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射科,磁共振(MRI)就是一種集數學(傅立葉變換)、物理、計算機等科技於一身的武器,它的誕生過程中,伴隨著數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出現。 在有MRI之前,無論X線或者CT,都是以將人體的解剖結構顯示的更加清晰為主要目的,那麼,為何說MRI是放射科的碧血劍呢?
(1)走位飄忽:比如CT只能橫著掃描,而MRI能夠橫著,豎著,斜著掃描,可以任何你想到的方向進行掃描;
(2)無招勝有招:CT通過X線進行成像,通過圖像中各個組織器官的密度差異進行診斷,而MRI可以通過調節參數,獲得不同加權的圖像,「加權」怎麼理解呢,比如攝影技術中,可以加上不同的濾鏡,獲得不同的效果,也可以通過調節焦距、光圈獲得不同的景深,而「加權」則為上述技術的集大成者,但記住,絕非PS!
(3)道可道,非常道:MRI除了能夠通過常規的辦法獲得高清的解剖圖像之外,還可以藉助波譜、DWI、PWI等進行功能成像,能夠看到組織內水分子的擴散,代謝物的濃度、血供變化等等,藉助這些工具更好的診斷疾病,研究人體奧秘。
所以,碧血劍,非MRI莫屬!
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 法國數學家,提出傅立葉變化,成為MRI出現的基礎。
Isidor Isaac Rabi美籍奧地利物理學家,第一次提出核自旋的概念,獲得1944年諾貝爾物理獎。
Felix Bloch (美籍瑞士人)和Edward Purcell(美國)於1946年分別獨立的發現了核磁共振現象,並共同獲得1952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Felix Bloch and Edward Purcell一名涉獵廣泛的醫生,於1971年在《科學》雜誌發表了文章《Tumour Detection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此人發明了MR掃描儀。
Paul Lauterbur 於1973年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Image Foundation by Induced Local Interactions: Example Employ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接著又發表了超過100篇關於MRI的文章。於2003年與Peter Mansfield一起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者在將MRI推廣到臨床應用的轉化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牛津大學的George Radda and Rex Richards於1970年代發明了波譜成像,使得醫學影像學從單純的解剖成像向功能成像邁出堅實的一步。
1980年代曼徹斯特出現了第一臺商用MRI掃描儀。
Richard Ernst 和Kurt Wüthrich 因在磁共振波譜方面的卓越成績,分別於1991年和2002年獲得諾貝獎。
參考文獻: Adrian M.K. Thomas;Arpan K. Banerjee.The History of Radiology.
【放射科楊大夫】今日頭條更多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翼展雲影投稿郵箱:wangbing@wingspan.cn
或添加醫生集團管理員微信:wingspanidr
有影像醫生的地方就有我
我們在醫生集團等你,希望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