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最後幾天,我們幾乎是處於寒潮和降雪的氣候狀態之中,但是我們海洋區域的溫度變化依然是保持存在,因為有不斷的熱帶風暴醞釀之中,西北太平洋整體是2個颱風胚胎。根據歐美氣象預報,位於南海區域的「颱風」胚胎出現了變動,很可能會在2019年形成一個正式的颱風,根據數據來看,初期的35W颱風胚胎已經降低了,穿越菲律賓之後已經不足發展實力。
科學數據顯示出,35W颱風胚胎位於9.4°N 118.7°E ,最大風量為15 kt ,最小中心壓力為1010 mb,這個颱風胚胎預報已經結束,日本氣象廳也停止了編碼,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南海區域突然出現了一個新的「颱風胚胎」,編碼為36W,日本氣象廳已經發布了熱帶低壓預報,位於我國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真的是暴雪才折騰完,南海又出「颱風」胚胎。
根據歐美氣象數據顯示,36W颱風胚胎位於8.5°N 112.6°E ,最大風量為25 kt ,最小中心壓力為1003 mb,氣壓值已經非常接近於颱風發布,按照GFS的模擬數據來看,該熱帶低壓31日能夠達到993mb氣壓值,所以日本氣象廳可能發布出颱風,當然是否發布取決日本氣象廳,命名權在他們的手中,也可能會延續到2019年1月1日。
根據衛星數據顯示,36W颱風胚胎位於27度到29度的空間,所以說發展潛力只能說一般,即使成為颱風強度也並不會太大。當然我個人認為這個颱風胚胎發展成2019年的第一颱風概率最高,按照中央氣象臺的數據來看,等級在6級強度,風速13米/秒(約47公裡/小時),中央氣象臺的路徑預測比較奇怪,直接預測到了2019年1月1日17日,變成8級熱帶風暴。
這讓我們也為難了,日本氣象廳是命名為30號颱風還是2019年第一颱風?這颱風也要玩「激情」了,如果31日內生成,這將可能成為「世紀性」最晚的颱風了,而如果2019年命名,也將是最早的一個颱風出現,這命名完全掌握在日本氣象廳的手中了,要看日本的臉色了,按照中央氣象臺和GFS的模擬來看,這個颱風胚胎基本可以確定是可以發展成為一個颱風的,我也會繼續觀察,看看如何命名。謝謝大家閱讀!
貓糧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