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燠:從鄉鎮小學讀出來的博士

2020-12-08 騰訊網

很多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從小學開始追求上名校,可在鄉鎮上學就不能成才嗎?今年37歲的馬曉燠學習起點並不高:他在鄉鎮小學讀書(四川達州北山鎮的北山小學),隨後在達縣中學(現四川省達州中學)讀中學。但他高中畢業前就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考入了成都電子科大,大學畢業後因成績優異被保送中科院光電所碩博連讀。

目前,馬曉燠已經是中國光電技術方面的頂尖人才,今年當選重慶最美科技工作者。馬曉燠是如何實現人生逆襲的?近日,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對他進行專訪。

馬曉燠(右)接受表彰

一場改變人生軌跡的談話

聊起自己的求學生涯,馬曉燠認為自己能夠一步一步通過小升初、中考、高考、碩博連讀,最後做出一點成績,和1989年的一次重要談話分不開。當時他父親的一位學生受邀到他家做客,這位大哥哥在法國留學做博士後,期間與馬曉燠促膝聊天。

馬曉燠回憶道:「當時大學生都很少,別說博士後了,他的經歷開啟了我對這個世界的全新認知。特別是他告訴我他在國外學習哲學,可到了國內卻發現,中國最缺的是搞技術的人才,所以他希望我能從現在開始多關注科學,學習先進的理工科知識為國效力。」博士後大哥哥埋下的種子,很快在馬曉燠身上發芽,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北山小學考入了當地最好的重點中學。進入達縣中學住讀後,馬曉燠努力學習並取得了令人讚嘆的成績——在物理、生物和計算機等競賽中多次獲得國家或省級獎勵。

在很多人眼中,參賽拿獎是一件很榮耀的事,可馬曉燠坦言這個過程並不難:「物理競賽和生物競賽主要是做題,只要多看多背就好了,沒什麼好說的。真正有意思的是計算機競賽,裡面有對計算機原理以及編程思想的理解,我記得當時我自己已經能夠在電腦上編寫較複雜的應用程式,可惜競賽更多是考算法,而不是編程技巧,不然我就可以衝擊更好的成績了。」

馬曉燠在檢測設備

一些提高學習成績的小秘訣

在馬曉燠中學的同學眼中,他是一個「天才」:喜歡坐在班上最後一排聽課,即使班主任建議他往前挪位置,他仍然固執己見,最後班主任看他成績沒受影響只能作罷;上課看小說、自習時踢球、周末去捉鳥等都幹過,可成績一直在年級名列前茅。

問起馬曉燠有什麼學習的秘訣?他先是笑著說:「沒什麼秘訣啊,感覺都是上課聽講、下課認真作業。為了方便自習,我每次考試後選座位都喜歡選最後一排。」隨後他想了想後介紹,「如果你硬要說有什麼學習秘訣,我覺得自學很重要。每次寒暑假,我都提前把下學期要學的課程自學一遍,到了正式上課就輕鬆多了。同時我一直相信一句話『功夫在課外』,要想把試卷做到100分,那麼掌握的知識必須超過100分。那時候我很喜歡看書,各式各樣的書都在看。」

在記者的要求下,馬曉燠列出了一些他當年最喜歡看的課外閱讀雜誌、報紙和書籍:「我記得小學的時候,我爸爸給我買了《十萬個為什麼》,這是很好的科學啟蒙書;在中學時,我喜歡閱讀《航空模型》、《科幻世界》等雜誌,這些書開拓了我的眼界,增強了我做科研的興趣,特別是《科幻世界》,我直到現在都還在訂閱;為了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我在中學還訂閱過《環球時報》英文版、《新概念英語》等。」

當然,高中時期能夠在計算機競賽中取得一些成績,也離不開家長的支持,馬曉燠告訴記者:「以前有個說法,21世紀必須具備三項基本能力——英語、計算機、駕駛,我在大二拿到了駕駛證,大學也選修了英語作為第二學位,而計算機我從中學起一直在學習,父母也很支持我,省吃儉用給我購買了一臺電腦。不過當年的電腦不像現在是Windows系統,點點滑鼠就可以操作。在DOS系統下,需要學習DOS命令符、BASIC等計算機語言,才能實現人機互動。」

