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又一太陽探測器出發!將帶我們換個角度看太陽

2020-11-28 騰訊網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李會超(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喜歡拍照的朋友們都知道,即使對於同樣的場景,變換角度拍攝後仍然可能得到效果不同的照片。無論是徘徊在車展上的模特周圍,不停的重複蹲下起立的人像攝影師,還是為了記錄城市的全景和天際線,不惜混入摩天大樓工地的風光攝影師,對這一點相信都有切身的感受。

而對於太陽物理和空間物理學家來說,他們的願望就是能把太陽的上下左右、裡裡外外全都看清,好徹底地理解給予我們光和熱的這顆恆星。然而,自古至今,人類觀察太陽的視角卻始終被局限在地球公轉軌道所在的平面上,從未能對太陽的南北兩極進行細緻的觀測。更撩動科學家心弦的是,太陽的南北兩極發生的事,對太陽如何影響太空飛行器的飛行乃至我們生存的環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Solar Orbiter 探測器 來源:ESA)

美國東部時間2月9日晚上10:30,也就是北京時間2月10日的上午11:30,一位新的太陽攝影師將上線,她的名字叫Solar Orbiter。她將走上一條前輩沒有走過的路,不但能夠清晰地看到太陽的南北兩極,還能利用手中的十八般兵器,細緻入微地看清太陽的每一張面孔。

太陽極區很重要,然而我們一直看不清

歐洲是人類科學認識太陽的起源地。當17世紀伽利略最早將望遠鏡應用於天文觀測時,太陽黑子就是望遠鏡的重要觀測對象。1844年,連續積累18年的太陽黑子群數量記錄啟發德國天文學家施瓦貝發現了太陽黑子數量的變化規律:在為期11年的周期中,黑子數先增加,之後逐漸減少,最終回到11年周期開始時的水平。

而天文學家沃爾夫對歷史數據的回溯,更確切的證明了施瓦貝的結論。

太陽黑子出現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圖,又叫「蝴蝶圖」。 (來源 Wikipedia)

通過不斷積累的觀測與研究,人們對太陽黑子的出現與變化的規律已經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黑子一般成雙結對的出現在太陽表面,像一塊U型磁鐵伸出了太陽表面一樣,黑子對中的兩個黑子有著不同的磁場極性。在太陽表面流動的作用下,出現在中緯度地區的黑子磁場(更確切的說應該是磁通量,為了避免使讀者迷失在繁雜的術語中,以下不做區分)會同時向赤道和兩極輸運。在赤道附近,從南北兩個方向輸運來的磁場極性相反,在此同歸於盡。而輸運向極區的磁場,則能夠在清除掉上一個太陽周極區磁場的殘餘勢力後,在此建立一片單一磁場極性的根據地。

太陽黑子總是成對出現,仿佛一塊U型磁鐵安插在了太陽內部。(來源https://www.windows2universe.org/sun/atmosphere/sunspot_magnetism.html)

磁力線從極區的「根據地」出發後,由於在附近找不到落腳的地方,因此不得不向遠離太陽的行星際空間延伸,成為行星際磁場的一部分。開放的行星際磁場為太陽風從太陽表面湧出提供了一條暢通無阻的高速公路,因此單一磁場極性的根據地也是高速太陽風的發源地。在極紫外、軟X射線等波段的觀測中,極區的磁場「根據地」顯示出一片暗黑的顏色,像是在太陽表面附近的低層日冕中開了個大窟窿,因此科學家們形象的將其稱之為極區冕洞(polar coronal hole)

極紫外和白光日冕觀測的合成圖。中心的黃色圖像為太陽的極紫外觀測,南北兩極的黑色區域即為冕洞。向外的白光日冕觀測則顯示此處的開放磁場軌跡。 (來源NASA)

冕洞不只兩極有,在低緯度地區也會出現。但是當新太陽黑子出現的數目不斷減少,太陽進入11年活動周的極小和下降期時,極區冕洞就是行星際磁場和高速太陽風的主要發源地了。在其他時間裡,極區冕洞的消失、重新出現也是決定太陽磁場整體結構的重要過程。和地球的偶極磁場經歷極長的時間才會發生方向的翻轉所不同的是,由太陽兩極的冕洞為根基的太陽偶極磁場,每11年就會翻轉一次。

太陽黑子及其附近的光球精細結構。(來源:ESA)

