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無意間刷到一部老電影《第九區》,就又重溫了幾遍。這部科幻電影是在2009年上映科的,成本不到3000萬美元,沒有什麼大明星,也不是什麼商業片,而且是飽受眾多電影業內人士質疑的偽紀錄片,但就是這樣一部不被看好的影片,卻登頂北美票房榜,成為2009年北美電影暑期檔最大的黑馬,其上映首周票房取得3700萬美元的佳績,遠高於排在票房榜第二位—耗資1.7億美元打造的《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250萬美元票房)。《第九區》為何能如此大賣呢?最關鍵在於它獨特的故事情節,該片描述了一個看似真實,深刻反映人類社會問題,發人深省的故事:
影片故事背景簡介
差不多在30年前,一艘巨大的外星飛船降臨地球,這是外星生物與地球首次親密接觸,當人類膽戰心驚的等待遭受外星人的兇猛進攻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卻發生了,原來這是一艘感染了病毒的外星採礦船,控制飛船的外星精英全部死光,只剩下一群像「大蝦」一樣的低級外星生物,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飛船控制系統自動導航來到地球,他們希望能夠得到地球人的庇護。在全世界各國領袖商議之後,決定在南非約翰尼斯堡郊外的「第九區」為這些外星生物建立一個臨時避難所。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在地球落腳的外星生物們惹出了許多麻煩,過於艱苦的生存環境,讓他們越來越難以抑制憤怒的情緒,而地球人類也不待見他們,稱他們為「大蝦」!這些外星人和當地人的矛盾越積越深。而管理外星人的任務,已經被政府承包給了一家被稱為「跨國聯合組織"(MNU)的巨型跨國企業,這個組織並不關心這些外星人的生活福利和待遇,他們更感興趣的的是威力巨大的外星武器,如果能夠掌握這些外星兵器,就能獲得想像不到的巨大利潤。但外星武器有一個無法逾越的限制條件,那就是只有外星人才能使用,地球人根本無法掌握。這就為男主角後來悲慘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影片上映後,很多人對該片的主旨是什麼展開激烈的爭論,有說的諷刺「種族隔離、種族滅絕的」,有說是諷刺「西方國家對待難民的態度」的,還有說是諷刺「暴力拆遷」的。但我更感興趣的還是影片中大量的地球武器和外星武器。
地球兵器
影片中地球一方為MNU跨國公司所屬的僱傭兵,因為「第九區」位於南非,所以該片中MNU僱傭兵基本都是手持南非軍隊的現役武器,例如R4、R5突擊步槍,CR-21突擊步槍,其中,出現最多的是CR-21突擊步槍,是MNU隊員的標配,只是塗裝為白色,貌似加裝了白色模塊。CR-21其實和R4、R5步槍一脈相傳,可以說是R5突擊步槍的無託變形版本,繼承了R5的內部結構,R4、R5突擊步槍是從以色列的「加利爾」衍生改進而來,而「加利爾」又是由芬蘭制AK改進型:Rk 62衍生而來!所以,很多人戲稱CR-21突擊步槍是「聚合工程塑料包裹著的一支AK」。
該槍為5.56毫米口徑,採用無託化設計,它沒有設置傳統的機械瞄準具,只裝有反射式光學瞄準具,標準的光學瞄準具沒有放大倍率。該瞄準具採用了雙光源,日間使用採光窗系統提供光源,而夜間或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利用瞄準鏡內部的氚光體纖維照明。該槍外形科幻,據稱使用起來十分順手,特別是後上蓋頂部設計了較大的彎曲,使得瞄準十分舒適自然。槍身大量使用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彈性,使得CR-21的射擊後坐力比「加利爾」小得多。影片後半段中,MNU隊員使用該槍瘋狂向「外星機甲」掃射,但威力相對於機甲來說太小了!這時,南非製造的NTW-20反器材步槍就出場了。
