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區矽化木分布面積大,且分布範圍廣,被人們譽為矽化木之鄉
矽化木又稱樹化石、木化石、樹化玉,因所含成分的不同而可分為不同的類型,主要有矽化、鐵化、鈣化以及瑪瑙、玉質等,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其中,矽化的多呈黑色,鐵化的呈暗紅或者深棕色,鈣化的呈黃色或白色。另外,像瑪瑙一樣通體光潤、碧玉質且上面有清晰枝芽、瘤節、蟲蛀痕跡、木紋年輪的矽化木,是樹化石中的上品。《大唐西域記》一書中記載唐玄奘從西域帶回了三件寶物:佛經、釋迦牟尼的舍利丸和神木。這其中的神木指的就是矽化木,由此可見矽化木的珍貴程度。
在距今約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松柏、銀杏、鐵樹等十幾種樹木被意外地埋藏於地下,它們均處於乾旱狀態,因而不易腐朽,後經洪水衝刷裹帶,成片的樹木逐漸被泥土、沙石和火山灰掩埋。在隨後的漫長時間裡,經過地質變遷、替代質換、石化過程等,它們又被拋至地表。裸露在外的樹木再經歷了風化、侵蝕、搬運等外力作用,原有的樹木與周圍的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矽、硫化鐵、碳酸鈣等發生了置換。這種置換的專業術語叫作「交代作用」,即化學物質進入樹木的內部,替換了原有的木質纖維結構,而樹木表面仍然保留原來的形態。這種經歷了各種反應且富含二氧化矽成分的木材就被稱為「矽化木」。
矽化木是大自然留給人類不可多得也不可再生的寶物,它們經歷了億萬年的蛻變,更見證了歷史的變遷。矽化木的發現可幫助科學家研究地球物理、古代氣候、古生物、生命的起源和變異等,為現代科學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矽化木之所以珍貴:一是在於它的古老,1億多年的歲月使它有著極高的學術研究和收藏價值;二是逼真,它酷似樹木,在顯微鏡下還可以看到完好的細胞結構;三是稀有,在自然界不僅需要億萬年的時間,更需要特殊的條件才能形成;四是堅硬,它比鋼鐵還要堅硬,其硬度可達到6.5—7.0。
現在世界上發現的大面積完整保存下來的矽化木還不多見,主要集中在美國的亞利桑納州和中國新疆地區的幾個縣境內。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阿達馬拉化石林國家公園號稱「矽化木世界之最」。而中國是世界上矽化木發現較早、分布較廣的國家,河北、內蒙古、新疆等地先後均有發現。
近幾年,新疆地區相繼發現了大規模的矽化木群,包括奇臺縣的石樹溝、帳篷溝、老鷹溝、恐龍溝和魔鬼城,吉木薩爾縣的五彩灣,哈密市的南湖戈壁,伊吾縣的淖毛湖,木壘縣、青河縣、富蘊縣的戈壁深處。其矽化木分布面積之大、分布範圍之廣,在全國也絕無僅有,被人們譽為矽化木之鄉。
在新疆這幾縣境內,目前已發現的大面積矽化木達20多處,其中以奇臺縣境內的石樹溝最多。在11.65平方公裡的面積範圍內,裸露在地表的矽化木多達近千株,低矮的山頭上還矗立著100來個矽化木樹樁。奇臺縣的這一矽化木群堪稱新疆一絕,吸引著無數國內外遊客以及考古學家前來參觀、考察。為了保護好這份珍貴的歷史遺產,我國於1996年在奇臺縣境內將軍戈壁北部邊緣的石樹溝,斥巨資興建了「中國新疆奇臺矽化木園」。
石樹溝的矽化木,樹徑大多在12.5米之間,長度在20米左右。有的全部裸露在地表,有些則一半露在地上,另一半埋在巖石中,還有整株的矽化木。這些整株的矽化木都產自原地,沒有經過外力的搬運作用。而一些受風化作用影響的矽化木碎片,因為洪水的衝刷,在下遊數平方米的範圍內幾乎俯拾即是。常言道:宇無石不存,地無石不堅,山無石不峻,園無石不麗,居無石不安,室無石不雅。由於矽化木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加上數量稀少,它的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一路飆升。
尤其是近幾年,矽化木已經成為眾多投資者和珠寶商們的新寵。在新疆奇臺縣發現的矽化木大多裸露在地表。據當地居民講,常有上海深圳等地的商人來此收購矽化木,每噸的價位在5000-10000元。巨大的利潤促使許多人開始了瘋狂的盜竊,他們不但搬走地表的矽化木,有的甚至動用了挖掘機。不光如此,來這裡旅遊光的遊客也時常撿拾矽化木的碎片帶回家作「留念」,體型較小的化石更是被一掃而空。
如此大規模的「人侵」,讓奇臺縣的矽化木即將遭遇滅頂之災。當地政府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經過反覆討論和修改,最終拿出了《昌吉回族自治州矽化木保護管理條例》,使得矽化木真正受到了法律的保護。它在懲治盜竊活動和盜竊人員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盜竊活動。為了加大對矽化木的保護力度,駐地武警也紛紛行動起來,加入到保護矽化木的行動當中,加大了對卡點的檢查力度,並且派專人在重點地區巡邏。新疆矽化木的介紹就到這裡了,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