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類接觸》(1977)和《E. T. 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上映後的十年裡,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聲稱他們曾被外星人訪問、調查和暫時帶走——也就是綁架。許多資歷過人的美國人也開始相信他們。其中最為顯赫、最具權威的,當屬著名的哈佛教授約翰·麥克(John Mack)。
麥克曾經是紐約市一所私立學校的預科生,曾就讀於哈佛大學醫學院,畢業後留校成為一名富有才華並受人愛戴的精神科醫生和精神病學教授。除了治療師和教師的工作,他於1976年出版的T.E. 勞倫斯(T. E. Lawrence)的傳記還讓他獲得了普立茲獎。書中那位風度翩翩的英國體制內人物,後來成了「阿拉伯的勞倫斯」,他如堂吉訶德般激勵並領導了一支不起眼的非正規軍隊,反抗當權者的壓迫。麥克表示,傳記的主題是「勞倫斯成為英雄的需求」,這種需求產生於「童年時代關於英雄歷史的幻想」。在我看來,麥克顯然是一位風度翩翩的美國體制內人物,他最終也滿足了自己成為英雄的需求,如堂吉訶德般激勵並領導了一支不起眼的非正規軍隊,反抗當權者的壓迫——以跳進夢幻世界的方式。
1987年,在他50多歲時,麥克參加了一個在伊莎蘭學院舉辦的小型會議,與會者均為「替代類」醫生和科學家。在那裡,他遇到了「全息呼吸法」(Holotropic Breathwork)的創始人,這是一種通過過度換氣來誘發超自然意識狀態的技術。根據這位發明者的說法,當麥克嘗試這種技術時,他「憶起」了自己在俄羅斯生活的前世。後來,在索諾馬縣(Sonoma County)海岸邊的一次高級培訓課上,這位「全息先生」告訴麥克:「UFO劫持經歷是靈性危機的導火索。」
與此同時,美國精英階層的另一名成員——前廣告經理和成功的恐怖小說作者惠特利·斯特裡伯出版了《交流:一個真實的故事》(Communion: A True Story)。書中描述了他在1985年聖誕節後的那一天與「非人類」接觸的過程,它們有深色的眼窩和圓形的嘴巴,還在他的肛門裡插入了一個30釐米長的探測裝置。《交流》佔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銷量達200萬冊。它鼓勵了更多的美國人宣稱自己也曾被外星人訪問和檢測過。
不久後,依然身在哈佛的麥克成了一場外星人綁架陰謀信徒運動的領軍人物。1992年,他和一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很有影響力的物理學家共同組織了一場「劫持事件研究會議」(Abduction Study Conference)。這次為期5天的會議有個預設前提:「被綁架者」說的是真話,來自外太空(或平行宇宙)的生物的確曾經訪問、檢查並以不同方式利用過他們。《紐約客》作者C. D. B. 布賴恩(C. D.B. Bryan)也參加了會議並出版了一本持友好立場的書,書中描述了這群真信徒的聚會,名為《第四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Fourth Kind)。
該書為這場運動進一步做了宣傳,使故事正當化。現在,既然這些權威人物全都在認真對待講述這些故事的人——麥克的新研究機構「超常經驗研究項目」(Program for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 Research)還得到了勞倫斯·洛克菲勒(Laurance Rockefeller)的資助——那麼,那些所謂的被綁架者和各路UFO專家怎麼會不更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信仰?數百萬人又怎麼會不跟著相信呢?麻省理工學院的會議是一個分水嶺,它不僅為身處這一特殊領域的幻想家們大幅增加了可信度,而且給任何一群狂熱信徒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麥克在1994年出版了《劫持事件:人類與外星人的相遇》(Abduction: Human Encounters with Aliens),書中的故事來源是幾十個所謂的被綁架者,他們都是他做精神科醫生時治療的患者——也就是說,他相信並鼓勵了他們的幻覺。那些想像自己遇到過外星人的人沒有被他稱為病人,而是被叫做「體驗者」(experiencers)。為了幫助他們憶起並充實他們精彩的故事,他使用了催眠術和「快速深呼吸……容易勾起回憶的音樂、一種健身活動,以及曼陀羅繪畫」。許多人認為自己與這些生物發生過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