說起學習電腦的經歷,馬曉燠很自豪:「由於我初中已經自學編程了,因此高中計算機課上,我就編寫貪吃蛇、賽車這樣的遊戲自己玩。我當時還想編寫一個超級馬裡奧程序來玩,後來發現貼圖不容易找到才放棄了。高考的時候,我最想學的專業就是計算機。」

馬曉燠

一個改變命運的小「意外」

2002年馬曉燠高考的時候,發生了一點小意外:平時高考模擬考試理科綜合卷能達到280分以上的他,在高考的時候只拿到了256分。

為什麼平時成績穩定的馬曉燠高考成績會縮水?他沒有歸結於運氣或者緊張,而是清晰地進行了分析:「其實高考答案一出來,我就知道出事了,我理科綜合卷最後一道題做錯了。那道題跟我之前做過的一道題很相似,我就直接按照以前的題目去做了,後來才發現題目不完全一致……當時也怪我太自信了,做完了題沒檢查就提前半小時交卷了。這個教訓讓我印象太深了,所以我現在不管做什麼事,都是檢查再三確認無誤才提交。」

平時模擬考試可以考650分以上的馬曉燠,最終高考成績定格為621分,這讓他只能通過第二志願錄取進入電子科技大學,他也沒能被錄取進入計算機專業,而是被調劑到了光電工程專業。

雖然高考沒進入中國第一流的大學,也沒有學到心儀的計算機專業,但是馬曉燠沒有灰心,而是開啟了他的第二個逆襲之路:平時喜歡追逐前沿科技的他,在2003年便開始自學量子力學:大三通過選拔進入大學實驗室開展量子保密通訊的研究,並在《實驗科學與技術》上發表了論文處女作《光量子在保密通信中的應用》;大四的畢業設計論文又獲得國內知名科技光學期刊《光學學報》的錄用,最終獲得了「電子科技大學優秀畢業生」稱號。

說起自己的大學生涯,馬曉燠坦言讀大學應該明確自己的目標:「我是一個典型的80後,跟大部分人都一樣,有各種各樣的愛好。我喜歡看球、踢球,也喜歡打星際爭霸、打魔獸爭霸等遊戲,但這些都僅僅是業餘愛好。我更多的時間還是投入到了專業課學習,這些才是我未來工作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大三做量子保密通訊研究,我是主動申請加入的,我成為了班上3個進入研究小組的成員之一,這段經歷對我後來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一項填補國內空白的光電研究

在成都電子科大學習期間,馬曉燠每年的專業排名都進入了前列,因此在畢業的時候他被保送到中科院光電所攻讀碩博學位,開始從事自適應光學的研究工作。

什麼是自適應光學?馬曉燠介紹了一個簡單的運用:「自適應光學最常見的應用,就是給天文望遠鏡『每秒鐘幾千次地測量並佩戴眼鏡』。正常用天文望遠鏡看星星,因為大氣的抖動,會導致成像不清,通過自適應光學的技術校正,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2007年,在中科大完成學位課學習後,馬曉燠正式進入課題組開展像差檢測的研究工作,首當其衝需要解決的就是在光刻機鏡頭像差檢測工作中,由於光源不均勻,導致傳統檢測方法失效的問題。原本光刻機鏡頭檢測技術國外就有,可是他們並不願意將這項技術直接提供給中國,這刺激到了馬曉燠:「我當時憋了一口氣,準備在深入研究像差檢測原理後,開展了非均勻光照條件下像差檢測的實驗和算法研究。我不信我們中國人研究不出來!」

