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鼠婦,你準備好了嗎?昆明9萬爸媽都在找你」登上了新浪熱門榜。

原來,雲南昆明多所中學由於生物課教材內有一節探究實驗,所以老師要求學生收集鼠婦做實驗,隨後,家長和學生中掀起了一股找蟲熱潮。於是,網友調侃鼠婦有了新天敵。
每人10隻,約90萬隻鼠婦將被集中捕捉
據報導,「今年昆明初一新生有9萬多名,每人至少交10隻鼠婦,約90萬隻鼠婦將被集中捉捕,小蟲子將面臨一場突如其來的浩劫。」

一瞬間,家長和孩子掀起了一場抓鼠婦的熱潮,花園裡的磚頭下、牆角的石塊下、花鳥市場、淘寶網……到處都是彎著腰低著頭找蟲子的。
據都市網記者報導,昆明多所中學要求初一學生帶鼠婦數量不一,其中昆明理工大學附屬中學要求每人帶10隻,雲南大學附屬中學為每人10—20隻,昆明長城中學新城校區為每人20隻,昆明華山中學每人10隻……為了讓孩子在上課時順利開展課程,家長們紛紛行動,各顯神通收集。
只因為這個實驗,鼠婦將面臨一場浩劫
只因為人教版七年級生物教材中的這個實驗,鼠婦將面臨一場突如其來的浩劫。

在人教版七年級生物教材第三課時《生物與環境的關係》一節中,要求學生探究「非生物因素對某種動物的影響」,其中教材案例為「探究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


實驗的材料用具中要求鼠婦數量為10隻。因此,老師要求學生準備至少10隻鼠婦。
每人帶一兩隻鼠婦行嗎?為何至少要10隻?
有人會問:課本中案例為10隻鼠婦,老師就一根筋讓學生帶10隻,能不能變通一下,用一兩隻鼠婦做實驗不行嗎,難道就非得這麼多嗎?

答案:數量少於10隻還真不行。
探究實驗過程中,如果實驗對象數量越少,實驗結果的偶然性就越大,得出的結論誤差則越大。就如同檢查作業,全班作業隨即查1本得出的結論不夠準確,查10本得出的結論則較準確,查20本則更準確。
因此,在探究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中,需要的鼠婦數量最好是10隻以上,如果用20隻鼠婦,從實驗原則來看,則更加科學準確。
建議分組實驗,沒必要單人單組
由於實驗中需要的鼠婦數量比較多,因此建議對班級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可以4-6人一組,去觀察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這樣一來既減少了學生對鼠婦的需求量,使得鼠婦需求量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又給學生創設了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的機會。
同時,按照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探究實驗為分組實驗,要求學生分組合作共同完成。在中學實驗過程中,一般不建議學生單人單組進行實驗,因為單人單組實驗過程中,不利於學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