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疊合柱是框柱截面形式中最牛的一種!

2020-12-06 明源地產研究院

我大中華的很多城市,高樓大廈已是鱗次櫛比。在每棟高樓裡面,我們都會看到一些框架柱,或大或小,或圓或方,或常規或異型。

框柱看起來冰冷,尤其包上大理石或冷金屬之後,但它們撐起了比自身截面大得多的空間,這多少值得尊敬。

以結構工程師的眼光來看,框柱的截面形式大致可分四類:普通鋼筋混凝土柱、型鋼混凝土柱、鋼管混凝土柱以及疊合柱。

在做柱截面形式對比的時候,我總是想起《三國演義》中「煮酒論英雄」的片段。

究竟誰是真英雄?

若以使用頻率來評判,鋼筋混凝土最優,型鋼混凝土次之,鋼管混凝土再次之,疊合柱末之。

儘管如此,我還是手指落寞的疊合柱:「天下英雄,唯君耳 」。

這篇文章就談談本人的邏輯,諸位可不當真。畢竟,本人看走眼與看對眼的概率,經常接近五五開。

01、疊合柱的概念

首先,我們要理解疊合的概念,誰和誰疊合?作為類比,疊合梁、疊合板大家是比較熟悉的,疊合說的是新舊混凝土之間的疊合,舊混凝土可以採用預製(或先澆),新混凝土則採用現澆(或後澆)。《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對疊合構件的構造及計算均有相對明確的規定。

在裝配式結構及加固改造設計中,疊合既是一個基本概念,也是一個基本方法。想想裝配式結構中的疊合板,以及加固設計中的增大截面法。

但是,疊合柱與常規的疊合概念略有不同,它指的是內部鋼管混凝土柱與外部鋼筋混凝土之間的疊合。

同時,疊合還隱含了構件組成時在時間上的非同步性。即,同一個構件的新舊部分,在「澆築」時間上,存在一個時間差。這個時間差如果小於混凝土的初凝時間,那就是整澆了。所以,只有時間差大於終凝時間,才會出現疊合。

說到這裡,我們會想到一些有意思的問題。比如,施工縫與後澆帶,算不算疊合?混凝土梁加固中的粘鋼法與碳纖維布加固法,算不算疊合?

如果繼續較真的話,型鋼與鋼筋混凝土澆築在一起,算不算疊合?那鋼筋與混凝土澆築在一起,算不算疊合?

疊合的依據究竟是什麼呢?本人認為,相比後澆部分,先澆部分能夠獨立受力,這是疊合的一個重要條件。

我們說疊合概念中隱含了一個時間差,但疊合柱又有不同。按照《鋼管混凝土疊合柱結構技術規程》(CECS188:2005):

疊合柱的內外組成部分既可不同期施工,也可同期施工。

同期施工,就是指同時澆築鋼管內混凝土和鋼管外混凝土。也就是說,在混凝柱澆築方面,可以沒有時間差。你看,疊合柱就是這樣一個異類。

同期施工的疊合柱可稱組合柱,這是規範的原話。但組合柱不能稱為疊合柱。我們通常說的組合柱,是指型鋼混凝土柱。

那按照規範先生的意思,究竟什麼是疊合柱呢?我們揣測一下:

疊合柱是一種特殊的型鋼混凝土柱,其內型鋼為閉口截面,通常(還是必須?)為圓管,可以為多腔。

讓我們把談論的對象就限定為鋼管混凝土疊合柱吧。

02、疊合柱的優勢

從構成來看,疊合柱與型鋼混凝土柱、鋼管混凝土柱有一定相似性,但又有不同,更像是二者取長補短後的改良。

你看哈。相比型鋼混凝柱,疊合柱含鋼率更低(一級框柱,最小含鋼率3%),承載力更高(意味著截面可以更小),這在對比建築面積使用率的時候,具有較大優勢。

相比鋼管混凝土柱,疊合柱具有更好的防火防腐性能,更低的用鋼量。根據文獻介紹,疊合柱的承載力比鋼管混凝土柱高。

為何疊合柱承載力更高?這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雖然我們都理解混凝土三向受壓,承載力提高的道理。

