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奇
臺縣將軍廟周邊有一片矽化木(又稱古樹化石)化石群,這是亞洲最大的,僅次於美國亞裡桑那州的古樹化石群,作為世界級自然遺產,具有極高的觀賞、考古和科普價值。矽化木,是侏羅紀時期遺留下的遠古瑰寶。但是目前新疆矽化木非法盜挖情況非常嚴重,大量矽化木被盜挖後流向市場,並被非法買賣,現狀極其堪憂。矽化木在市場上公開買賣
8月中旬,記者來到奇臺某新建市場。在這座市場內,建有規模不小的矽化木市場,一家挨著一家,記者粗略數了數,不下四五十家。
一位姓王的老闆告訴記者,在這裡做生意有兩個好處,一是該市場為招商引資,來此做生意的商戶第一年免收水、電、房租等費用,甚至你來這裡沒有執照也可以先開店;二是可以公開做矽化木生意。
據了解,該市場很多業主以前就是挖石頭的人。他們對記者說,賣石頭既然合法,挖石頭為何非法?
一名業主還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全市場四五十家店,就算每家店平均年利潤20萬元,50家店鋪就能給奇臺縣增收1000多萬元的額外收益。他說,有人僱農民挖石頭,一天給50元,按天算錢,這比種地的收入高多了。他們認為,這既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又解決了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
雖然森林警方對矽化木市場的存在質疑,但卻無能為力。奇臺縣森林警方某負責人說,警方沒有管理市場的權限,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矽化木公然交易。他們也給上級遞了報告,卻一直沒有明確答覆。
非法盜採嚴重
王老闆做矽化木生意3年,據他說,現在奇臺縣以東,哈密地區地表已很難見到矽化木的影子了,基本上被人挖完了,奇臺縣境內的矽化木盜挖也非常嚴重。甚至一些管理部門的人士說,現在談保護都晚了,大部分已經盜挖完了。
據稱,奇臺矽化木地質公園以前有千株矽化木裸露於地表,現在只剩下10餘株了。據保護站的工作人員稱,盜挖者早已將視線轉到卡拉麥裡山保護區。
魔鬼城附近的裸露於地表的矽化木群已破壞殆盡,現在破壞最厲害的當屬江卡地帶。據這裡的工作人員介紹,這裡簡直就是「坎兒井」大展覽,淺的洞深有3~4米,深的就達8~9米,甚至更深,星羅棋布,地道相連。這裡被破壞的地塊達上千畝之多。
據保護站彭工程師介紹,盜挖矽化木已經破壞了大量野生植被和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因為那些盜挖者將下面的漿土挖了上來,上面的植被也被破壞,這裡迅速沙化,已嚴重威脅到野生動物的生存。
除了矽化木資源被破壞殆盡,矽化木自身也破損嚴重,價值大為降低。
在奇臺這個新建市場中,這種因挖掘破損的石頭整塊地擺在門口。因此在此市場中還催生了另一種職業―――矽化木「美容」業。一些石頭運來時已斷為幾截,業主為了能賣個好價錢,請一些美術專業師為石頭嫁接。高明的師傅能做到天衣無縫的地步,外行人根本看不出來,接一個縫,就要60元。
高價讓盜挖者鋌而走險
據記者調查,盜挖矽化木引發了很多問題。
王老闆曾在戈壁灘挖過矽化木,他說,這是個風險職業,在戈壁灘上,比的是實力,誰的力量強大,誰就能弄到好的矽化木,為爭地盤打架的事經常發生。
不僅如此,挖掘者還會遇到很多意外的事情。比如在挖掘過程中,洞口塌方;冬天挖矽化木,有活活被凍死的。
