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射篇]造父學御:技術高超的馭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9日 14:42 來源:綜合
在奴隸制社會中,射和御是聯繫在一起的,因為那時的打仗是用戰車,在四馬拉的戰車上有三個甲士,中間的是馭手,左面的是弓箭手,右面的是戈矛手。甲士多是由奴隸主擔任,所以在奴隸主的教育中就規定,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御和射都是奴隸主必修的教育課程。
馭車是一項很複雜的技術,既要靈敏和機智,又要有相當大的臂腕力量,才能使六轡在手,指揮如意。據《穆天子傳》記載,西周時馭車技術最高的是造父,他是周穆王的車夫。周穆王是一個喜歡遊歷的君王,他坐著一輛八匹駿馬拉的車子,由造父駕馭,週遊了天下的名山大川。
造父能成為一個有名的馭手,是經過名師泰豆氏的指點,並經過勤學苦練得來的,《列子》書上說,泰豆氏是一位有名的駕馭教師,造父不遠千裡來投泰豆氏門下學御,但泰豆氏並未教他如何馴馬,如何趕車,卻教他在梅花樁之間穿來穿去:梅花樁之間僅可容身,稍一不慎就碰得皮破臉腫。造父堅持按照師父的指點去做,經過勤學苦練,可以在木樁之間自由來往了。泰豆氏看了造父的進步,很為高興,他告訴造父說,趕車子就是要心手合一,眼睛不看馬卻能知道馬奔馳的情形;手裡握著六根轡頭,心裡想到那裡,手中的轡頭就按心裡想的指揮,這叫得心應手,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好馭手。
據《韓非子》記載,王子期是戰國初年著名的馭手教師。趙襄子請他教馭車,學了一年,趙襄子自以為把王子期的馭車本領都學會了,便選了上好的馬和車與王子期比賽,結果卻是王子期贏了。趙襄子以為車夫套錯了馬,便和王子期換了車馬再次比賽,結果還是王子期贏了。於是趙襄子勃然大怒,責備王子期不該把馭車技術留一手。王子期答道:馭車技術,臣已經毫無保留地教給君主了,只是在運用上君不如臣罷了。還說,車的速度是靠馬來駕駛的,馭手要善於使馬盡其力,君王不照顧馬力,一心按照自己的意志爭先奔馳,所以失敗了。
趙襄子和王子期賽車的故事,說明了戰國時期社會上已有了賽車活動。戰國初年,車戰戰術廢棄了,馭車便由戰鬥的技能演變為社會的娛樂活動。這種活動不僅在趙國貴族中極為盛行,在齊國也是這樣,而且還伴隨著賭博,一次下千金的賭注。
齊國的大將田忌經常輸給齊王。後來他用了孫臏的計謀,即「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的優選法。田忌用下等馬同齊王的上等馬賽,輸了;用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賽,贏了;用中等馬與齊王下等馬賽,又贏了。結果以二比一贏了齊王千金。
隨著戰車的軍事價值的降低和騎馬的方便,馭車逐步在社會上消失了。
責編:陳昌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