超高層建築中,外框柱受力以壓彎為主。《材料力學》告訴我們,彎矩作用下,截面外側應力最大,中部應力較小,所以我們應該儘量將材料放到截面外側。而軸力作用下,截面均勻受力,材料應該平攤到截面上。

截面壓彎複合受力時,最悲催的就是截面外側,既要承受軸壓作用下的均勻應力,也要承受彎矩作用下的彎曲拉壓應力。考慮不同方向的水平力工況,截面外側均可能承受拉力或壓力。

疊合柱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疊合柱以強大的內芯——鋼管混凝土柱,承受絕大部分的軸向壓力,從而將外側截面從均勻壓應力中解放出來,這樣外側截面就可以專心對付彎曲應力。

想到這裡,我拍案叫絕,這是「物盡其才」的又一次完美詮釋呀。至於上一次?

誕生了一個劃時代的偉大產品——鋼筋混凝土。即用鋼筋承受拉力,用混凝土承擔壓力。

疊合柱給出的解決思路,我們經常作為反例應用在節點設計中。

比如,我們將節點位置的構件截面做得更小,這樣可以削弱它的抗彎承受能力,以更小的截面保證軸向承載力即可,這就是鉸接節點。

再比如,混凝土構件,截面不變,但在支座位置,我們僅配置構造縱筋,這也是削弱了截面的抗彎承載力,也是一種鉸接做法。

為了將更大的軸向力分配給內部的鋼管混凝土柱,這才有了先期施工的做法,相當於通過施工次序,給「內芯」一個預壓應力。這便引申出一個疊合比的概念。

疊合比:核心鋼管混凝土柱已承受的施工期豎向荷載所產生的軸壓力設計值與疊合柱全部軸壓力設計值的比值。

非同期施工相對麻煩,不少項目還是優先採用同期施工。對同期施工的疊合柱來說,疊合比等於0。

如果疊合比等於零,那如何保證「內芯」承受更大的軸壓力呢?

我們都知道,鋼管對內部混凝土有套箍作用,套箍作用可以提高內部混凝土的軸壓承載力。

那軸力分配時,「內芯」會分配到更多軸力嗎?

當然會!

軸力以截面各部分豎向壓縮變形量進行分配,套箍後,內部混凝土的「壓縮模量」更大,變形更小,所以分配的軸力更多。(PS:這有點類似土力學中變形模量與壓縮模量的區別,後者考慮完全側限,所以量值更大。)

以直徑為1800mm的圓形疊合柱為例,同期施工,柱內鋼管直徑1200mm,鋼管壁厚為28mm,鋼材採用Q390,混凝土採用C60,則套箍指數為1.2;鋼管混凝土的軸向剛度可放大1.8X1.2=2.16倍。如果不考慮套箍作用,管內混凝土承受軸向總壓力的42%,考慮套箍作用後,為70%.

說到套箍作用,鋼管混凝土柱並不例外呀。為何鋼管混凝土柱承載力低於疊合柱呢?

有一種解釋是這樣的:根據《高規》附錄F,鋼管混凝土柱由於長細比和偏心率的影響,軸心受壓承載力雙重折減,導致計算承載力降低。與此相對,疊合柱的管外混凝土可以約束鋼管混凝土,鋼管壁不會或推遲發生屈曲,承載力基本無需折減。

同時,我在想另外一個問題。鋼管混凝土柱的鋼管,與疊合柱中鋼管不同,前者還要承受彎矩引起的彎曲應力(發揮了疊合柱中縱筋的作用),鋼管的應力狀態更複雜,其對混凝土的圍箍效應,是否會有所降低呢?