挖掘者的黑車也常常給他們帶來很大威脅。因為那些具有高品質的矽化木大都存在戈壁灘深處,離有人煙的地方數十公裡甚至上百公裡。可是,當地農民裝載矽化木的運輸工具卻多是一些報廢車輛。差的三五千元,好的六七千元。其安全性根本沒有保障。
驚人高價讓盜挖者鋌而走險。目前,矽化木在市場上沒有標準價。
在一家奇石館裡,店老闆說一塊一米高的矽化木最低價1.5萬元。但知情者告訴記者,店主收購時只出了幾百元給挖採的農民。
一位經營者告訴記者說:「縣政府大院裡立著的那棵矽化木至少值百萬元以上呢,現在都成了奇臺的標誌了。」
旺盛的市場需求保證了石頭的利潤,也造成矽化木大量外流。相關資料顯示,各地興起創意的新、奇、特、異的侏羅紀公園大量收購矽化木,用異地的矽化木營造景區,構築一幅侏羅紀時期植物、動物景觀。在廣東、江蘇、北京、遼寧、山西都有以侏羅紀為主題的公園。
工藝品新產品開發使矽化木附加值大幅度提升,這也需要大量矽化木原料。記者在該市場,看到一些內地手藝人拿不值錢的小塊矽化木加工成各種珠子、扇墜之類的小東西,但價格不菲,一小串珠子要價就達50元,甚至100元,生意還不錯。
據王老闆說,該市場還有一些業主正將一些大塊的矽化木切成薄片,做成骨灰盒,據說價值兩三萬元。
執法部門遭遇尷尬
近幾年,各級政府對矽化木資源保護力度越來越大,昌吉回族自治州出臺了《矽化木保護管理條例》,但是據一些管理部門人士說,現在盜挖現象依然難以控制。
據奇臺縣森林派出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警官說,現在這些盜掘分子都配上手機、呼機等先進通信工具。石頭挖出來,外面的老闆就知道了,很快就有人過來接應,將石頭繞過奇臺運走。
現在盜挖者還備有攝像手機,當場有好石頭的話,這邊用手機拍好,發出去,那邊就可以出彩色圖片,老闆按圖片來判斷石頭的優劣,價錢直接談妥。
有時,盜挖者會租車查看警方的動向。當運石車離卡子還有幾十公裡遠時,他們就派人租輛計程車走一圈,警察來了,車子就躲在戈壁灘的草叢裡,警察走了車子再上路。
警方明知道這些在戈壁灘上轉來轉去的計程車與盜挖矽化木有關,但是苦於證據不足。據警方透露,雖然得到一些線人幫助,但是效果不是很好。
雖然2001年昌吉回族自治州出臺了第一部地方法規《矽化木保護管理條例》,但是警方最大的難處就是這部法規制約力度不大,可操作性不強,很少有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幾年過去,盜挖現象越演越烈。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警官無奈地說,這部法規只適用於昌吉州,對外沒有約束力。據他介紹,盜挖者一般多走哈密這條線,出了昌吉州地界,警方就無可奈何。
現在警方只能對奇臺縣境內的車輛作出一些規定,比如登記境內所有吊車,明確規定不能參與挖掘矽化木,但對外地車輛就不能這樣管理了。
而新疆卡拉麥裡山自然保護區昌吉保護站也遇到同樣尷尬。
昌吉保護站彭工認為,單純的保護沒有前途,只有死路一條。現在應該建立一種開發利用的市場秩序,不能因噎廢食。
而另外一些從事矽化木管理的工作人員表示希望能將矽化木列為文物,以《文物保護法》對之進行有效管理。
自治區地質局某高級工程師也認為,矽化木是一種化石,算不上文物,進入市場就是觀賞石了,從環境保護角度來講,是一種旅遊資源,從政府角度來講不能提倡開發,市場應該限制。
據記者調查,奇臺、鄯善、烏魯木齊等地都有矽化木交易市場,這裡暗含著許多方面的利益分割。相關法規出臺滯後,地方、部門、農民等方面的利益相互糾纏,都使管理和保護矽化木的難度越來越大,如果處理不當,最後受損失的還是國家,同時也必將影響本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