NTW-20大口徑反器材步槍,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它有20mm和14.5mm兩種口徑,兩種口徑可以很方便的切換,只需要更換槍機、槍管、瞄準裝置和彈匣,操作十分簡單,甚至都不需要專門的工具。它發射的彈藥是MG-151 20×82mm高射炮彈和前蘇聯14.5mm×114mm高射機槍彈,只是這些彈藥都沒有比賽級用彈。所以,NTW-20追求的不是遠距離精度,而是巨大的威力。它對輕型裝甲車、直升機具有極強的毀傷效果。影片中,NTW-20給外星機甲造成了可觀的傷害。
外星武器
在影片主角發生基因變異後,被當作小白鼠進行了外星武器測試,這裡為我們詳細展示了外星武器的外形設計。影片中的外星人使用的武器造型十分科幻,怪異(感謝腦洞大開的設計師),尺寸巨大,並不符合人類的人體工程學,而且多採用雷射殺傷,威力巨大,人體被擊中後,會直接爆裂分解為一灘血水。這些外星武器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只有外星人可以使用,貌似是被設置的「基因鎖」,片中也說到這主要與基因和生物科技有關,MNU公司窮盡二十年的功夫也沒有攻克這一阻礙,所以地球人無法使用。
在影片中,遭遇基因突變的主角與一名外星「大蝦」為了奪回關鍵的「流體」,手持外星武器闖入MNU總部大廈,並與MNU安保人員發生激烈的室內戰鬥。儘管主人公沒有經過嚴格的CQB戰術訓練,且只有一名外星「大蝦」提供幫助,可以說是寡不敵眾,但他還是憑藉著外星武器的強大威力,在與眾多MNU安保隊員的對抗中不落下風。而反觀MNU方面,在遭到外星武器襲擊後,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重新集結,並嚴格遵守室內戰鬥準則,組成4-5人的戰術小組逐層搜索、交替掩護髮起攻擊,表現出極高的戰術水平,實屬難能可貴。無奈面對外星武器巨大的殺傷力,傳統的防彈衣、掩體都如同虛設,被其輕易摧毀,MNU安保人員也只能在承受巨大傷亡後,仍然無法活捉對手,只能任其離去。
「大殺器」——外星機甲
外星單兵輕武器的殺傷力已經十分駭人了,而後續出現的外星重型作戰武器一一外星機甲,更令人「俯首稱臣」。包括裝甲車在內的地球武器,在其面前都不堪一擊。
人類地面武器裝備,威力最大、最具衝擊力應屬坦克了。我們都知道坦克在設計方面有火力、防護、機動這3大技術指標,而影片中出現的單人駕駛的外星機器人,卻有了遠遠凌駕坦克之上的綜合性能。真不愧是拿100罐貓糧換來的(影片中貓糧是外星人的最愛,常拿各種外星武器來換貓糧吃)!外星機甲看起來也就十餘噸,全部由外星特殊金屬製成,造型十分的科幻拉風,讓人過目不忘。
在火力方面,它是2隻機械手加上飛彈發射器的配置。其左手為雷射武器,可以把切物體輕易摧毀;右手為多管機關槍,可以快速射擊;機甲背後還裝有垂直發射的飛彈發射器,可進行360°全方位攻擊,連裝甲車都能炸翻。這種武器配備,既有慢速大威力鐳射武器進行點射摧毀,又有快速的多管機關槍進行火力壓制,而且飛彈發射器的出現也彌補了它攻擊範圍小的弱點。
防護方面,應該不是該機甲的設計重點,儘管如此,其防禦力也已經十分驚人了!用RPG僅能炸斷其手臂,任何輕武器,都不能對其造成傷害。直到MNU僱傭兵搬出NTW-20大口徑反器材步槍在極近的距離內對它射擊,才造成一定的有效傷害。在機動性方面,該機甲十分靈活,具有全地形通過能力。其採用人類直立行走模式,可輕鬆完成跳躍、奔跑等動作,較一切裝甲車輛靈活得多。另外在電子系統方面,該機甲駕駛員視野有類似鋼鐵俠頭盔的視覺操作界面,而且設置有麥克風,可聽到幾十米外談話的內容;並能自動在屏幕上顯示出對其開火武器所處的方位,還能多目標指引、多目標同時打擊。
總之,外星機甲是以火力與機動性為設計重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彌補了其防護力不夠強悍的弱點。這種單人操控的外星機甲的作戰性能,完全超過了人類的任何一款步兵戰車。即使在與坦克的對比中,如能完全發揮其機動性能,甚至可以完全擊敗並取代取代主戰坦克。
影視作品和現實雖然是有差距的,但藝術畢竟來源於現實。《第九區》不僅深刻地反映出現實中人們不敢去正視的社會問題,劇中外星武器的設想看似天馬行空,但其雛形在現實中早已出現,例如雷射技術、單兵機甲技術,現在都是各國研發的重點。或許再過幾十年,當戰場上充斥著各種「機甲」的時候,再回看這部電影,就不能稱之為「科幻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