03、疊合柱的計算

設計疊合柱時,首先需要注意四個參數:疊合比、套箍指數、管徑比和含鋼率。另外,徵求意見稿還對鋼管混凝土截面面積與疊合柱截面面積的比值進行了規定。

這幾個參數比較簡單,規範均有明確規定或算法。這節主要講相對特殊的規定。

1)軸壓比

根據 CECS188:2005,疊合柱的軸壓比是指管外混凝土的軸壓比。軸壓比限值可按照普通鋼筋混凝土來確定。很明顯,疊合比會影響管外混凝土的軸力分擔。如果框柱截面由軸壓比控制,即可通過調節疊合比來改變計算軸壓比。

說到軸壓比,我們稍作拓展。

《高規》關於軸壓比的規定中,採用芯柱可將框柱軸壓比限值提高0.05。柱內設置鋼骨,軸向承載力可以提高,相對原截面,也可認為軸壓比限值提高。

其實,鋼筋混凝土芯柱、疊合柱內芯、組合柱的鋼骨都可改善構件軸壓比,但疊合柱的套箍作用最有效。

疊合柱中鋼管混凝土的軸壓比如何確定呢?

規範沒有明確指出,隱約規定應小於0.9。如果去查《鋼管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我們還是沒有看到圓形鋼管混凝土軸壓比的相關規定,僅看到矩形實心鋼管混凝土的軸壓比規定,其計算依據與型鋼混凝土柱一致,即不考慮套箍作用。

我手上有一份《鋼管混凝土疊合柱結構技術規程》的徵求意見稿,此文稿對軸壓比計算有所調整,相當於對疊合柱內鋼管混凝土軸壓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軸向受壓承載力

疊合柱的軸向受壓承載力分為兩部分,即管外鋼筋混凝土的軸壓承載力與鋼管混凝土的軸壓承載力,長細比折減僅對管外部分執行。

以上述1.8m直徑的框柱作為算例,均不考慮長細比及偏心率折減時,疊合柱與鋼管混凝土柱的承載力計算值基本相同,考慮折減後,後者將小於前者。另外,疊合柱的含鋼率為4.1%,而鋼管混凝土柱的含鋼率為5.3%.

經過計算,4.1%含鋼率的相同截面的型鋼混凝土柱,其承載力為相應疊合柱的75%.

3)偏心受壓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首先,先計算管外混凝土分擔的軸力設計值和彎矩設計值。其次,將截面等效處理,然後按照《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鋼筋混凝土柱正截面受壓承載力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4)配筋率與配箍率

疊合柱的縱筋配筋率是指縱向鋼筋截面面積與管外鋼筋混凝土截面面積的比值。

計算體積配箍率時,混凝土的體積取為外圍箍筋的內皮與鋼管之間混凝土的體積,即扣除鋼管混凝土的體積。

但徵求意見稿對上述兩個算法,均有大調整,大家注意辨析。

04、疊合柱的構造

通常情況下,框架梁採用鋼筋混凝土梁,框架柱也採用鋼筋混凝土時,構造最簡單。

框架柱選用型鋼混凝土、鋼管混凝土、疊合柱時,構造都不簡單。

有些業主或施工單位怕麻煩,所以不願設計單位選擇承載力更高的柱截面形式,而寧願加大配筋。但如果對建築面積使用率的追求壓倒一切,疊合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接下來,我們討論一下疊合柱的梁柱連接節點。

1)鋼筋混凝土梁與鋼管混凝土疊合柱的連接構造

該種構造,比較常用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鋼管貫通,鋼筋混凝土環梁與混凝土梁連接;另一種是梁縱筋貫穿鋼管節點。

環梁三維節點

採用環梁的主要問題是:環梁位置的鋼筋比較密集,尤其當梁端彎矩較大時,框架梁鋼筋插入和混凝土澆築都比較困難,嚴重影響澆築質量和工期。

環梁施工照片

即使採用穿管連接,也應儘量減小穿管。比如可將梁做寬,或梁端水平加腋,以便更多的鋼筋從鋼管兩側繞過。

梁柱節點梁縱筋布置示意圖(梁端水平加腋)

