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小瓊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之後,就是秋去冬來。確切地說,霜降到來,就真正開始感受到秋的蕭索。古書《二十四節氣解》中寫道:「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表示天氣漸冷,露凝結成霜,樹葉開始枯黃,隨即紛紛葉且落。可見,古人的愁緒皆是有由來的。
相比於初秋款款,晚秋就多了幾分悽然,百花凋零,樹葉褪綠,蕭條黯然。葉夢得在《水調歌頭》中寫道:「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寒聲隱地初聽,中夜入梧桐。」短短幾句,已概括出晚秋霜降的境界。
霜降後的天空,碧藍如洗,清靜中帶著寂寥。秋去冬臨的西風漸緊,寒冷的冬季就要降臨。冷風初起,那聲音若有若無。而到了月夜,那西風在靜寂的夜更顯得強勁,它鑽入樹林,呼呼作響……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靜謐的山水畫。藍天,樹林,甚至可能有枯葉。畫中感覺不到風聲,但聆聽之下,仿佛清晰在耳側,似低鳴,似吟唱,似奔放,又似孤寂。可是,秋,讓我領略到的是另一番風韻。
葉夢得不愧是翰林學士,他的詞可以綺麗多彩,也可以清淡雅致,兼顧豪放和優雅。霜降前兩句,從視覺、感覺、聽覺中去感悟秋景。一個「靜」字,從視覺上表現出碧空如洗,蒼穹無際之感,視覺遼闊而深遠;一個「促」字,從感覺中突出秋風漸近,冬天迫不及待要降臨的情景;而一個「入」字,從聽覺上感受到那寒風初降,樹葉長鳴。即讓讀者感受到秋風的寒意,又把晚秋的寒氣表現得淋漓盡致……
霜降在晚秋,這個季節不太討喜。沒有春的春夜喜雨,沒有夏的幽居初夏,更缺少冬的牆角數枝梅。場面不華麗,意境不深遠,無花,還葉落入塵泥。但那歲歲年年、年年歲歲,又怎麼少得了秋?似乎它的輪迴是在提醒我們,繁華過後的寂靜,它的沉鬱和凋零,是生命的另一種體現。
記憶中,從年少時到現在,碧空一直沒有改變,依舊如此湛藍嫵媚。天空沒有變,連那晚秋的風都沒有變,乾燥中夾雜著風沙。唯一改變的是我,不再是當年天真爛漫的少年。
喜歡年少時的晚秋,天空的那種藍有一種細膩的光澤,這是其他三季的天空所沒有的,靜謐中帶著尊貴。陽光不會太熱烈,家中的院子會撒滿飄落的樹葉,時時打掃依然如故。有時,母親會坐在房簷下的椅子上,納著鞋底。我翻看著小人書,一陣風吹過,幾片落葉旋轉輕盈而下。「聽,秋風的聲音,這樣的天空,配上秋天的風聲最好了。」母親忽然對我說,我馬上坐好,傾聽。
許多年後,我已經沒有坐在秋風中、在藍天下看書的心境。白駒過隙,物是人非,就讓以往的美好在記憶中慢慢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