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夜至5月25日凌晨,瓦房店市駝山鄉排石村海域出現了螢光海,夢幻景致宛若藍色星河。
那麼,為什麼海水中會出現這一現象?而為什麼螢光僅在夜晚之後才能觀測到?
生物發光使海洋產生微光
當鞭毛類生物受到驚擾時會釋放藍光。
生物螢光(該現象是由鞭毛藻類等浮遊生物產生的)是一種非常神奇的自然現象。
有時,鞭毛藻類群體數量會快速增多,導致大量繁殖,但在白天它們的顏色並不具有吸引力,會呈現出紅褐色,有時也被稱為「赤潮」,部分赤潮具有毒性。
在黑暗中發光的生物
短尾烏賊與生物螢光細菌具有共生關係。
閃光魚眼睛下方具有一個特殊的袋狀結構,它可用於暴露生物螢光細菌。
生物螢光是一種自然生物化學反應,通常出現在魚類、烏賊和軟體動物等海洋生物之中,海洋深處多數生物都具有生物發光性,它們是深海的主要光源。在較淺的海域中,大多數發光的魚是在夜間才發光。
戴維斯博士說:「閃光魚的眼睛下方有一個特殊的袋狀結構,它可以旋轉暴露出細菌釋放的光線,並且夜晚發光用於搜尋食物,與同類生物進行通訊溝通。閃光魚利用眼睛下方袋狀結構中寄居的生物發光細菌釋放光線,同時,它們使用透明的肌肉『百葉窗』進行通訊。偽裝、防禦和捕獵也被認為是魚類身體發光的多種原因之一。」
例如:長尾烏賊有一種巧妙的光線利用方法,這種夜間活動生物與發光細菌存在著一種互利互惠關係。在夜晚長尾烏賊控制光線強度,與月光相匹配,可以減少它們的身體輪廓,在掠食者的視線下最大程度地偽裝自己。
每晚奇特的生物浮至海面
洪保德烏賊,也叫做巨型烏賊,是人們能在海面上看到最引人注目的海洋生物之一。
在黑暗的晚上,很少有海洋生物浮至海面覓食。洪保德烏賊,也叫做巨型烏賊,是人們能在海面上看到最引人注目的海洋生物之一。白天洪保德烏賊沿著美洲西海岸深大陸架,潛伏在東太平洋深海區域,每天晚上它們是眾多向上層海域遊動尋找晚餐的海洋生物之一,當海洋生物在黃昏時遊到水面,並在次日黎明前水面消失,它們通常採取垂直遊動。
英國南極調查局(BAS)退休研究員保羅·羅德霍塞(PaulRodhouse)教授曾是該機構生物科學部前任負責人,他說:「基本上洪保德烏賊會追尋它們的主要食物——發光燈籠魚。」同時,燈籠魚也會跟著垂直遷徙的浮遊生物遊動。洪保德烏賊最顯著的特點是每晚遊至海面,它們能夠改變體色,當焦慮不安時會閃爍亮紅色,因此被稱為「紅魔」。
本文來自:新浪科技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