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最火的電影,莫過於諾蘭的《信條》。儘管許多人吐槽「燒腦」、「看不懂」,但更多的觀眾認為它創造了一次視覺奇觀。和許多好萊塢大片一樣,劇組共輾轉了世界7個國家取景,為觀眾呈現了或瑰麗或壯觀的景色。儘管現在出境遊尚未恢復,但跟著諾蘭的鏡頭,也算是一次環遊世界的旅程。這些取景地中,最如詩如畫的那一處,當然就是義大利的阿馬爾菲海岸了。
在中國遊客眼中,阿馬爾菲遠遠不如羅馬、佛羅倫斯、威尼斯出名,卻是深得歐美人民喜愛的度假勝地。其實,不少人混淆了「阿馬爾菲」和「阿馬爾菲海岸(The Coast of Amalfi)」:後者位於義大利南部坎帕尼亞大區,地理上從索倫託(Sorrento)東南方海岸開始,蜿蜒至薩萊諾(Salerno)結束,全長約50公裡。這條海岸線穿起迷人的海灣、壯美的懸崖,一個個依山傍海的中世紀小鎮散落其間,而「阿馬爾菲」就是其中之一,也是這條海岸線上的主要城鎮。
早在1997年,就因這裡保存完好的中世紀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也因這裡的無敵海景,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人生必去的51個地方」之一。
早在古羅馬帝國時期,這裡就是古羅馬皇帝和貴族們的度假勝地。到了公元6世紀,阿馬爾菲這個名字就已經見諸史籍。當地人利用海洋這一得天獨厚的貿易通道,大力發展航海事業。他們絕對是「中間商賺差價」的最佳教科書版範例,大量的穀物、海鹽、木材、奴隸源源不斷地從這裡的港口運到埃及、敘利亞、希臘等地,用換取的金幣購買經過絲綢之路運至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的絲綢,再倒賣到歐洲各國。經過這樣的倒賣迅速積累了大量財富,到了公元9世紀,「阿馬爾菲共和國」建立,亞平寧半島大部分地區仍然在「以貨易貨」的貿易時,阿馬爾菲的商人們早已提著一袋袋的金幣購買土地了。
阿馬爾菲小鎮
阿馬爾菲共和國是義大利中世紀四個海洋共和國之一(其餘三個分別為熱那亞、威尼斯、比薩),在阿馬爾菲公爵曼蘇一世(966-1004)統治時期達到巔峰,全盛時期版圖從正對著卡普裡島的海角一直向東延伸至切塔拉(Cetara),人口達7萬。阿馬爾菲也成為海上商業活動的重要中心,金銀、絲綢等貴重商品源源不斷地通過這裡的港口輸入亞平寧半島,這其中甚至包括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火藥和造紙術。1073年,來自西西里島的諾曼人佔領了阿馬爾菲;1135年阿馬爾菲又被比薩共和國吞併,但其強大的影響力依然持續。不幸的是,1343年的一次大地震引發了海嘯,古城大部分建築和居民都被捲入海底,強大的共和國從此一去不返,只有其制定的《航海法典》一直使用到1570年。
今天的阿馬爾菲風光不再,幻化成地中海畔一座迷人的小城。而其所在的「阿馬爾菲海岸」滿足了人們對義大利這個浪漫國度的所有想像,其間包括數個如珍珠般散落著的中世紀小城鎮,與周圍的海天一色融為一體。由南向北的小鎮依次為:
拉韋洛(Ravello):距離薩萊諾最近,但是在山上,可以俯瞰整個海岸線,但公共運輸不是很方便,自駕的話,山路也比較狹窄。
阿馬爾菲(Amalfi):確切的說,阿馬爾菲不僅僅是一個小鎮,附近幾個村莊也受其管轄,是整個海岸地區的交通樞紐,四通八達。
波西塔諾(Positano):依山而建的小鎮,常見的阿馬爾菲海岸風景照,大多都出自這裡。
索倫託(Sorrento):又譯為「蘇蓮託」,有一首熟悉的民歌「重歸蘇蓮託」,就是說的這裡。它是環維蘇威火山線的終點站,同時也可以從這裡乘船前往卡普裡島。徒步愛好者可以在這裡走一段「眾神之路」。
阿馬爾菲海岸是世界上最美的沿海公路之一,所以不少人都選擇租車自駕。當然這裡有其便捷之處,不用拉著箱子爬山,看到美景就可以停下來,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但我考慮再三,還是推翻了租車自駕的打算。因為阿馬爾菲海岸公路過於蜿蜒曲折,大多都是雙方向單行車道,有些狹窄的地方,往往要停下來等對面的車輛通過才能通行。幾十公裡長的山路,堵車是家常便飯,往往要走上一兩個小時甚至更多。所以小鎮間交通更推薦從海上乘船,不僅不堵船,這段海岸線懸崖峭壁的風光在海上看才是最佳角度。
除去公共運輸的船隻外,海岸線外星星點點停泊著的都是私家遊艇。每年5-10月是阿馬爾菲海岸的旅遊旺季,擁有遊艇的土豪們經常來到這裡一待就是一個月。《信條》中就使用了一艘長達73米的豪華遊艇「Planet Nine」表現出阿馬爾菲海岸如詩如畫的風光。
阿馬爾菲小鎮自然是海岸線上最受歡迎的地方,充滿了悠閒的生活氣息。小鎮上的阿馬爾菲主教座堂(Duomo di Amalfi)也曾出現在《信條》中。它的學名叫作「聖安德烈亞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t'Andrea),其主體建築始建於公元9世紀中葉-10世紀初,正是阿馬爾菲共和國全盛時期。後因歷經地震和颶風,多次重建,形成了今天看到的融合了阿拉伯諾曼、哥德式、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多種風格的樣子。金色的正立面前共有62級臺階,宛如通往天堂的道路。
海岸線南部的拉韋洛小鎮坐落於海拔350米高的懸崖之上,《信條》中主角和凱特在登上遊艇前見面的場景,就在這裡的辛布隆別墅(Villa Cimbrone)拍攝。這裡最早曾是11世紀的一座修道院,後被廢棄,直到20世紀初被來此旅行的英國男爵Beckett發現,買下並改造成了今天看到的模樣,融入了義大利多種建築風格。影片中取景的平臺可以俯瞰整個海岸線的風景,被稱為「歐洲最美的陽臺」。
男主角與俄羅斯人Sator見面的晚餐場景在小鎮上的豪華酒店「貝爾蒙德酒店(Belmond Hotel)」內的卡魯索餐廳拍攝,餐廳以義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魯索命名。酒店位於高300米的山崖上,由11世紀羅馬貴族留下的宮殿改建而成,今天還完好保留了18世紀的壁畫。
其實,影片中凱特和薩託的越南海上度假,也是在阿馬爾菲海岸拍攝的。租一輛遊艇停泊在海中央,遠遠欣賞她,才是打開阿馬爾菲海岸的正確方式。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