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春節:盤點各地春節特色美食
北京
老北京過春節,商家初一到初五不開門。廟會的攤兒就是過年時最興盛的買賣家兒,吃穿用度一應俱全,特別是過年時應景的各色物事,密密匝匝地擺在攤上,掛在架上,透著紅火。逛廟會的人們摩肩接踵,沒有哪家生意不紅火的。
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是中國傳統美食,它是將野果用竹籤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
茶湯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麵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衝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
灌腸
灌腸本應是用豬大腸灌上碎肉和澱粉,蒸熟後削片在鐺上用大油煎烙。如後門橋華安居、福興居所賣,質量甚精。但廟會上所賣的灌腸卻只用澱粉點上紅,作成腸形(即粉坨子)削成小塊在鐺上用極次的湯油半煎半烙,使其外焦裡嫩,然後澆上蒜汁鹽水,用竹籤扎著吃。
豌豆黃兒
豌豆黃分粗、細兩種。 北海公園仿膳、漪瀾堂賣的是細豌豆黃兒。廟會上賣的則是粗豌豆黃兒。這是用沙鍋將豌豆煮爛成泥,加上小棗,澱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用手推車運至廟會上兜售。因為此種吃食不太衛生,所以是個被禁止的品種。現已絕跡。
豆兒醬
過去老北京家家戶戶一到過年,就得準備豆兒醬,豆兒醬這名字挺好玩的,光從名字看不出是啥,其實就是升級版的肉皮凍。只是還要往裡多擱幾種材料:像豆乾、胡蘿蔔、水疙瘩、黃豆、土豆什麼的,一直是北方人過年的必備涼菜。
新疆
維吾爾族春節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乾等做成的「普羅」,用麵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製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麵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圓盤饊子)、「亞依瑪扎」(花邊饊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手抓肉
從哈薩克民族中傳來的一種羊肉食用法,因用手抓吃,故得名。做法較簡單,即先將帶骨的羊肉剁成塊,放入清水中煮熟,撈出後上面撒上洋蔥末、鹽、再澆點滾湯即成。這種肉味道清純軟嫩,油香不膩,既可吃肉,又可喝湯,是本地人招待來客的美食。特別用小羊肉煮出的,謂之「羊羔肉」,其美味則更具上乘。
架子肉
架子肉是一種味美的肉食品。架子肉多選擇當年羯羊或周歲以內的羊。做法是把羊羔宰殺後,去其皮和內臟,將肉分為若干塊,洗淨後用麵粉雞蛋包裹起來,並放洋蔥、胡椒等佐料,然後放入密封的饢坑中烘烤。架子肉鮮嫩而可口,是待客的上品。
饢包肉
包肉維吾爾語稱為「塔瓦喀瓦甫」,屬新潮小吃品種,是新疆風味名食之一。 饢包肉這種面肉合一的風味美食非常能代表新疆的傳統民族特色。
帕爾木丁
帕爾木丁是維吾爾的風味食品,在饢坑裡烤制而成,其色澤黃亮,味美可口。
陝西
陝北的春節是熾熱的,到處是紅紅火火。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裡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裡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這夜睡不著覺,一個人靜靜地踏黑爬上山頂,面向東方瞭望,這叫「品天」。
臊子麵
臊子麵是陝西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關中農村地區,新年第一天的早晨基本都是臊子麵。吃飯前,先端一碗湯去門前撒一些以祭奠先人和土地爺、倉神、灶神等,後才家人享用。有的也在先人像前獻上在碗臊子麵以示懷念。
餃子宴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在北方人的血脈裡,「餃子」是奔騰的「大動脈」,缺之不可。餃子有許多吉利的寓意,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同時又表示辭舊迎新之意;此外,餃子形似中國古代用金、銀鑄造的「元寶」,吃餃子便有了「招財進寶」的寓意。一家人圍坐一起一邊包餃子一邊又有說不完的話,那種溫馨的家庭氣氛才是人們至今仍然珍視餃子的最重要原因。
葫蘆頭
葫蘆頭原於宋代的「煎白腸」,相傳至今。其主料由豬大腸頭、豬肚頭、肥腸去腥臊後加佐料煮成湯,再用湯煮饃而成。其湯釅味濃、鮮香適口,是一種高飽和脂肪酸、高膽固醇食品。具有濃鬱味醇,鮮香滑嫩,肥而不膩,老幼皆宜的特點。
牛羊肉泡饃
牛羊肉泡饃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響的食品。古稱"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牛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幹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