梁縱筋穿鋼管剖面示意圖

穿管連接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多條混凝土梁斜交在柱節點時,鋼筋匯聚到鋼管內,導致管內混凝土澆築困難。此時,可採用設置鋼外環箍來解決。

2)鋼梁與鋼管混凝土疊合柱的連接構造

疊合柱與鋼梁連接時如何處理呢?這和型鋼混凝柱與鋼梁連接情況類似,最主要的問題是解決柱縱筋穿鋼梁翼緣板。

首先,儘量將鋼梁翼緣寬度控制在300mm,此時,在鋼梁翼緣寬度範圍內只有一根柱縱筋通過。通過調整縱筋排布,使這根縱筋正對鋼梁腹板。

正對腹板的柱縱筋在遇到鋼梁時截斷,然後通過鋼筋連接器或構造連接板分別連接於鋼梁的上下翼緣 ,於是鋼筋由於被截斷而斷開的傳力路徑通過鋼梁腹板又有效地連接了起來。

05、疊合柱的未來

相比其他幾種常用的柱截面形式,我們對疊合柱的認識和研究相對較淺,從徵求意見稿規範條文,也多少能看到這一點。

但疊合柱並非新生事物,深圳諾德金融中心大廈、深圳卓越皇崗世紀中心、深圳華潤前海中心均採用了疊合柱方案。

目前,我看到或正在做的一些設計項目,也逐步採用了疊合柱。未來,疊合柱的使用頻率可能會逐步提高,尤其結合裝配式建築,疊合柱也許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但這都不是最主要的。

以結構工程師的眼光來看,在提供承載力的時候,鋼筋混凝土柱、型鋼混凝土柱基本算是硬抗,而鋼管混凝土柱和疊合柱卻是在借勢,疊合柱將這種勢能發揮得更加充分。

從防火防腐這個角度來說,將鋼管裸露在外的鋼管混凝土柱則有些逆勢。

孫子兵法中講到「求之於勢,不責於人」,順勢而為,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精妙的結構,都是懂得借勢的結構。唯有借勢,才有四兩撥千斤般地驚嘆,才有建築與結構的和諧一統。

