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在自然界中都有著自己的生態位,有的處於食物鏈的頂端,雖然沒有什麼天敵可以撼動自己的地位,但也時刻要為尋覓和捕獲獵物所奔波;有的處於食物鏈的中遊,既要為尋找食物四處活動,也要警惕天敵的侵擾和威脅;有的則處於食物鏈的底端,需要在四季變化和水源盈缺的交替中轉移自己的生存空間,同時也要時刻避免被天敵捕獲。
以上就是自然界中野生動物的主要境遇,從而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了特有的生活習性,其核心就是趨利避害。對於食肉動物特別是大型的食肉動物來說,為了更有效地捕獲到獵物,它們往往進化出強健的身體素質、靈敏的嗅覺、強大的爆發力、尖銳的牙齒和腳爪、巨大的咬合力等等。
而食草動物在身體特徵方面,或進化出碩大的體型,或擁有敏銳的聽覺和視覺,或具有快速的反應能力,或形成快速的奔跑以及持久的耐力,有的食草動物這些特徵還兼而有之,目的就是第一時間覺察到危險,第一時間作出反應,第一時間逃出「魔掌」。
在遼闊的非洲大草原,獅子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存在,無論是身型較小的哺乳動物、鳥類,還是體型碩大的斑馬、長頸鹿、羚羊等食草動物,還是同樣非常強壯或者兇悍的非洲象、河馬、犀牛、非洲水牛、尼羅鱷等,都可以成為它們的食物。快速的奔跑能力、捕食時巧妙的隱蔽技能、強大的起跑爆發力,再加上群體作戰的優勢,使得捕食效率非常高,成為非洲大草原上其它動物的「噩夢」。
非洲野牛作為大草原上體型碩大的動物,它們雖然是食草動物,但卻是非常危險的動物之一,主要原因在於它們爆烈的性格、具備較大殺傷力的輸出和群體效應。一般的食肉動物,包括人類在內,如果將非洲野牛惹急了或者侵犯了它們的領地,它們就會群而攻之,不分青紅皂白一頓硬懟,有時都可以將非洲獅掀翻甚至造成重創,戰鬥力絕對不容小覷。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看動物世界時,有時會看到獅子捕獵野牛時,野牛不但不跑,反而站在原地一動不動,任憑獅群圍攻呢?這種情況的發生,並不是很多人想的那樣,野牛被嚇破了膽、四腳發軟跑不動了,作為食草動物來說,遇到危險時快速作出反應、瞅準時機快速逃跑乃是天性,野牛同樣也不例外。之所以會這樣,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非洲野牛雖然是食草動物,但仍具有一定的殺傷力,其強健的體魄、尖銳的長角可以震懾到很多草原動物,而且它們是群居動物,相互之間的配合和保護做得還可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野牛的敏捷性較一般的食草動物(比如羚羊、斑馬等)要低很多,一旦危險來了,既有逃避危險的本能,也有自恃體型、爆發力和殺傷力的優勢上前一決高下的本能。
第二,非洲野牛在剛開始遭受到獅群圍攻時,在本能趨勢下還是作過逃跑抗爭的,只不過奔跑速度遠沒有獅子迅速,一段時間以後就會被追上和困住。而在逃跑過程中,野牛的體力勢必會消耗很多,而且在獅子群體試探性的進攻之下,體力會進一步下降,最後被圍住以後,再也沒有力氣逃跑了。
第三,當非洲野牛被獅子巨大的嘴巴咬住以後,由於獅子的牙齒非常尖銳和細長,往往會深入到皮膚之下的肌肉組織中,這個時候如果反抗劇烈,那麼被咬住的部位必然會被兩個相反方向的力所撕扯,疼痛更加劇烈,還不如不跑。
第四,非洲野牛在被圍攻時,一開始會依靠巨大身體所帶來巨大動量,以及頭上的尖角,與獅群展開對抗,說不定還能反殺。同時在原地轉圈還可以觀察周圍環境,等待著能否有時機和間隙進行逃脫,只有當條件都不具備、獅子數量太多、野牛體力消耗過度時,才會因體力不支癱倒在地面上,淪為獅子的美餐。
非洲野牛被圍攻時,不是不想逃跑,而是在體力耗盡之前選擇的最優方案,應用自己有利的條件與獅子周旋,或許還有最終逃出生天的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