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人說小麥品種分冬性、半冬性、春性、弱春性等,可能不少農民對這些並不太熟悉,不知道指的是什麼。通俗地說,一個小麥品種,一定要適合當地的氣候,有的麥種抗凍,有的怕凍,以上說的這些,是與小麥的適應性有關,如果購買種子不考慮這些,很容易犯下大錯。
因此,選擇品種時應充分了解其特性及其生產表現,再根據當地氣候特點、肥水狀況、生產力水平去選擇適於當地生產條件的主栽品種,並經1~2年試種後再大面積推廣。
小麥品種選擇六大基本原則
第一,要根據種植茬口選擇品種
騰茬早的,早茬口,早種植,一定要選用冬性、半冬性品種。騰茬晚的,中、晚茬,一定要選用春性、弱春性品種。
第二,要根據生態類型區選擇品種
山崗地、旱薄地:一定要選擇分櫱力強、成穗率高、成穗多的多穗型品種,因為這些品種同時具有耐旱、抗瘠薄能力。
平原地區:高肥力地塊,一定要選擇抗倒、抗病的高產品種,中等肥力地塊,一定要選擇豐產性突出、適應性廣的穩產高產品種。
第三,要根據地力水平、施肥水平,並結合品種特性等情況科學地選擇品種
第四,優質專用麥(強筋麥)種植,一定要注意對外籤訂訂單合同,發展訂單農業,同時相對連片規模化種植,以便實現優質優價。
第五,根據種性定播期。
農民朋友在選用小麥品種時,一定要認真閱讀品種介紹,諮詢有關專家和農業科技人員,分清所購品種的種性,即要弄清楚所購品種究竟是冬性、半冬性品種,還是春性、弱春性品種。
若是冬性、半冬性品種,可適當早播;若是春性、弱春性品種要適當晚播。這裡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春性、弱春性品種應堅持寧晚勿早的原則,絕對不能早播。近年不斷有一些麥田發生凍害,其中多數是由於春性品種早播的緣故。
第六,看一個品種的好壞要以多年的連續表現來定,不能以一年表現定取捨,注意在每推遲4天,畝播種量要增加1公斤。
冬性、半冬性、春性小麥到底是咋回事?
小麥的生長階段
小麥要從營養生長過渡到生殖生長,必須經過兩個發育階段,即春化階段和光照階段。
小麥種子萌發後,便可進入春化階段的發育。其特點是在所需要的綜合條件中必須有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的低溫,否則就不能通過春化階段,永遠停留在分櫱狀態。
那麼,根據小麥通過春化階段所需溫度高低和時間長短,可把小麥品種分為冬性、弱(半)冬性和春性三種基本類型。
冬性品種
對溫度要求極為敏感,春化階段適宜溫度在0~5℃,需經歷30~50天,其中只有在0~3℃條件下經過30天以上才能通過春化階段的品種,為強冬性品種。沒有經過春化階段的種子在春季播種不能抽穗。
半冬性品種
對溫度要求介於冬性和春性之間。在0~7℃條件下,經過15~35天,可以通過春化階段。沒有經過春化的種子在春季播種不能抽穗或延遲抽穗,抽穗不整齊,產量很低。
春性品種
春性品種:通過春化階段時對溫度要求範圍較寬,經歷時間也較短。一般在秋播地區要求0~12℃,北方春播地區要求在0~20℃,經過15天的時間可以通過春化階段。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冬性、春性,指的是小麥品種春化階段發育的特性,而冬麥、春麥指的是播種期。生產上說的春小麥指的是春季播種的品種;冬小麥指的是秋季播種、在生育期間經過冬季的小麥。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