在柱截面形式中,疊合柱可堪稱借勢的典範。正因為借勢,其單位承載力的造價也基本最低。

這就是為何,在琢磨了各個柱截面形式之後,我認為,疊合柱才是我心目中的真英雄。

來源:JIE 構生活(ID:gh_6e1c4b33c380),本文已獲授權,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牛」就等於「了不起」?
    2021年是農曆辛丑牛年,中國人歷來對「牛」都有著深厚的情感。牛被稱為「六畜之首」,在中國人眼中是勤勞的象徵,更是我國農耕文明的重要標誌;同時,牛也是生活的盼頭:牛體壯力大,常寓財富豐裕,又含天平地安、人壽年豐之意。而在如今的語境中,「牛」不僅僅是一種動物,也是一種讚譽——「了不起」!
  • 牛年說牛---最讓人羞澀的牛
    介紹兩種牛科動物: 牛亞科裡的羊-- 金毛羚牛,和羊亞科裡的牛-- 紫羚羊1金毛羚牛羚牛takin 是羊亞科裡的,相比牛
  • 2015年二級結構工程師考試:鋼筋混凝土梁正截面破壞形式
    鋼筋混凝土梁正截面破壞主要有以下形式:  (1)適筋破壞:該梁具有正常配筋率,受拉鋼筋首先屈服,隨著受拉鋼筋塑性變形的發展,受壓混凝土邊緣纖維達到極限壓應變,混凝土壓碎。此種破壞形式在破壞前有明顯徵兆,破壞前裂縫和變形急劇發展,故也稱為延性破壞。
  • 為什麼西遊中的妖怪多在西牛賀洲?你看鎮海寺道人說的啥
    劉伯欽說的很清楚,這個山就是分界線,不能隨便逾越,大多數人也據此認為這裡就是南瞻部洲和西牛賀洲的分界線。後來唐僧又行經鷹愁澗、觀音禪院,然後就到了烏斯藏國的高老莊,這個烏斯藏國明確是西牛賀洲的地盤,這點是唐僧親自告訴女兒國國王的:「大的個徒弟,祖貫東勝神洲傲來國人氏;第二個乃西牛賀洲烏斯莊人氏;第三個乃流沙河人氏。」
  • 名詞解釋:截面慣性矩、截面抵抗矩
    >,指截面各微元面積與各微元至截面上某一指定軸線距離二次方乘積的積分,又稱「面積二次矩」或「面積慣性矩」,截面慣性矩是衡量截面抗彎能力的一個幾何參數。截面抵抗矩(section modulus),是截面對其中和軸慣性矩與截面上最遠點至中和軸距離的比值,又稱「截面模量」。主要用來計算彎矩作用下截面最外邊的正應力,其分為截面彈性抵抗矩和截麵塑性抵抗矩。截面彈性抵抗矩也稱「截面模量」;截麵塑性抵抗矩又稱「塑性截面模量」。中和軸分為彈性中和軸和塑性中和軸。
  • 牛被殺時為什麼流眼淚?
    在我們生活中最常吃的肉那就是豬肉了,但有很多人也喜歡牛羊肉,因為牛肉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有人體所需的礦物質以及微量元素,然而讓人想像不到的是,牛在被宰殺的時候還會流眼淚,那就有人提出疑問,牛被殺時為什麼會流眼淚呢?聽了專家的分析,網友表示不想再吃牛肉了。
  • 如何理解截面最大法向拉應力和截面主拉應力的區別?
    前幾日,一位好友發來微信,談到截面最大法向拉應力和截面主拉應力之間如何區分——這似乎是一對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值得在十千牛這裡聊一聊
  • 盤點神話傳說中,最出名的十大神牛,一個比一個牛!
    哈嘍,大家好,我是過客,一個喜歡神話故事的普通人; 以往呢,一說到厲害的神獸仙禽,大家想到的不是龍類就是鳳種,但實際上,有些牛類神獸,也是半點不輸龍鳳。下面就跟的大家分享下,神話中記載的十大牛形神獸。
  • 印度野牛為什麼是最厲害的牛,就憑它這一點,老虎都不一定敢單挑
    大家應該都見過牛,並且都知道它是什麼樣子的動物。但是你知道的世界上最厲害的牛是什麼嘛嗎?我想很多人對於我這個問題是回答不上來的,因為很少有人在意過牛的戰鬥力。在印象中,它好像只是用來犁地,產奶,被吃的。
  • 為什麼說宇宙中的物質的任何存在狀態都是一種能量的存在狀態?
    我在前面分析原子結構的文章中說過,事物的產生和發展的一些現象都是由組成事物穩定狀態下的最小單元的本能所決定的。原子是目前人們所能理解的組成物質層面的最小單元。那麼,物質世界呈現出的任何現象都應是原子的本能或不同的行為所造成的。原子的本能才是造成各種不同物質現象的本質原因。
  • 農村一種奇怪大鳥,叫聲像牛叫,老人說它一叫喚天就要開晴了
    摘要:農村一種奇怪大鳥,叫聲像牛叫,老人說它一叫喚天就要開晴了!文/農夫也瘋狂在農村因為山林多,各種野生動物也比較多。走在農村的小路上,經常能聽到各種各樣的鳥叫聲。這種鳥常在下雨後叫喚,聲音很像老牛,農民叫它「老牛哞」,農村的老人還說它能預測天氣,只要它一叫喚,天就要開晴了,你認識嗎?老牛哞是在我們當地的一種叫法,其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有分布,不同地區的叫法也不同。比如有些地方叫它地莽牛、牤牛、黃哞子、地馬牛等等。很多人也只是聽過它的叫聲,並沒有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因為這種鳥的警惕性很高,只要有人一靠近,就會馬上藏匿起來。
