點來自它在「值得期待」和「期貨」之間的割裂。「真的能量產嗎?」
  • 新影像系統加持?Reno5配置曝光,或刷新視頻手機"天花板"
    結合目前網上曝光的OPPO Reno5系列工信部入網"證件照"來看,該系列或將採用後置四攝矩陣式模組,其中或將包括一顆6400萬像素主攝,放置在手機背面左上角位置,同時在機身右下角設有一個品牌LOGO,使其具備更好的對稱美學設計,更加符合年輕用戶對於簡潔的審美需求。相較於上一代的OPPO Reno4系列,相信無論是在外觀,還是影像參數上,這一新機都將有明顯的提升。
  • 蘋果如何做到「查找離線設備」?
    但在 iOS 13 和 macOS Catalina 中,新加入的「查找離線設備」不再需要遺失的設備接入網絡也能完成定位,也就是說即使遺失的設備開啟了飛行模式,你依舊有可能從「查找」應用中接受到設備的定位信息。
  • 蘋果M1電腦上還能運行Windows嗎?蘋果:留了路,看微軟
    這也標誌著蘋果開始脫離英特爾CPU的「產品轉型」。但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為什麼要這麼做?又是何時開始準備的?軟體兼容怎麼辦?Windows方面又如何處理?Joswiak還回憶道,「剛開始知道這個決定的人很少,但他們知道蘋果要走這條路開始,便一直對此面帶微笑」。
  • 蘋果新品發布:盤點iPhone一代到iPhone8的進化史
    新 iPhone 在前置攝像頭附近,集成了 3D 攝像頭模組,並且配備了紅外線傳感器。蘋果利用「結構光技術」來對用戶的臉部進行偵測。紅外發射器將會在人臉上散布無數的紅外點,通過讀取這些紅外點反射回來的深度信息,系統就能夠掃描出人臉的結構。這也就避免了「照片」騙過系統的尷尬,大大提升了「刷臉」的安全性。
  • DARPA 最新計劃 L2M:研發超越圖靈模型和諾依曼架構的新型計算機
    實際上手機、計算機和小配件早已具有了智能特徵,比如蘋果的 Siri、微軟的 Cortana 和亞馬遜的 Alexa。但是,只有在信息被預編進系統的前提下,上述設備才能進行學習並得出結論。現有的機器學習技術並不允許計算機在黑箱之外思考,也就是說,計算機不能根據外在情況和環境進行動態思考。
  • iPhone 12傳「綠幕」災情 蘋果認了:有問題
    」災情 蘋果認了有問題     圖為高階旗艦的iPhone 12 Pro Max  蘋果iPhone 12系列新機熱銷全球,但陸續有用戶回報災情,反映新入手的iPhone 12、iPhone 12 Pro螢幕會出現「綠幕」的異常畫面,且不時閃爍,影響用戶使用。
  • 新的蘋果地圖來了,又有三個城市能「3D 看街景」
    新的「街景環視」(Look Around)功能,就開始在越來越多城市啟用了。最新上線的三個城市是波士頓、費城和華盛頓特區。雖然還沒有引入到中國,但在它逐步擴展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熟悉一下這項新功能。蘋果地圖的「環視」功能,最早是在 iOS 13 中引入。它就像 Google 街景視圖一樣,提供了一種和地圖進行交互的方式,讓城市以一種 3D 圖像的方式呈現。
  • 英偉達明示RTX 3090大量細節,新一代安培架構顯卡9月登場
    當然,官方沒有提及RTX 30、RTX 3080、RTX 3090這樣的具體型號,只是籠統地把新顯卡稱為「GeForce Ampere 創始版」。不出意外的話,英偉達將於9月1日公布RTX 3000系列顯卡,最先發布的型號包括RTX 3080和旗艦級RTX 3090顯卡。
  • 蘇姿豐發布RDNA2架構RX 6000系列新顯卡,與英偉達RTX 3000決戰...
    新卡在遊戲性能上實現了和英偉達「並駕齊驅」,價格也極具誘惑力最低579美元。顯卡的競爭或許只是晶片大戰的冰山一角,蘇姿豐將帶領AMD和英偉達在更多行業晶片領域上演「終極之戰」。 AMD新卡堪稱性價比之王,遇上老牌霸主能否並駕齊驅? 剛剛,AMD 召開了本月最後一次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