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豬是許多食肉動物的口中餐。然而在遠古北美洲,卻生活過一種巨大而恐怖的「豬」,是當時強大的掠食者。儘管這種動物和豬的外形類似,但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豬。
在距今2000萬年前的中新世早期,北美洲的平原沐浴在晨光之中。微風吹過,平原上的青草像波浪一樣上下起伏。在一片綠色之中,能夠看到一頭高大的月雷獸正在吃草。突然,月雷獸身邊的草晃動起來,一頭可愛的小月雷獸從草叢裡鑽了出來,出現在母親的身旁。
月雷獸是獨居動物,雌性月雷獸在產下幼崽後會獨自撫養。在雌性月雷獸的保護下,小月雷獸是比較安全的,因為絕大多數食肉動物都不會輕易挑戰成年月雷獸。但是,有一類冒險者除外,而此刻它們正在不遠處虎視眈眈地盯著小月雷獸。
視力不佳的月雷獸根本沒有發覺兩隻恐頜豬正在向它們慢慢靠近。直到其中一隻恐頜豬吼叫著向它們跑來,猛然受驚的雌性月雷獸才立即帶著幼獸向空曠處逃去。
恐頜豬緊緊跟隨著月雷獸母子,小月雷獸漸漸體力不支,很快就掉隊了。正當雌性月雷獸要回頭保護自己的孩子時,又一隻恐頜豬突然出現,並不斷襲擾對方。而另一隻在後方緊追不捨的恐頜豬則瞅準時機衝上來,眨眼間就將小月雷獸變為了自己的美餐。
破碎的遺骨
美國古生物界有一場著名的「化石大戰」,參戰雙方是愛德華·科普和奧塞內爾·馬什。「戰爭」的形式並不是真刀真槍的廝殺,而是比拼誰能發現更多的古生物化石。
為了贏得勝利,科普和馬什的團隊不懈地辛勤發掘,而這兩名古生物學家則不斷命名新的古生物,如劍龍、雷龍、三角龍和許多古哺乳動物。
1878年,科普收到了一塊破碎的巨大頭骨,其外形明顯屬於哺乳動物。頭骨上巨大的犬齒引起了科普的注意,他將這種動物命名為恐頜豬。因為化石破碎,科普並不知道這種動物到底長什麼樣,他推測應該與月雷獸的長相類似。
直到20世紀,隨著更多化石被發現,古生物學家才復原了恐頜豬的樣子。「恐頜豬」的學名意為「巨大的牙齒」,但是因為它看上去像一隻巨大而兇猛的豬,所以其中文名被翻譯為「恐頜豬」。
恐頜豬畫像
體大如牛
成年恐頜豬的體長可達3米,肩高1.8米,體重近1噸。這塊頭,比牛還壯碩!
面容「恐怖」
恐頜豬的腦袋巨大,長度0.9米,相當於其體長的三分之一。恐頜豬的面相有些「恐怖」——大眼睛下方的顴骨十分突出,就像是腫起來一樣。其實這樣的顴骨是為了附著更多肌肉群,增加嘴巴的咬合力。
犬齒發達
恐頜豬寬大的嘴巴裡長有不同類型和功能的牙齒,前面的犬齒尤其粗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恐頜豬是雜食性動物,而且食性偏肉食。巨大犬齒的存在,就是其強大殺傷力的最好證明。
身強體壯
由於背部骨神經棘向上方延伸,所以恐頜豬身體的最高點在背部,而非頭部。恐頜豬身體強壯,四肢長而有力,能夠快速奔跑。恐頜豬的每隻蹄子上有兩個腳趾,屬於偶蹄目動物。
並非古巨豬
儘管名為恐頜豬,但其並不屬於豬科。從進化史的角度來說,恐頜豬與今天地球上的豬並沒有直接關係。從分類上看,恐頜豬屬於豨(xī)科,儘管豨科和豬科同屬於偶蹄目,但是豨科與今天的河馬和鯨魚關係更近,是不是無法想像?豨科的成員還有古巨豨、短面巨豨等,它們都是兇猛的動物。
稱霸北美千萬年
恐頜豬大約出現於距今2900萬年前,直到距今1900萬年前才最終滅絕,生存時間足有1000萬年之久。
是什麼原因讓恐頜豬的生存時間如此長久呢?因為它足夠強大!
恐頜豬猙獰的面容和嚇人的犬齒可不是擺設。恐頜豬不僅吃植物和腐肉,還會在平原上獵殺食草動物,更樂於搶奪其他食肉動物的戰利品,憑藉巨大的體形和強大的殺傷力坐享其成。
既然恐頜豬這麼強悍,那又是怎麼走向滅絕的呢?
打敗恐頜豬的,是一種狗頭獅身的猛獸——犬熊。這些新崛起的食肉猛獸經歐亞大陸進入北美洲,用尖牙利爪開掘出自己的生存空間。在與犬熊的競爭中,恐頜豬逐漸敗下陣來,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