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化改革需要「接地氣」
■「接地氣」就是要讓正在推進的各項改革舉措切實貼近老百姓真實生活的實際需要,切實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現實願望、訴求和利益,因為只有「接地氣」的改革才能深入人心,落地有聲,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的第十五次會議強調,要「增強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韌勁,鍥而不捨、堅韌不拔,提高改革精確發力和精準落地能力,扎紮實實把改革舉措落到實處」。其言下之意,就是我們的改革要更加「接地氣」。
改革「接地氣」重在基層創新
從改革之初,我們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摸著石頭過河」,邊探索、邊實踐、邊總結,在推進農村改革、企業改革、城市改革、沿海開放改革到宏觀管理改革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時,我們對經濟發展規律、市場經濟規律、改革規律的認識逐步深化,並逐漸成熟為一整套改革方法論——比如改革發展穩定相結合、統籌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系統謀劃與協調配套相結合、先行試點和創新推廣相結合,黨政領導與重視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相結合,等等。
這些改革方法來源實踐也有力地指導了改革實踐。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的新一輪改革中,我們在方法論上提出要更加注重頂層設計,這不僅因為30多年來取得的改革成就給了我們更多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業已形成的改革方法論也給了我們改革自信。已經形成的這套改革方法論指導著中國的改革。到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大國經濟地位業已確立,面向開放型中國的新未來,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已更加清晰,市場經濟更加成熟,融入全球化更具廣度和深度,政府治理水平更加嫻熟,廣大群眾追求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的願望更加強烈。
據此我們通過決策層的頂層設計,制定了明確可行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堅決地破除思想上的藩籬和利益上的障礙,堅決地破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減少時間成本、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最大程度地釋放了改革紅利。
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看到,頂層設計並不能替代基層的探索創新。中國地區和行業發展不平衡,改革舉措的落地條件差異還比較大,當下的改革仍要鼓勵不同區域進行差別化探索。看準的改革目標,就不要老是議而不決;看準但尚不成熟的可達目標,就要勇於創新,大膽突破;對那些尚看不準但並不會犯「顛覆性錯誤」的,也要鼓勵去試驗去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群眾為什麼是創造歷史的真正英雄,改革開放為什麼可以從群眾中獲得取之不竭的智慧,就是因為能夠為廣大群眾所擁護、所支持的改革措施都是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
今天我們強調改革要「接地氣」,從方法論上說,還是要重視改革的群眾觀、重視基層的改革創新。重視基層創新,就是要尊重基層群眾的偉大實踐,新一輪改革強調的是「以問題倒逼改革」,「哪裡有問題,改革就到哪裡」。群眾的現實訴求能不能回答,群眾的利益通過改革能否得到調整,就是對改革成效的檢驗。同時,從規劃頂層設計來說,決策者需要把提高改革方案質量放到重要位置,要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務必使改革的思路、決策、措施都能更好滿足群眾訴求。改革部門要「善於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切實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面臨的突出問題。任何好的改革措施都要做到改革為了群眾、改革依靠群眾、改革讓群眾受益。
因此,中央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大力弘揚調查研究之風,把握實際情況,制定好解決方案,制定出接地氣的改革措施。只有重視基層創新,才能成就改革大業,也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以定力與韌勁穩定改革預期
今天的改革,我們說是「啃硬骨頭」、「趟深水區」,是因為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利益關係的觸及越來越深。用經濟學的俗語說,今天的改革效應已經很難實現「帕累託最優」,而是「卡爾多改進」,就是說必須面對整個利益格局的調整,一些既得利益者因為改革深入就有可能讓渡獲得的利益。深水區的改革,不會是無痛的改革。比如,政府部門簡政放權、推進權力清單制度,就是革除過去的權力壟斷;在比如司法體制改革,就是打破舊有的分業體系;還有幹部制度改革要完善幹部的「進出」「上下」機制。這些改革都要動一些部門、一些幹部的「奶酪」。
從現實來看,目前仍讓人感到改革動力和激情不足。有不少改革事項,雖然有了頂層設計,但落實起來,一些地方尚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亦步亦趨,或者是「畏手畏腳」「慎之又慎」。還有些地方處於利益考量對自己有利的就「選擇執行」,對自己不利的就「左顧右盼」,合意的就抓緊幹,不合意的就扔一邊,改革起來總讓人感到措施不能落地。還有的地方把改革概念寬泛化,導致改革走形變樣,影響了改革大業的整體推進,使得改革的邊際效益遞減。
改革的本質就是一場利益調整,當下的改革觸動的是最難觸動的利益,利益調整就是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因此,李克強總理說,「觸及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但如果不改革只會讓老問題上累加新問題,阻礙經濟社會持久健康發展的步伐。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利益格局調整到有利於國家發展、有利於人民福祉、有利於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有利於長治久安的局面上來。
對於改革的決策者和推動者來說,就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氣,有堅持改革的戰略定力和持久韌勁,勇於做改革的促進派和實幹家。凡是看準了的改革,就要堅定不移地幹,不能遇到矛盾和問題就繞著走、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甚至走回頭路。同時也應有更多的改革智慧和策略,對改革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研究、提出對策、積極化解。要通盤評估改革方案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後的利益變化,對利益調整的結果充分預估,對不同層面的利益進行統籌。比如,針對利益格局的調整,總會讓部分人利益受損,可以用增量來帶動和理順利益關係,通過公平有效的機制對受損者加以彌補,從而減小改革阻力使得這輪改革能夠獲得更大紅利。
新一輪改革也必然涉及人民群眾的利益。一些改革短時期內可能會讓弱勢群體的利益受損,比如資源要素價格調整和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等。這就需要注重效率與公平之間的平衡,尋找不同社會群體的最大公約數,並通過多次分配和社會保障來予以調節。對於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重大決策和方案,要讓實踐來檢驗、讓基層來評判、讓群眾來打分。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廣泛推進協商民主,吸納人民智慧,穩定改革預期。這樣,改革才不至於走偏,利益調整才能得到群眾擁護。
改革最終是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人民支持了,改革的動力就激活了。
名詞解釋
帕累託最優
帕累託最優,也稱為帕累託效率。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帕累託最優狀態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託改進的餘地;換句話說,帕累託改進是達到帕累託最優的路徑和方法。 帕累託最優是公平與效率的「理想王國」。
卡爾多改進
卡爾多改進,也稱卡爾多-希克斯效率。為1939年,約翰·希克斯提出的、以比較不同的公共政策和經濟狀態。
其內容是指,如果一個人的境況由於變革而變好,因而他能夠補償另一個人的損失而且還有剩餘,那麼整體的效益就改進了,為福利經濟學的一個著名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