憑藉這股不服輸的氣質,馬曉燠和幾位組員一起,開始研製光刻機鏡頭像差檢測設備,當時實驗室成為了他們的家。據他回憶:「當時我才24歲,精力很充沛,我幾乎除了吃飯和睡覺,就不停地編程和仿真,僅仿真數據就達到了2TB,研究的重點是如何實現非均勻光照條件下光刻機鏡頭像差高精度檢測的設備和算法。其實除了我之外,我們整個團隊也都一樣,大家都是年輕人,所以餓了就吃食堂,累了就在小床上休息一下。」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兩年的研究,馬曉燠的光刻機鏡頭高精度檢測方法取得了成功,將檢測精度由曾經的數十納米降低到了三納米以內,同時也發表了多篇高水平論文和申請了多份專利,其中的兩份專利還獲得了光刻機生產國荷蘭的授權。為了表彰這一成績,他獲得了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生獎和大恆光學獎。「那種滿足感和成就感,至今讓我難以忘懷。」馬曉燠說道。

馬曉燠介紹設備工作原理

一份遠離都市苦行僧般的工作

2010年對於馬曉燠是一個特殊的年份,他在博士研究生還未畢業的條件下,直接獲得中科院光電所入職邀請,參與我國最大口徑的光電望遠鏡的研製。

在光電望遠鏡方面,國外已經有成熟的技術,可是均禁止向中國出售。馬曉燠透露:「國外發達國家在天文望遠鏡方面,比如日本、美國都有領先的技術。可是當我們提出技術學習、交流的時候,得到的回應是相關技術和產品均禁止向中國出售,我們必須自力更生。」

這次馬曉燠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除了承擔望遠鏡高精度跟蹤系統的研製課題外,還要配合參與望遠鏡的整體設計和調試等工作……可他沒有叫苦,而是立刻開始了研究的工作,馬曉燠用9個字形容了當時的生活:「查文獻、組團隊、找合作」。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得到了林祥棣和姜文漢兩位院士的大力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我的眼界很快開闊,同時我的思路也異常清晰。」

大部分的現代化大城市,都存在光汙染和大氣汙染,這會影響到望遠鏡的觀測效果,為了確保科研數據不受幹擾,他的試驗場地通常在遠離城市的郊外,自此他開始了長達幾年的成都—高美古兩點一線的飛行生活:先在實驗室裡每天工作10小時,研製出解決方案和設備;然後飛到外場每天工作12小時,通過試驗找出方案和設備問題後,再回到實驗室裡迭代解決。

聊起那段生活,馬曉燠表示並不枯燥,反而有一絲感悟:「天文臺在一個遠離人煙的地方,那裡寒冷、缺氧,離最近的縣城開車要近兩個小時,冬季還經常大雪封山,給人感覺有點與世隔絕,可這就是搞科研最合適的環境。在良好的大氣條件下,每次仰望星空都會有一種手可摘星辰的感覺,所以即使我要從凌晨1點工作到凌晨6點,也不會覺得枯燥。因為我做的事情,就是要提供工具來探索這美好的宇宙,我充滿了成就感,不感覺冷和累。」

通過長達6年苦行僧一樣的努力,2016年馬曉燠的研究終於有了成果,特別是單光子陣列探測器方面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相關專利獲得了中美德日的授權,他還對現有光電望遠鏡的跟蹤結構提出了大膽的革新,保證了我國口徑最大的光電望遠鏡對天體的跟蹤誤差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馬曉燠也因此獲批加入了「中國科學院青年促進會」,同時還獲得了「西部之光A類人才」資金的資助。

馬曉燠參與天文望遠鏡項目

一次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的創業

因為在光電技術方面的突出貢獻,馬曉燠的職稱每次都獲得了破格提拔:2012年評上了副研究員,2017年通過了中科院大學博士生導師的遴選,2018年更是成為了中科院的研究員。可他沒有停下科研的腳步:從2016年起,他多次受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邀請,花27小時飛赴距離中國19629 公裡的智利,參與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的建設。

同樣是觀測天空,位於南半球的智利的高原山地地理條件能夠給科學家們提供更多的信息,這使得智利成為地球上最適宜天文觀測的地區。智利如今已集中了全世界大部分口徑8—10米的光學望遠鏡,歐洲、美國、日本等長期在此發展天文科研,預計今後全球3/4大型望遠鏡都會集中到智利。通過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的努力,我國也於2016年年底在智利獲批了25平方公裡的專用天文觀測場地,開始打造我們自己的南方天文臺,人民日報當年發文稱「中國加入天文觀測的奧林匹克競賽」。

