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承認這個標題很爛——對於我這樣一個四年才寫一次影評的超級大懶人來說,想出一個有新意又不會被人噴的標題是件不太容易的事。不過這個句式很像小學生作文的標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基本上可以概括我對這部電影的基本理解和印象。想想也真是很巧,上一次讓我有寫影評衝動的片子,居然也是彼得·傑克遜出品。沒錯,就是那部大猩猩站在帝國大廈樓上打飛機的《金剛》。我對彼得·傑克遜不熟,連大名鼎鼎的《指環王》三部曲我都愣是沒看下去,他藉以成名的殭屍片我更是未曾染指,但很奇怪的是他的科幻片卻總能撓到我的G點,讓我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
當然了,不能抹煞人家南非人尼爾·布隆坎普的功績,《第九區》創意本來自於他四年的一部六分鐘短片《約堡的倖存者》,而傑克遜這次不過是個製片人。不過據《看電影》報導,在《第九區》拍攝期間,傑克遜也沒少插手,所以把這部片子看做是傑克遜的手筆,也是完全說得通的,更何況布隆坎普也確實是個新手——《第九區》是特效師出身的他執導的第一部長片。一:《第九區》的拍攝消息始於2008年,當時J.J.亞布拉姆斯的《科洛弗檔案》餘熱未消,全美國人都對手持DV拍攝的「偽紀錄」怪獸片印象深刻,並且《科洛弗檔案》的病毒式營銷方式也曾和《黑暗騎士》一樣成為話題,而那個時候《第九區》的宣傳也已經悄悄地啟動。但語焉不詳、故弄玄虛的官方網站卻沒有透露半點關於影片劇情的內容,這讓大傢伙兒不由自主地心生期待,想看看是不是又一部《科洛弗檔案》即將誕生。
確實,《第九區》和《科洛弗檔案》有著相當多的共同點——小成本、主角是小人物、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製作過程中對劇情嚴格保密的同時又故意留下懸念;但從本質上來看,這兩部電影又有著決定性的不同,畢竟,J.J.和傑克遜並不是同一種類型的導演。《第九區》成本3000萬美元,以其科幻片的身份來說,放在好萊塢也就只能算是一部中小規模的製作,但它在首映周末就創下超過3700萬的票房,並橫掃美國評論界,在imdb網站創下8.6的高分並進入TOP250,排名第54名;爛番茄好評率90%。這樣的成績令沒有看過該片的影迷始料未及,因為之前J.J.執導並贏得巨大聲譽的《星際迷航XI》,也不過是這個水平,而《星際迷航XI》以幾十年的熱門電視劇集為基礎,有強大的卡司及製作陣容,更有上億美元的投資——上映前的《第九區》和它比起來,根本就無法等量齊觀。
然而,南非菜鳥布隆坎普創造了奇蹟。在這個夏天即將結束的時候,這部電影讓整個好萊塢感到羞恥。 ——《芝加哥論壇報》 事實證明,科幻片不必明星雲集,不必超多預算,不必視覺吸引,不必是徹底的娛樂! ——《今日美國》 一部真正的、原汁原味的科幻電影,從一開始就吸引著你,讓你欲罷不能,直到影片結束那一刻! ——《好萊塢報導》 一部思想超前的電影,一闕關於生命的寓言。 ——《紐約時報》
媒體眾口一詞的稱讚,讓《第九區》變得更加神秘,到底怎樣的一部巨製,才能讓全美國的人為之震撼?如果你抱著看《變形金剛2》或者《特種部隊》的心態去看《第九區》,那麼很抱歉,你大概要失望了。《第九區》是一部娛樂片,但它娛樂得「很不典型」,甚至給觀眾一種不是很友好的態度——雖然它也有開端、有發展、有很好萊塢的情節高潮,也有水到渠成的催淚橋段,情節其實也絕對不複雜,但觀眾一點也不會覺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因為導演想讓你看到的並不是一場炫目的視覺大餐,而僅僅是具現化了一場有著科幻外殼的屬於全人類的噩夢而已。
