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南川木菠蘿 物種日曆
人類製造的各種垃圾隨處可見,有的野生動物在築巢時也開始使用人造垃圾作為「建材」,不禁讓人覺得它們也挺與時俱進的,畢竟有句話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嘛。然而,雖然有些野生動物確實通過將垃圾作為可利用資源獲得了一定的好處,但新的資源也可能帶來新的風險。
「拾破爛」的黑鳶
西班牙多納國家公園的溼地是約500對黑鳶(Milvus migrans)的繁殖地,黑鳶們每年春天都會回來配對繁殖,每對配偶都會佔據一片領地,它們要靠這片領地提供的食物資源養育後代。沒能佔到領地的黑鳶相當於「沒房沒收入」,自然也就沒機會生兒育女,所以這些「流浪漢」們無時無刻不在覬覦「領主」們的領地。為了搶奪領地,黑鳶們之間時常發生暴力衝突,有時「流浪漢」也能翻盤成功,打敗「領主」取而代之,飛上鳶生巔峰。
黑鳶。圖片:H. Zell / Wikimedia Commons
科學家們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給當地的黑鳶持續進行環志,現在人們能靠環志辨認許多黑鳶個體,並知曉它們的年齡、性別等「個鳥信息」。有些黑鳶會收集一些人造物品帶回巢中,尤其是白色塑料製品,有些黑鳶巢裡有很多「白色垃圾」,有些巢中就幾乎沒有。那麼,黑鳶為什麼收集塑料呢?為什麼有的黑鳶收集得多,有的收集得少呢?
通過長期觀察和對黑鳶巢中的白色垃圾數量進行統計,科學家們發現那些年富力強、佔據著高質量領地的壯年黑鳶(7~12歲)會在產卵前20天內往巢中收集大量白色垃圾,這些黑鳶戰鬥力強,在爭奪食物時往往處於支配地位,它們的繁殖成功率和幼鳥存活率也比較高。相對的,青年(1~6歲)和老年(13~25歲)黑鳶就很少往巢中帶白色垃圾。通過幾項實驗證明,白色垃圾對黑鳶蛋的孵化率和巢中的寄生蟲數量沒有明顯影響。
黑鳶「財富」多少的變化,年輕和年老的黑鳶窩裡塑料少,年富力強的黑鳶窩裡塑料多。圖片:F. Sergio / Science (2011)
壯年黑鳶「領主」往巢中收集白色垃圾,是將這些醒目的白色垃圾作為一種威懾信號,針對同類競爭者:「少打我們家的主意!這塊領地的主人年富力強又能打,不信就試試,把你揍成禿毛雞!」這樣,實力不足的「流浪漢」想要發起挑戰就得三思而後行,相當一部分戰鬥會被規避,有利於「領主」節省精力專心養育後代。
那麼,經驗不足的青年黑鳶和年老力衰的老年黑鳶為何不多搞點塑料,虛張聲勢嚇跑競爭對手呢?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實驗,在向一些黑鳶巢中增添白色塑膠袋之後,「領主」黑鳶遭受的入侵增多了。在那些野心勃勃又足夠自信的「流浪漢」看來,白色垃圾多的巢代表著高質量的領地,更值得為之一戰。壯年黑鳶處於群體中的實力巔峰,有自信也有能力擊退入侵者,對它們而言,發出信號減少挑戰者們頻繁的騷擾更加實惠;而對實力不足的青年和老年黑鳶來說,增加白色垃圾完全是引狼入室,畢竟只要雙方一交手,自己就要露怯,還不如老老實實不搞那些虛的。
天鵝的巢下墊滿了塑料垃圾。圖片:Thue / Wikimedia Commons
開展實驗一周後,85%的壯年黑鳶仍留著人們放進去的塑料,而87%的青年和老年黑鳶已經將人為添置的塑料扔掉了。鳥窩裡的塑料就像黑社會大哥戴個大金鍊,自然霸氣側漏,如果你是小弟,還是不要打扮得這麼招搖了。
「老鐵,抽根華子?」
普通的白色垃圾被黑鳶們發揮出了「核威懾」的功效,而人們隨手丟棄的菸頭,也被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和家朱雀(Carpodacus mexicanus)開發出了新用途:驅除鳥巢中的寄生蟲。
墨西哥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家麻雀和家朱雀使用菸頭的情況,和寄生蟲數量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研究組首先在繁殖期的鳥巢中放置誘捕器誘捕蟎蟲,其中一部分誘捕器附有吸過的萬寶路菸頭,另一部分附有未吸過的菸頭作為對照組,之後統計捕到的蟎蟲數量。繁殖期結束後,研究組將鳥巢取走,統計巢中的菸頭數量和蟎蟲數量。
家朱雀。圖片:nigel / Wikimedia Commons
附有吸過的菸頭的誘捕器誘捕到的蟎蟲明顯要少得多,這說明蟎蟲不喜歡菸頭的味道。對鳥巢中菸頭和蟎蟲的統計結果表明,89.29%的家麻雀巢和86.21%的家朱雀巢中含有菸頭,平均數分別為8個/巢和10個/巢,最多的一個家朱雀巢裡有48個。巢中蟎蟲的數量和巢中菸頭的數量成反比:菸頭越多,蟎蟲就越少。由此可見菸頭確實可以有效減少鳥巢中的寄生蟲。
但是菸頭也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鳥兒收集菸頭回巢,導致把鳥巢連同建築一塊兒燒掉的事件時常見諸報端,更何況菸頭中含有的大量有毒物質在驅除寄生蟲的同時,也可能對雛鳥的健康造成損害。使用人類垃圾當「建材」,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同樣存在著風險。