在智利,吃不到火鍋和川菜,還需要用英語、西班牙語進行日常交流,無疑會有很多不習慣,但馬曉燠並不後悔,他認為自己能夠參與南美天文中心的建設並負責國內首個南天巡天望遠鏡的研發工作,是一件畢生難忘的事情:「能夠和全世界天文學領域最優秀的專家一起工作,並參與到現代天文設備的設計和建造工作中,特別是為宇宙常數的計算研製設備,我覺得這輩子都值了。」

由於在智利卓有成效的工作,馬曉燠在2018年被選拔為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的主任助理,這也讓他不僅要研製和管理設備,還要為我國培養天文學方向的人才技術團隊。特別是通過南美天文中心的博士後招募工作,讓更多的國內外知名院校的博士研究團隊參與到我國的天文及物理的科學研究計劃中。

同時,馬曉燠還時刻謹記需要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為了進一步打破國外的技術封鎖,將單光子陣列探測器應用到更多領域,他在2018年決定進行成果轉化,並選擇了各方麵條件最佳的重慶作為了創業之地——在江北區創辦了重慶連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創業團隊當中,有碩博學位者佔比超過60%。

一位連芯光電的博士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是從上海辭職來到這家公司的,這裡工作環境很寬鬆,馬老師從不擺架子,工作中和我們亦師亦友,在這樣的團隊下搞研發很舒服。」 目前這裡已經成為了我國多個高校和研究所的實習基地。

經過兩年的發展,連芯光電在弱光探測技術(特別是單光子探測技術)、光束控制技術(特別是光束波前探測與整形技術)、高精度光學加工技術都實現了技術轉化,目前已經為天文觀測、量子操控、高能物理等多個領域的多個國家重大項目提供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支持。在2019年,該創業項目連續獲得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重慶賽區一等獎」和「創客中國全國二等獎」等榮譽。

馬曉燠因為工作出色,在重慶市連續獲得了「江北英才」、「重慶市向善向上好青年」、「重慶市首屆創新爭先先進個人」、「首屆重慶英才」、「重慶市傑青」以及「江北區黨的建設與民主政治先進個人」等殊榮,今年又獲得了「重慶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說起這些成績他很淡定:「對於一名科研人員來說,獲得成績的同時,也代表著這已經是過去。多次的研發經歷告訴我,我們更應該在自己感到辛苦的時候高興,因為這才說明你正在向新的頂峰邁進,堅持住前進的步伐終將獲得勝利!」

重慶晚報·慢新聞爆料郵箱:3159339320@qq.com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趙映驥 文 受訪者供圖

