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間,我們種稻,盼的是生活富足,求的是家庭美裕;總要好好種出一季好米,對得起光陰歲月;黃昏裡手捧一把香甜,與你咫尺馨香品豐年。」一首蛙稻頌展現了人在世間的生活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出一季好米,換來生活富裕,家庭美滿,民以食為天,一起品豐年。
為吃乾淨大米 放棄醫藥公司下地做農民
坐落在青浦現代農業園區內的上海自在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多年來,以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發展有機種植、綠色種植為目標,致力於生產健康、安全、優質的有機綠色食品。如今,公司擁有生態低碳蛙稻種植基地7000多畝。
蛙稻米,一年一季收成,其稻種為江南名品「青浦薄稻」,早在明代《天工開物》就有記載:「春稻一種,取其芸香,以供貴人,收實甚少。」歷來是明清兩朝的御用貢品。在種植稻田過程中,放入被稱為吃蟲大王的虎紋蛙,虎紋蛙是螟蛾、稻苞蟲、稻蝗蟲、螻蛄、蟋蟀、葉蟬等30多種作物害蟲的天敵。一隻虎紋蛙,一年 能吃掉一萬隻害蟲,一天的食蟲量多達260餘只。
自在源公司的掌門人梅雁航當初正是為了「讓家人吃上乾淨大米」的樸素想法,故而棄醫從農。「環境汙染問題日益突出,食品安全問題逐漸惡化,不時有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曝光於媒體,農業面源汙染問題也得到了廣泛關注,我們到底還能吃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梅雁航,直到2009年他投身農業,轉做農民。
以蛙護稻以稻育蛙 蛙稻米拿到國際通行證
種稻米不是玩玩兒而已,要種出理想中的高品質大米,是件煞費苦心的事情。「我們進行了實驗,不打藥、不加有害的肥料,但是種出來的稻穀和蔬菜就是不好吃。並且,為了保證它們不被害蟲啃咬,還要花費很高的代價,種出來的糧食味道也不好吃。」如何種出無汙染、無公害、又好吃,還不能太貴的稻米,成了梅雁航千方百計想要攻克的問題。就在這時,青浦現代農業園區的「蛙稻米」生態農業科技項目讓他眼前一亮。
2007年,青浦現代農業園區啟動了生態農業科技項目——「蛙稻米」種植。稻田不用農藥,全靠青蛙吃蟲,既能保障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又能同時促進生物鏈循環。蛙的生長期與水稻生長期恰好同步,每隻蛙的日食蟲量為二三百隻左右,田裡的害蟲剛好夠餵管飽,而所排洩的蛙糞又能為稻田所用,使蛙與稻得以和諧共存,這樣既可減少環境汙染、改善土壤,又可提高稻米的品質。而且青蛙對農田環境要求較高,對農藥比水稻還敏感。為防異地物種泛濫,這些引進的種蛙全都辦理了「繁殖許可證」,繁殖狀況受到嚴密監控。這樣,青蛙們在稻田間幹起活兒來了。
2010年,青浦現代農業園區種了2000畝「蛙稻田」,稻田裡的水源全都達到2級飲用水標準,而「蛙稻米」也通過了國際GAP標準化種植認證,這就等於拿到了出口歐洲和日本的通行證。「不過我們暫不打算做出口,先把好東西留給自己人吃!」
「蛙稻田」遵循自然規律,不施點滴化肥、農藥,產出完全是綠色生態的。梅雁航介紹說,蛙稻米畝產只收500多斤,產量不到傳統稻米的一半,經濟效益卻是過去的幾倍。現在,「蛙稻米」已經成功打入上海高端超市,受到消費者歡迎。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情景再現
蛙稻米的特點是晶瑩透亮、軟糯清香,特別適合南方人細膩的口味。梅雁航的「蛙稻米農莊」位於青浦現代農業園區,總建築面積4800平米,整個展示廳是玻璃大棚結構,「蛙稻米農莊」集農業種植、採摘、展示、餐飲、會務、休閒娛樂、舞臺演出、觀光於一體。
在玻璃大棚中心區域,近1500平米的面積是高檔生態農副產品的展示區。整個展示區將以50平方米左右的空間作為一個專賣單元,用環保材料及彩色背景板作間隔,配置新鮮冷櫃,為一個個獨立的專賣空間。展示區另設200平米的蛙稻米文化展示廳,集中展示蛙稻產品及文化,宣傳推介蛙稻文化經營理念。
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對有機蛙稻米的需求,公司更是出產了多種多樣的蛙稻米產品。一直處於銷售前列的「蛙稻米800」和「蛙稻米500」延續了傳統包裝。廣受好評的母嬰米系列採用了更加先進的密封技術,確保產品質量,新包裝也更加可愛清新、充滿童趣。無公害蛙稻米的推出,為低水平消費者也提供了享受優質大米的可能。同時,為響應辦公樓白領們對健康美麗的追求,公司新推出產品—糙米茶系列,小小一包糙米茶,於辦公間隙泡上一杯,不僅舒緩心情,更能補充水分和維生素,遠離電腦輻射。
目前,公司不僅擁有7000多畝的生態低碳蛙稻種植基地,親朋好友出門踏青,可體會自在源「雨餘靜聽溪流激,風過時聞稻米香」的醉人景況。合作夥伴商務會談,可享受高檔的宴會、餐飲場地及釣魚、採摘果蔬和桌球等娛樂項目,集休閒和辦公於一體。想要遠離城市的喧譁與浮躁,自在源是一個絕佳的去處。自在源中觀自在,逍遙遊中樂逍遙,這裡再現「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原生態景象。
「給地球少一點汙染、讓食品多一份安全、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未來」,自在源公司全體員工,懷著一種責任和使命,堅守「循環、協調、再生」的生態農業道德,為了下一代的食品安全,致力打造生態農業產業鏈,走出一條生態、綠色、安全、科技、循環、觀光旅遊的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