「坑娃」的短嘴鴉
鴉科鳥類向來以高智商著稱,一些種類的烏鴉憑藉聰明才智在人居環境中混得風生水起,時不時還做出一些「驚人之舉」上上新聞,比如日本的大嘴烏鴉(Corvus macrorhynchos)經常偷居民的晾衣架用來築巢,幾乎每年都會被媒體拿來報導一番。其它地區的烏鴉撿到什麼合眼緣的垃圾,都會拿來當建材,但有時這些垃圾會變成「坑娃利器」,讓烏鴉父母的辛勞撫育付諸東流。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們對當地薩克拉門託山谷中的106個短嘴鴉(C. brachyrhynchos)巢進行了監測,全部195隻雛鴉中有11隻被巢中的垃圾纏住,佔全部雛鴉的5.6%。雖然研究人員們幫忙去除了還活著的9隻雛鴉身上纏繞的垃圾,但在後續的檢測中,所有被垃圾纏住過的雛鴉都沒能順利離巢。被垃圾纏住使雛鴉的腿骨和腳趾受傷變形,導致它們不能正常生長發育,更無力與同胞們競爭。
短嘴鴉的雛鳥被窩中的垃圾纏住。圖片:Andrea K. Townsend / Plos One (2014)
短嘴鴉們繁殖結束後,研究人員隨機挑選了54個鴉巢,測量了每個巢中所有5釐米以上人造垃圾的長度,其中46個鴉巢中存在長度超過10釐米的垃圾,每個鴉巢中平均存在292釐米長的垃圾,最誇張的一個巢中的垃圾總長度達到了1858.3釐米。這些人造垃圾包括合成纖維、麻繩、線纜、膠帶、塑料條、橡皮圈、緞帶、紗布繃帶、編織袋、釣魚線、氣球繩、漁網、鐵絲網等等。根據統計數據分析,鴉巢中的垃圾長度越長,雛鴉被纏住的概率就越大,垃圾長度每增加1米,雛鴉被纏住的概率就增加7.55倍。烏鴉父母收集垃圾做「建材」本是為了築巢繁殖後代,卻導致了一些雛鴉的意外死亡。
天然房屋也逃不脫
那麼,不用這些垃圾做窩不就行了?很遺憾,人造垃圾尤其是塑料垃圾已經幾乎無處不在,有巨量的塑料垃圾漂流在海洋中,隨著洋流被衝到一些偏遠島嶼上,給一些只住「天然房屋」的小動物設下了死亡陷阱。
草莓寄居蟹(Coenobita perlatus)是一種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熱帶島嶼的陸生寄居蟹,像其它的寄居蟹一樣,它們以天然螺殼為家。草莓寄居蟹有時會被困在海灘上的塑料瓶中,由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海洋和南極研究所主導的一項研究,揭示了塑料垃圾對寄居蟹的嚴重影響,結論非常恐怖。
草莓寄居蟹。圖片:WilliamBKH / Wikimedia Commons
研究人員選擇印度洋的科科斯群島(Cocos Islands,又名基林群島Keeling Islands)和南太平洋的亨德森島(Henderson Island)作為研究地點,通過拉取樣方統計海灘上塑料瓶的密度及困住的寄居蟹數量,進而推測整個區域內塑料瓶「囚禁」的寄居蟹數量。結果令人震驚:他們推測,亨德森島和科科斯群島分別有近6.1萬隻(2.447隻/平方米)和50.8萬隻(1.117隻/平方米)寄居蟹被困在塑料瓶中!其中亨德森島的一個塑料瓶就困住了526隻寄居蟹!如果沒有降雨,在這兩地的氣候條件下,被困瓶中的寄居蟹僅能存活5~9天。
A,海灘上遍地的垃圾和小小的寄居蟹(圖中白圈);B,海灘上遍地的垃圾;C,充滿了誤入寄居蟹的塑料瓶;D,從500多隻寄居蟹葬身的塑料瓶裡,所取出的一部分螺殼。圖片:Jennifer L. Lavers et al.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0)
更令人擔憂的是,包括草莓寄居蟹在內的一些寄居蟹,會被死亡同類的氣味所吸引。對寄居蟹來說螺殼是一種稀缺資源,找到個合適的並不容易。屍臭味說明這隻同類已死,趕緊循著味道去瞧瞧,說不定能繼承它的「遺產」呢!寄居蟹可不在乎什麼「兇宅」,有研究表明尋找「兇宅」能讓寄居蟹獲取螺殼的成功次數增加10倍!
但如果這隻死去的同類是被困死在塑料瓶裡的,那循味而來「撿漏」的寄居蟹可就是有命撿沒命用了,後來者死亡後的氣味會吸引更多的寄居蟹自投羅網,亨德森島上那個埋葬了500多隻寄居蟹的「兇瓶」就是這麼形成的。全球熱帶和亞熱帶海洋島嶼上被塑料瓶困住的寄居蟹數量可能是一個天文數字,這會對寄居蟹種群和島嶼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
遍地的垃圾和困在瓶中的寄居蟹。圖片:Jennifer L. Lavers et al.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0)
雖然人造垃圾可能會為一些野生動物提供生存優勢,但垃圾畢竟是垃圾,在被利用的同時也會對野生動物造成意料之外的損害。為了不讓生存本已艱難的野生動物們再遭遇意外,應當儘量不讓垃圾進入自然環境。下面我要說的話,就是老生常談了,讓我們從實行垃圾分類、不亂丟垃圾開始吧!
文明與動物
我們在上海監視野生動物
白鸛吃了垃圾後會怎樣?
「天屎」還有救嗎?
這座城市的清潔工是巨蜥!
原標題:《這個塑料瓶子,葬送了500多條小生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