相關焦點

  • 馬曉燠:追逐未來的「追光者」
    2002年高考,將目標瞄準浙江大學計算機系的馬曉燠,因分數原因,被調劑到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就讀光電專業。 「既然被分配到這個專業,那就只能埋頭苦讀。」專業未能如願,馬曉燠曾一度黯然神傷。但通過對光電專業深入的學習,馬曉燠漸漸找到光學的魅力,研究光、捕捉光漸漸成為他的樂趣。
  • 馬曉燠:志在科研 馭「光」而行
    重慶連芯光電技術研究院院長馬曉燠一直專注於單光子測量、信號與信息處理等領域的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近些年,隨著單光子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馬曉燠看到了該領域的廣闊市場,於2018年與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聯合成立了重慶連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 一位985學霸從小學到博士的感悟,點醒無數中學生……(值得一讀)
    偶然看到了一位985博士的學習感悟,不禁驚嘆這簡直就是說給我們這些焦慮、拖延、懶癌、沒動力的少年們聽的!以下就是感悟全文:本人南京985高校在讀博士,回首這十幾年的求學路,自己也曾輔導過學生辦過班,帶過課,以及自身和同學的經歷,頗多感悟。為了方便看,我就以點的形式寫出來,不寫成長篇大論。1.
  • 小學英語課本點讀
    小學英語課本點讀 烤魷魚英語:小學英語課本點讀!「小學英語課本點讀」與全國各套小學教材配套單詞表完全同步,直接取代點讀機,哪裡不會點哪裡!!! 本應用通過動畫視頻,圖解單詞、單詞帶讀,遊戲過關,單詞聽寫,交互練習等多維度記憶方式,幫助小朋友輕鬆快樂高效背單詞! 本應用使用先進的語音識別和智能學習技術,基於國外主流的少兒英語學習理論,由經驗豐富的重點小學英語老師設計而成。
  • 「薦讀」一小學194個博士家長!空氣裡瀰漫著人才的味道
    我爸是博士我媽是博士我爸媽都是博士!……江蘇蘇州一個小學的同班同學是這樣介紹自己爸媽的在蘇州工業園區翰林小學目前有博士(含博士後)家長194人其中博士爸爸133人博士媽媽61人可謂是藏龍臥虎空氣裡都瀰漫著人才的味道!
  • 世人可以讀不懂《平安經》,但不可以嘲笑一個法學博士的智商!
    文|社評妹《平安經》鬧劇持續多日,出版社出來澄清道歉,相關部門對作者也作出了處理,本該告一段落。可是,在網絡媒體輿論推動下,依然餘波未平,公眾依然在津津樂道於這個出版界的笑話。很多人在嘲笑作者的智商,懷疑這是一個小學智商的人嗎?
  • 草堂讀詩|故事:戴長伸《滿天星鬥——回憶小學四年級,爸爸和我》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今天我們一起分享戴長伸的詩歌《滿天星鬥——回憶小學四年級,爸爸和我》,也來聽聽詩歌背後的故事。
  • 去美國讀博士需要幾年才能畢業?
    美國讀博士需要幾年才能畢業你知道嗎?對於準備去美國博士留學的同學來說,博士讀幾年這個問題大家都不是很清楚。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下這個問題。 美國博士讀幾年除了政策,也有人因為自己特別聰明,可以提前拿到學位。
  • 那個選擇自殺的中國留學生:讀博士的壓力到底有多大?
    這是他讀博的第6個年頭,按計劃今年7月就能畢業。作為計算機領域的博士,前途也將無可限量。 誰也沒想到悲劇如此突然。 青春汗水固然重要,博士學位學術生涯固然可貴,但生命才是我們需要切實珍視的存在。 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可以高於生死。 以下為文章《讀博不該有害健康》全文。
  • 讀博士需要讀很長時間!博士的含金量有多高,待遇怎麼樣
    所以有些人選擇繼續往上讀,那麼讀書讀到什麼時候是盡頭呢?有人說了,既然學歷越高,在就業上的優勢就是就會更大,那麼我國的最高學歷是什麼呢。這裡小編告訴大家在我們國家,承認的最高學歷是博士,全稱是博士研究生。什麼是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並不是每年我們聽到的考研。
  • 蘇州一小學有194位博士家長,一年上了60多節博士課
    我爸是博士、我媽是博士,我爸媽都是博士!在蘇州工業園區翰林小學,目前有博士(含博士後)家長194人,其中博士爸爸133人,博士媽媽61人,可謂是藏龍臥虎,空氣裡都瀰漫著人才的味道!12名「博士爸爸」進校開課,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 4歲被判低智商兒現讀博士 智商測試之惑
