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泡刺
來源產地
為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灰白毛莓,以根、葉及種子入藥。夏季採葉,秋季採根及種子,曬乾。
生長於曠野坡地、溪邊、路邊草叢中或灌木叢中。
分布廣西、廣東、貴州、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
別名烏龍擺尾、倒生根、過江龍、寒莓、烏泡
【原形態】
落葉蔓性灌木,高1~3米。小枝及老葉柄具針狀刺和灰白色絨毛,雜生腺毛。單葉互生,紙質,近圓形或廣卵形,長4.5~8釐米,寬4.5~9釐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邊緣有技缺刻和不整齊的細鋸齒,上面主脈上具疏短毛,下面密生灰白色茸毛;
葉柄長1.5~3釐米;託葉撕裂線狀至三角狀.圓錐花序頂生,總花梗及花梗密被絨毛;苞片2,線狀;花萼5裂,披針形;花瓣5,白色,倒卵圓形;雄蕊多數,分離;雌蕊多數。聚合果近圓形,紫褐色。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彙編》
酸、甘,平。
根:祛風除溼,活血調經。用於風溼疼痛,慢性肝炎,腹瀉,痢疾,跌打損傷,月經不調。葉:止血,解毒。外用治外傷出血,癰癤瘡瘍。種子:補氣益精。用於病後體虛,神經衰弱。
根0.5~2兩;子0.5~1兩;葉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中藥大辭典》
酸澀,無毒。"
根:治經閉,產後感冒,腰腹痛,筋骨疼痛、麻木不仁。葉:治跌打損傷,瘰癧。"
《廣西藥植名錄》:
"根:治痢疾。葉:治蟲牙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