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time qPCR就是在PCR擴增過程中,通過螢光信號,對PCR進程進行實時檢測。由於在PCR擴增的指數時期,模板的Ct值和該模板的起始拷貝數存在線性關係,所以成為定量的依據。由於常規的PCR的缺點,real-time qPCR由於其操作簡便,靈敏度高,重複性好等優點發展非常迅速。設在已經涉及到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比如基因的差異表達分析,SNP檢測,等位基因的檢測,藥物開發,臨床診斷,轉基因研究等。
做過qPCR的研究者用過的儀器也無怪乎ABI 7000、7300、7500,7700、7900HT、StepOnePlus、StepOne、PRISM® StepOne系列;BIO-RAD的CFX96、iCycleriQ5®、MyiQ®、MJ Research Chromo4Opticon系列;Stratagene Mx系列;RocheLightCycler®系列;Eppendorf Masercycler®;Corbett Rotor-Gene;Cepheid SmartCycler® 和BIOER 的LineGene系列。其儀器的設置和數據輸出方式基本類似,相差不大。有過qPCR實驗經驗的研究者可能很快就能熟悉其不同於PCR的結果Ct值,以及數據的常用運算方法比較Ct方法(2-△△Ct)。那麼這個數據到底有沒有統計意義呢?這個該如何分析?我們來逐漸了解相對定量qPCR的數據統計分析。
首先在數據分析之前,要確保數據的準確性,也就是實驗過程的各個流程都要嚴格操作,也就是MIQE標準(具體可見Bustin SA et al Clin Chem55,611-622 2009)。這些都做到了,那麼就可以來分析Ct數據了。
統計分析,至少有3個數據才可以。那就是在設計實驗中,每組至少要有3個生物學重複(也就是3個不同的樣本)。這個和qPCR的3個PCR replicate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這是同一個樣本的3個重複)。
下面我們就以一個處理分析的實驗來做說明如何來數據統計分析。1個處理組和1個對照組,每組有3個樣本(也就是生物學重複),來檢測某目的基因(target,設定內參基因為reference),在這個處理中,目的基因的表達是否受到抑制?同時這個抑制作用是否有統計學意義。
不管是哪個qPCR儀,都可以做此檢測,數據也都可以用excel表歸納如下:
首先每個樣品的目的基因和內參基因的3個PCR replicate要求出平均值,這個僅僅是技術重複,也就是確定這個數據是可靠的。然後求出在每個樣品的目的基因的變化量也就是(目的基因的量和其對應的內參基因的量相比,也就是2-△Ct)。然後再平均對照組中的3個2-△Ct ,在此例子中數據為0.006482,然後所有2-△Ct的都和0.006482相比即可到2-△△Ct,也就是倍數變化(foldchange或者relative expression)。
下面就可以對2-△△Ct或者2-△Ct或者就行統計分析,Ct的2種形式都可以進行統計分析,唯獨不能對Ct進行統計分析。具體統計分析的方法,任何統計分析軟體都可以用比如SPSS,GraphPad等。這裡展示一下GraphPad分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