    好在孩子小沒有記太久,而父母則一直用努力來勉勵孩子前行,現孩子在港讀博士。其實,國內的智力測驗多數不規範,父母不要輕易被左右,當孩子沒有與其他小朋友太大不同時,不要在孩子很小時去測。 近日,南京一位61歲的母親,在網絡討論版發帖稱,兒子曾被測為低智商,現在博士在讀。帖子引發強烈反響。
  • 讀碩士的人很多,但讀博士的人少,原因有點現實
    然而,想讀碩士的人多,但想讀博士的人卻很少,其實原因有些現實。1、博士畢業難度比碩士畢業難度大很多要知道,在我國,博士屬於最高學歷。雖然說,想成為一個博士生的難度不算太大,但想把博士生當中的「生」字去掉,變成博士,難度是非常大的。
  • 蘇州這所小學有194位博士家長,一年上了60多節博士課
    我爸是博士、我媽是博士我爸媽都是博士!在蘇州工業園區翰林小學目前有博士(含博士後)家長194人其中博士爸爸133人博士媽媽61人可謂是藏龍臥虎空氣裡都瀰漫著人才的味道!5、「有趣的化學」一(2)班李安然的爸爸Eric Amigues博士走進班級,帶領孩子們徜徉在「有趣的化學」世界。課上,他先以「什麼是化學」在小朋友中激起了熱烈的討論,然後又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入到活動主角——肥皂。Eric Amigues博士向孩子們耐心細緻地講解了肥皂的工作原理,並現場演示起肥皂的製作過程。當豐富的肥皂泡從瓶子裡冒出來時,孩子們都驚嘆不已!
  • 懷念張首晟 再發表「博士分兩類:一類死讀書 另一類把書讀活」
    我讀了6年孔夫子的書,上了7年學堂,以後當小學教員,又當了中學教員。當時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舉的「非專業超過專業」的例子也不少見。目前,中國博士數量不少,但博士如何成為創造型人才呢?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博士也分兩類:一類死讀書,另一類把書讀活。但願博士們成為把書讀活的創新型思維英才。
  • 天才少女18歲讀麻省理工,26歲當哈佛博士,父母眼界決定孩子階層
    天才少女18歲讀麻省理工,26歲當哈佛博士,父母眼界決定孩子階層1977年6月,蔡天西出生於溫州瑞安一個有名的書香世家,父親是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蔡笑晚。雖然父親有名,但是蔡天西依舊和當時的大多數孩子一樣,逃不過貧窮二字。要知道蔡天西來到這個家庭的時候,上面已經有5個孩子了,蔡天西最為家裡的小六也是在跟著吃貧窮的苦。
  • 武大本科生圓夢哈佛讀博士 棄讀麻省理工耶魯大學
    原標題:武大本科生圓夢哈佛讀博士 棄讀麻省理工耶魯大學   長江商報訊(記者李佳)昨日獲悉,武漢大學本科生王子軒今年圓夢美國哈佛大學讀金融學博士。去年,他棄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今年,同時錄取他的還有世界頂級名校中的美國耶魯大學。  王子軒是武大2009級數理經濟與數理金融試驗班學生。
  • 普陀區在職讀博士如何_在職學歷諮詢
    普陀區在職讀博士如何,在職學歷諮詢,MBA招生網,上海地區最為專業的免聯考MBA諮詢機構,自1994年原國家教委開放中外合作辦學MBA以來,中國的MBA教育呈現了多元化發展的局面。普陀區在職讀博士如何, 不過當時還有人相信,不都是為混文憑 在職官員讀博士不可一棍子打死。
  • 史上最坑的10道小學數學題目,難倒無數碩士博士
    我是大家的好朋友,大堅果張老師,今天我和大家聊一聊史上最坑小學數學題的那些事。近些年來,我們在網上不斷地看到很多奇葩小學數學題目,難哭無數小學生,更是把碩士或者博士的爸爸媽媽們難趴下,一方面我們吐槽出題老師的刁鑽,一方面我們又對這樣的新穎的出題模式很敬服,小編今天為大家整理了史上最坑的10到小學數學題目,供大家欣賞。
  • 摸著石頭過河在美國讀犯罪學博士 - 石路子教授
    即使你計劃將來用所學來研究中國問題,但是在博士階段上的大部分課程以及閱讀的大部分文獻,還是會集中討論美國的犯罪問題。所以要對這方面有心理準備。做準備的最好方法就是多讀一些crime and punishment方面的書,請自己的導師和學長姐推薦一些他們認為的必讀書目,看書裡和文章裡的reference list裡有沒有自己需要讀的書,擴充自己的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