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衝突中,無人機空襲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亞塞拜然軍隊使用無人機在亞美尼亞大殺四方,不可阻擋。但是亞阿衝突的規模、技術先進程度,都算不上是真正的高技術戰爭。能自動編隊,並且集群飛行的"蜂群"無人機,才是真正的威脅。
10月19日,央視公布了一場反"蜂群"無人機的作戰演習,解放軍向世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參演部隊是第73集團軍某防空旅,從表面上看,打擊模式和以往相差不大,但搜索能力卻加強了許多。可以說,此次演習實質性地著手解了決對抗無人機問題。
此次解放軍採取"信火一體"的方式進行對抗,也就是信息壓制與火力打擊分梯次進行阻擊。相比以往,防空小隊成員的武器做了結構性的調整:一個幹擾車上搭載兩名成員,一人攜帶FN6型可攜式防空飛彈,另一人攜帶無人機幹擾槍。另外,除了米波的遠程警戒雷達以外,防空小隊還專門架設了小型的毫米波相控陣雷達與光電探頭。
防空部隊先通過雷達與光電探測設備進行搜索,然後用高射炮進行火力覆蓋,這些火炮可能裝有先進的電子延時引信,可以在指定位置形成一道密集的彈幕,攔截大批無人機目標。隨後,防空小隊還會配合展開電子壓制,用大功率反無人機定向能武器和輕型防空飛彈,清剿漏網之魚,確保己方軍事設施的安全。
不要小看這座小型相控陣雷達,它可以精準無誤地探測到15公裡範圍內的小型無人機目標。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雷達可能是反無人機小隊的核心裝備;但更重要的是,多座小型雷達組網,依託信息化指揮控制體系,形成一張密不透風的防空觀測網,防止無人機這類"低小慢"目標滲透偵察,或發起自殺攻擊。
舉個例子,在高加索地區,為什麼眾多防空飛彈面對來襲的無人機"無動於衷"?因為他們發現不了,一方面他們的雷達型號比較老舊,無法發現小型無人機目標;另一方面,亞塞拜然的orbiter 1k自殺式無人機真的是太小了。
orbiter 1k無人機/巡飛彈,全機結構都採用複合材料,翼展只有2.9米。不論是外觀、尺寸還是雷達反射截面面積,都與一隻大鷹無異,如果雷達精度不夠高,十分容易被當成雜波從而被忽略。
10月15日,我國最新展示的"蜂群"系統子無人機,翼展甚至不超過1.9米,如果沒有毫米波雷達,在其他雷達屏幕上,"蜂群"無人機很有可能被當作一群大雁直接忽略。現代軍事講究發現即摧毀,如果無法發現又談何摧毀呢?
除了雷達,解放軍還採購了新的無人機幹擾槍。通過外觀判斷,幹擾槍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無人機幹擾槍,與之前展會上展示的其他型號功能類似。另一種則與之前的型號不同,該槍造型怪異。除了幹擾槍本身,在瞄準鏡上方與幹擾槍下方,各有一個矩形的信號發射裝置。
據推測,瞄準鏡上方可能是搜索雷達,進一步鎖定無人機的位置。而下部的信號發射裝置則可能是多通道幹擾器,增大電子幹擾強度,或者是增加幹擾面積。在電子戰領域有這樣的一句名言:沒有幹擾不了的電子設備,也沒有對抗不了的幹擾。
解放軍首次大方展示如此種類繁多的反無人機作戰裝備,表明我軍在這一技術領域早已實現體系化、專業化。
編輯: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