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電站、航母、軍事等多個方面有一個看似小零件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大型核電站來說,它就是保障安全的一級零件設備;對航母來說它就是防止放射物發生洩漏的重要保障,這個小零件就是"密封件"。
這個小零件雖小,但卻會影響上百億的工程。你看它的外表,金屬環的外形、拳頭般的大小,仿佛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就是這個密封件,被美國壟斷了半個多的世紀。由於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團隊也在一直在努力擁有自己的密封件。
勵行根,寧波天生密封件公司的創辦人,1993年的時候他選擇從工廠辭職,帶著所有家底共2萬元創辦起了天生公司,最初這家公司是專門生產高壓鍋墊圈類的民用密封墊圈的。那時高壓鍋、水龍頭的閥門是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密封件,但對核電站、化工領域等方面的大型電站的密封件,國內壓根沒人造的出來,一直以來都是花高價從美國進口。
一次偶然的機會,勵行根見識到了核電站使用的密封件,他決定他也要做出這樣高科技的密封件,從此他帶領著全體不足百人的企業,壓上多年的積蓄,開始走上了研發密封件的道路。
這條研發道路他們從零開始,一直以來中國都是靠進口才有的密封件,只有大型的工程會有一兩個密封圈,見識到這種密封件的人就很少,壓根沒人能拿出來幾個密封件來供人研究,因此勵行根他們連最基本的圖紙都不清楚,只能去各大型工程打聽這個零件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那時,國內的一個核反應堆裡有兩個密封圈,而核反應堆是一年更換一次,因此密封圈也是一年換兩個,打聽到這個消息的勵行根每年都準時在密封圈更換的時候,去拿被換下來的廢棄的密封圈回去進行研究。
當時這種高精密的技術十分罕見,國內普通的企業壓根不願嘗試,但天生公司一做就是5年。
當勵行根去銀行貸款說出理由的時候銀行辦理貸款的都認為他瘋了,不願貸款給他拿去打水漂。沒有資金投入,他就拿著天生公司的利潤、東拼西湊,最後湊出來了2000萬元,成立了單獨的實驗室,後期實驗室的經費也是從天生公司售賣民用產品出來的。為了能加快速度研發,勵行根帶領著研發團隊就在實驗室住了下來,研究人員的日常生活都在實驗室,在狹小的實驗室裡,他們經過反反覆覆的驗證,一個個數據反覆查找校對,整整做了5年的時間,他們整整在這裡埋頭苦幹了5年。
2007年的一天,秦山核電站從加拿大進購的裝置出了問題,一個多月來加拿大的專家一直沒有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核電站只好轉向求助於國內各大企業,但希望十分渺茫。收到邀請的勵行根,當即帶著他們的設備和一眾研發人員前往了秦山核電站,穿上厚重的防輻射服,冒著生命危險現場查驗,這一次被天生公司認為是他們的重大轉型點,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2007年的一晚,勵行根和他們的研究成員一直呆在事故現場,連夜測量數據設計方案,到了第二天上午6點他們就為秦山核電站設計出了密封件,隨後製造,並一次性安裝成功。
從此,寧波天生公司的密封件一炮而紅。
在此之前,密封件的技術一直美國築起了高高的圍牆,半個世紀以來都沒有人做出來,過去中國在美國訂購密封件的時候,國外每年的售價都是上漲15%,而且發貨時間是由美國定奪,簡單來說就是中國花巨資買了不知道多久才能發貨的產品,價格貴也就算了,發貨還看人家心情,實在太憋屈了。
而勵行根的這一創新成果,打破了美國對核反應堆密封件長達半個世紀的壟斷,直接讓國外的同類產品價格下降了70%以上,而我國的秦山核電站、連雲港核電基地70%也用上了國產的密封件,過去一套美國的密封件價格約在三四百萬,但現在我們可以用上自己國家的30多萬的一套密封件了,勵行根也因此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寧波天生公司20多年來員工仍然不足百人,但就是這不足百人的小企業做了大企業不願做、不敢做的事情,最終在小零件上發揮出了大作用,是世界上第二個能生產核反應堆密封件的公司。
弱國無外交,只有軍事力量上強大了,才能讓祖國立於不敗之地,讓世界所忌憚。祖國強大的背後是無數科研人員用自己的滿腹智慧和滿腔熱血為祖國的強大鞠躬盡瘁。
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默默奉獻的科學家,中國才能夠在短短70年內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讓我們向這些科學家致敬。中國的這些科學大師們,,之所以能夠在各自所擅長的領域取得如此令世人驚嘆的成績,根本原因是在於他們都擁有著紮實的數學基礎。眾所周知,數學是數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能用得到的學科,生活中小到路邊做生意,大到精密武器的研製,這一切都是離不開數學的。
然而,跟現在和平年代的教育環境相對比,老一輩科學家們的學習環境是非常艱苦的;他們處在民國那種戰亂不斷的年代,卻擁有著如此好的數學基礎,這一切得益於民國時期紮實的數學教育。
在民國那個時期,出了很多的教育名家,而其中一名叫做劉薰宇的數學大師非常有名。而他的數學的教育上更是有著很獨特的方式,與常規的數學教育不同的是,劉薰宇在教導數學時最大的特點就是會講故事。
在他看來不管是什麼學科,只要孩子感興趣就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他在教育孩子數學的過程中,往往會把一些枯燥的問題,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講述出來。比如關於函數的這個講解:
曾經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就曾在一次演講中說到,劉薰宇先生的書中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非常通俗易懂,當初也正是因為看了劉薰宇先生的書,才激發了我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著名數學家齊民友也非常崇拜劉薰宇,說自己在初中時代對數學也很頭疼,後來接觸劉薰宇的作品,才慢慢理解了那些複雜、枯燥的知識點,並學習了其中的方法,覺得學習數學很容易、很有趣,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著名畫家豐子愷也很喜歡數學,不過他表示自己運氣不好,直到中年後才接觸到劉薰宇的書,懊惱道如果自己能早一點看到這種書,絕不會荒廢數學這樣重要的學科。
從上面這些大佬的話語當中我們不免也能夠看出來,劉薰宇先生教學方式最大特點就是生動有趣。而被當代人整理過的《數學三書》正是將劉薰宇先生教學理念融於一體的精華著作。這套書一共有三本,每一本都非常適合中小學生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