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輕鬆有趣,知識擲地有聲,歡迎收聽錚錚有聲。
大家最近都被美國那場巨大的show刷屏了,而且貌似直到現在「懂王」黨依然不屈不撓。上周末,「睡王」的團隊自己宣布了獲勝,之後就開始推出所謂的過渡計劃,在網上概述了新政府預備的4個優先事項,除了大家都關心的病毒、經濟、黑人問題,還有一個是「氣候變化」。聽上去和航天沒什麼關係啊?
然而,這裡頭的「氣候變化」,在我們航天、太空科學的圈子裡分析,被認為是指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它們不僅領導著咱們新聞中常出現的仰望星空的事業,也負責咱們地球的大氣生態環境相關事務,比如全球變暖、南極臭氧空洞等大家都可以去NASA和NOAA的網站上找到監測資料。根據曾擔任歐巴馬政府時期NASA副局長的加弗的說法,他們認為2024年之前實現不了美國原先口號中的「2024年返回月球」,特別是還要有一位女航天員登月,還有修月球基地。「睡王」黨的說法是「更關注地球」,所以很有可能要暫緩登月。
月球基地想像圖
如果問錚錚有聲這樣一個的航天普通從業人怎麼看這件事,我覺得對世界人民來說可能比較遺憾,但是對中國航天可能是一個好事。
近年來,從我個人朋友的來往來看,美國太空科學研究的從業人員越來越少,航天也是靠登月這樣的超大項目在運轉。例如美國的高空大氣物理研究所,只剩下年老的員工是美國人,年輕人已經是多國部隊,特別是中國人已經能佔據科研人員中幾乎一半。美國航天轉回關注地球,對其中一部分人會很有利(別的不說,這大氣物理研究的人想必很高興),但還有許多從業人員因為調整而發現工作變得更困難了。現在的消息是,NASA的現任局長、副局長都可能更換。在這之下,數量巨大的航天人才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是可以預見的。中國載人登月已經箭在弦上,如果繼續穩紮穩打推進的話,會對相關人才越來越有吸引力。
2024年美國登月到底要多花錢?之前的預計是300億美元,而且目前大多數都沒有支付。今年的疫情大家也看到了,咱們中國抗疫世界一流,但仍然出現經濟的負面影響,而美國財政毫無疑問受到了嚴重打擊,美國的新政府要求暫停重返月球是很合理也很合邏輯的。
航天再怎麼說也是燒錢的項目,沒有錢,有再大的想像力也只能望天興嘆。美國NASA在2024年登月這件事情上的優勢是他們上個世紀70年代曾有過成功經驗,但是他們內心的迫切程度就遠不如中國。不斷有政客和民眾質疑美國政府和NASA:登月幹什麼去呢?因此,美國的新政府就算沒有徹底叫停登月,對經費的制約也會拖慢他們的腳步。
但我們中國還在航天科技的蓬勃發展期,關鍵技術攻關、關鍵學科發展使我們肩負的使命,我們這一輪就可能趕到美國之前登月。
載人登月也是我們中國人的憧憬
咱們的「嫦娥」其實有許多創新之處,而且很多技術都在迎頭趕上。比如,嫦娥四號是人類探月歷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之前發射的鵲橋中繼星立了大功;嫦娥四號攜帶的棉花種子發芽,為月球這片荒蕪之地帶來第一抹綠;首次實現在月球背面的低頻科學探測;首次進行了超地月距離的雷射測距技術試驗;首次在月面開展生物科普展示;首次開展國際合作載荷搭載和聯合探測;等等等等。嫦娥還有許多需要繼續提高的,例如嫦娥四號和玉兔的核電池也是我們中科院自主研發的,雖然性能許多方面比美國還差很多(比如我們功率2w,美國的可以有200w),但上升勢頭非常好。我們可是目前唯二有探月計劃的國家!而美國正在開始著手束縛自己的腳步。
這不單單是我們追趕50年前的美國登月,而是綜合新世紀新發展的材料、燃料、計算機等新技術實現的登月,就像咱們網際網路各種後來居上一樣,中國登月走在美國前邊也是一次技術發展方面的領先。
但是,錚錚有聲最後還是要說一句:我說了不算!大家還是靜待我國政府選擇最適合中國的發展方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