二:如果事先對影片沒有任何了解,那麼電影的開頭幾分鐘可能真會讓觀影者以為這是一部紀錄片。它不同於《科洛弗檔案》的普通人DV拍攝,而是像電視上經常播放的那種紀錄片一樣,以男主角威庫斯為線索,跟蹤拍攝他作為MNU的一名僱員,前往約翰尼斯堡執行任務的經歷,中間穿插幾位關係人物的事後訪談。通過這些人物寥寥的幾句對男主角的看法以及這次事件的評論,再加上男主角興奮又緊張地對著鏡頭談自己即將調職的感受,我們就已經能夠隱約猜到故事的悲劇基調。但儘管如此,因為沒有直接提到事件的具體結局,於是「後來到底發生了什麼」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影片的懸念所在,串起前半部電影的情節線索。緊接著,影片就像是報導稀鬆平常的社會新聞一樣,簡要介紹了大約三十年前外星飛船來到地球的經過。飛船懸停到南非約翰尼斯堡的上空,當地球人設法打開艙門後,發現裡面擠滿了難民般的外星人——為了安置這些無處可去的外星難民,第九區被設立了。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從鏡頭中觀察這些外星人——在地球人拍攝的電視節目中,把它們描述成智能低下、不守秩序、和地球居民關係惡劣的野蠻種族。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以後都會對這些外形醜陋的外星人產生厭惡。正如片中人對它們的侮辱性稱呼「大蝦」一樣,這些外星人的長相確實很像蝦,口器部分和腹部都長著很多蠕蠕蠢動的偽足,頭上生著觸鬚,四肢覆蓋著外骨骼,關節也形似昆蟲,完全就是一種身高兩米的人形節肢動物。得承認當我起初看到這些外星人的時候,我很是對劇組的外星人設計腹誹了一番,因為它們的動作和輪廓實在太像人,並不符合我對外星人的狂野想像。不過當看完電影之後我對外星人的接受度高了一些,因為和人類外形的相似會讓男主角隨後的「變形」過程好處理一些,同時也能催生出我們對於美醜概念的深度思考。MNU是影片中虛構的一個巨型跨國企業,軍火製造是它的眾多業務之一——它是全球第二大武器供應商;而且MNU還有僱傭兵組織,權力比一些國家的政府的還大——至少比南非政府更敢作敢為,這也是它們財大氣粗的表現吧。男主角威庫斯是MNU的一名僱員,他本來只是被調往南非「和外星人建立交流」,但卻意外地成為了「搬遷計劃」的負責人,負責把讓當地人類居民不堪其擾的外星人驅逐出第九區,讓他們住到新設立的外星人城市去。可以看出威庫斯是個非常單純的男人,被賦予職責之時他很興奮,絲毫沒覺出其他人對於這個任務的牴觸和反感。
第九區在設立之前是個貧民窟——設立之後,它仍然是個貧民窟,只不過變成了外星人居住的貧民窟。在電視臺的鏡頭裡,外星人的居住環境已經不能簡單用髒亂差來形容,在人類看來,它們簡直就是一群骯髒的大蟲子。因為外星人的戰鬥力很強,所以人類不得不採用粗暴的武力才能鎮壓住他們,包括沒收武器、限制食物等等,但外星人的人口還是在無法遏制地增加著,所以人類對它們的厭惡也是顯而易見,根本沒有人願意去了解它們的生態、思想——換句話說,人類並不把外星人當人看。
雖然威庫斯並不是一個惡人,他對人友善甚至有點軟弱,因為僱傭兵們配備的武器和彈藥超標而和他們發生衝突,和外星人交流的時候也是保持著相當程度的耐心,但他畢竟也是一個普通人,在影片前半段的很長一段跟蹤拍攝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他之所以保持耐心只是為了更好的完成任務,並不能代表他喜歡這些外星人——其實他對這些難以溝通的外星人也是同樣厭惡的。他也曾親手燒毀整整一座房子的外星人的卵,並且絲毫不認為這是一種對生命的侵犯,還為自己的工作成果感到興奮。但是這也代表了幾乎任何一個地球人對外星人的看法——人類和外星人彼此孤立、相互蔑視、拒絕交流,這也是導致種族間關係惡化的一個主要原因。最後,我想起影片結尾訪談中的一句話:「沒有人知道克里斯多福會不會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