  • 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 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6日電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迄今最小的存儲設備,其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容量約為25兆比特/平方釐米,與目前的商用快閃記憶體設備相比,每層的存儲密度提高了100倍。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研製出更快、更小、更智能、更節能的晶片,應用於從消費電子到類腦計算機等多個領域。研究人員稱,最新研究基於他們兩年前的研究成果。
  • 為什麼牛吃草,還長一身肌肉?|牛可能不是吃素的……
    我們都知道,要長肌肉,要補充蛋白質,要吃肉、吃雞蛋,或者補充蛋白粉,而牛完全沒有攝入蛋白質啊。牛吃草,不吃肉,為什麼一身肌肉?首先,我先給大家介紹一種牛,這種牛很有名氣,它一身肌肉,號稱牛界強森,它就是比利時藍牛,下面這個視頻,你可以去感受一下。騰訊視頻:地球最強壯的牛!為提供牛肉而生,現在卻沒人敢吃!
  • 牛年說牛---每天吃兩斤吉百利巧克力的牛
    農場的巧克力和牛。Mayura農場餵養的和牛採用創新餵養方式,平均每一頭牛每天吃掉大約一到兩公斤 Cadbury 吉百利生產的巧克力,其中包括磨碎的巧克力和部分打碎的牛奶巧克力,飼料中除了一些關鍵配料外,還添加了多種橡皮糖、草莓和小點心。這些吃巧克力的牛的肉質有獨特的甜味、淡淡的堅果味和奶油般的口感。
  • 電力電纜截面選擇
    2.1、根據電纜長期允許載流量選擇電纜截面為了保證電纜的使用壽命,運行中的電纜導體溫度不應超過其規定的長期允許工作溫度。電纜載流量應大於最大工作電流,其主要目的應是保證電纜的絕緣性能在整個使用壽期內有效,而溫度是影響絕緣部件性能穩定的最主要因素。
  • 十二生肖中,最孤獨的是哪種動物?為什麼?
    形容孤獨最深刻的一句話,也許就是劉德華歌裡的那句:在人多時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   牛,白天亂了一天,家牛忙幹活爭個孺子牛的好名聲,野牛被豺狼虎豹們趕得比家牛還累。
  • 為什麼牛隻吃草就有一身結實的肌肉?
    為什麼牛這麼一隻龐然大物,僅僅只需要青草中的有機物就能提供足夠的能量了呢?為了了解這點,我們首先要來看看牛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動物。反芻動物  什麼是反芻動物呢?它其實是偶蹄目當中的一個亞目,反芻是一種奇特的消化方式,就是指動物將進食之後在胃中半消化的食物再返回到嘴裡咀嚼。是的,雖然這種操作很奇怪,但是是真的,如果你仔細想想的話,是不是會發現,你即使沒有餵牛,牛似乎嘴裡也嚼著東西。
  • 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6日電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迄今最小的存儲設備,其橫截面積僅當時,他們研製出了那時最纖薄的存儲設備——「atomristor」,其厚度僅為單個原子厚度。但要使存儲設備變得更小,橫截面積也要更小。因此,在最新研究中,他們將存儲器的橫截面積縮小到僅1平方納米。研究人員解釋稱,製造存儲設備的材料中的缺陷或孔洞是其擁有高密度存儲能力的關鍵所在。
  • 現代科學和實踐證明場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
    大學的物理書中第130頁「場」是這樣定義的——現代科學和實踐證明,場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它與實物一樣具有能量、質量和動量。為什麼說場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呢「場」與實物一樣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因為概念這種東西固然很重要,但是對於這個概念的真正理解,其實背後還有個很長的故事,隨便翻翻歷史就不難發現,首先提出「場」概念的人是「麥可·法拉第」,後來麥克斯韋也用了這個概念,但是當年的這個「場」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嗎?其實並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