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籃對陣波蘭連續發球失誤惜敗,姚明一臉愁苦。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對從NBA鍍金歸來的23歲年輕小將周琦來說,9月2日五棵松體育館這一夜,註定會成為他職業生涯的一場夢魘——在當晚的男籃世界盃小組賽上,中國隊以76比79的比分惜敗波蘭,被寄予厚望的周琦,因為堪稱「災難」般的表現,葬送了領先優勢,也讓大好局勢反轉,讓中國隊出線多了些不確定性。
一時間,所有的罵聲像潮水般湧過來。在網上,那張將他百度百科國籍P成波蘭的圖片廣泛傳播;「楠辭琦咎」「姚頭嘆琦」「莫名琦妙」等新詞語,更是呈現出刷屏之勢,批評和謾罵甚至溢出了籃球圈。
這種網絡情緒可以理解。對中國隊來說,這場比賽重要性就擺在那,且整場比賽絕大部分時間中國隊都保持領先,直到最後兩分鐘,都以為會勝券在握,怎料場上形勢風雲突變。
當球迷們看到郭艾倫哽咽的面孔,看到姚明五味雜陳的搖頭,看到解說嘉賓席上曾經絕殺斯洛維尼亞的國手王仕鵬泣不成聲時,失望疊加著中國隊出線懸念已起的失落,匯成一股洪流,將周琦淹沒。
▲周琦需要在與委內瑞拉一戰中找回狀態。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話說回來,來自網絡的激烈批評和謾罵,並非只是因為本場比賽的「災難」般表現,更在於,這場比賽讓球迷們看到了一個殘酷的事實——
從姚明時代到易建聯時代,永遠都有一號人物,在支撐著中國男籃前進。如今姚明轉型,易建聯的國家隊之旅接近尾聲,周琦這個眾望所歸的頂梁柱和接班人,卻像他在NBA蹦出來的那句「名言」說的那樣,「我還沒有準備好」。
所以,儘管復盤全場比賽,從裁判爭議到球員表現,再到教練的技戰術,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周琦首當其衝,成了那個最核心的「鍋」,成了中國男籃困境階段的某種「情緒出口」。他的失誤被放大,前一場戰鬥扛著中國隊拼到抽筋的事實,卻被暫時拋諸腦後了。
周琦就像是中國男籃轉型的某種符號。但這層「能人」邏輯,近乎一個死循環。因為湧向周琦的批評和謾罵,有很大一部分還是抱著英雄式想像,將一場比賽乃至中國男籃的命運,全寄托在周琦身上,就像過去曾寄托在姚明和易建聯身上一樣。
然而,這並不符合籃球是團隊運動的本質。就像昨天的失利所顯示的,年輕的國手們,在最後時刻打不開局面時,總是會將球交給30多歲的易建聯手中,哪怕他面臨雙人的包夾。當很多人習慣了天塌了有大個子頂著時,面對周琦的低迷表現,當然會憤怒到變形。
這不是為周琦開脫。全場比賽他的「災難」表現,怎麼洗都洗不掉。而且,國際賽場沒有那麼多的試錯餘地,要成為中國男籃的下一個頂梁柱,網絡上的所有批評,都將是他今後成長所必須承受的代價。
只不過要說明的是,一場比賽的失利,宣判不了中國隊的死刑。賽後,周琦接受採訪時也主動承擔責任,表態下一場全力以赴拿下比賽。
因此,網友和球迷也不妨理性對待輸贏,理性對待周琦這個符號。期望不必過載,憤怒不必過度,將中國男籃的命運,全部壓在周琦身上的邏輯,恰恰是一種誤區。
□熊志(媒體人)
編輯 陳靜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