在極區冕洞湧出的高速太陽風,本身就會對地球附近的空間天氣狀況產生影響。比如,當高速太陽風更頻繁的吹襲地球時,國際空間站、天宮空間站這樣長期在低地球軌道上工作的太空飛行器就會更快的發生軌道衰減,需要更多的燃料進行軌道維持才能不讓他們墜落。而當太空中的颱風——日冕物質拋射從太陽上爆發時,極區冕洞所決定的行星際磁場和太陽風整體結構,又是決定它能不能擊中地球的重要因素。最嚴重的日冕物質拋射,不但會讓衛星飛船遭殃,更有可能大範圍癱瘓高壓電網,使人類被迫過一段沒電的原始生活——沒燈沒網沒自來水,沒有現代生活的一切。

在太陽活動極大期,極區冕洞消失,冕洞更多的在低緯度地區出現,有時會出現特別的形狀,比如本圖中的「鳥洞」。 (來源 NASA)

總之,要研究明白太陽上的事情,準確的預報太陽活動對於天上飛的飛船和地上生活的我們產生的空間天氣效應並有所準備,需要看清太陽的兩極。

遺憾的是,我們一直看不清。

離開那個平面

為什麼看不清?我們先從衛星觀察地球的例子說起。

下面這種圖片是工作的地球靜止軌道上的風雲4-A衛星拍攝的今年2月4日白天的地球圖像,從這幅圖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包括我國在內的地區,然而對於南北極地區,則只能看清一部分地區的大致輪廓。要清晰對南北極實施觀測,衛星不能在赤道上空的靜止軌道工作,必須進入傾角比較高的軌道。

風雲4A衛星可見光成像。(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網站)

Terra衛星觀測的地球南極圖像,在赤道上空的衛星無法獲取這個角度的圖像。(來源:NASA)

當我們把視角由地球附近擴展到整個太陽系時將會看到,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行星都集中在太陽赤道附近的平面上。受航天技術的限制,從地球上發射的太空飛行器,即便掙脫地心引力的束縛,大部分也只能在地球公轉軌道面附近運行。因此SDO、SOHO等已經在太空中工作的太陽探測器,只能提供地球公轉面附近的觀測視角,無法特別準確得看到太陽極區的情況。對於設置在地面上的太陽望遠鏡,情況更是如此。

SOHO衛星處於日地L1點,即地球公轉的軌道面內。像地球赤道上空的衛星無法看清南北兩極一樣,SOHO也無法看清太陽的極區。(來源:ESA)

從不同波段觀測到的太陽圖像,能夠帶來關於太陽的不同信息。本圖由SDO衛星在地球附近拍攝。由於位置的限制,她難以看清太陽兩極。(來源:NADA)

歐洲和美國合作進行的Ulysses飛船曾經完成了一次地球公轉軌道面以外的飛行。在這次飛行中,Ulysses飛船發現在太陽活動的極小期和下降期,源自太陽兩極的太陽風具有相當穩定的結構,當Ulysses在其中穿行時幾乎感覺不到速度和密度的變化。而當太陽活動進入極大期時,不同速度的太陽風則會像地球公轉面附近那樣交替出現。如果不飛出地球公轉軌道所在的平面,這些關於太陽風的三維結構認知都是無法得到的。

Ulyssse飛船的太陽風觀測結果。圖中的太陽圖像並非由Ulysses本身獲取,而是由同時期的其他太陽觀測衛星獲得。(來源ESA)

遺憾的是,Ulysses只裝備了進行局地探測的儀器,只能感受到她附近的太陽風情況,卻無法用遙感成像觀測的望遠鏡看到太陽表面的圖像。實際上,即便裝了遙感設備,Ulysses也難以看到太陽太清晰的樣子:Ulysses與太陽的距離大約在2AU-4AU(AU為天文單位,表示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間變化,也就是地球和太陽距離的2-4倍,離得越遠,自然也就越難看清楚了。

Solar Obiter : 讓你一次看個夠

這次,SO將一次滿足科學家們所有的願望:靠近太陽,飛出地球公轉軌道,用各個波段的遙感觀測儀器把太陽極區看通透。

Solar Orbitor軌道示意圖。(來源:ESA)

要完成這件事,當然要有特別的軌道。藉助金星和地球的引力,SO在發射後將會在飛行中與金星形成軌道共振關係,定期相遇。每相遇一次,就能藉助進行的引力拉近與太陽的距離,同時逐漸偏離地球公轉軌道面。在最初4年的基本任務階段,相對太陽赤道面的軌道傾角可以達到17度,已經可以比地球上更清楚的觀察到太陽極區。而在之後的擴展任務階段,軌道面相對於太陽赤道的傾角則可以達到33度,對太陽極區的觀測質量將會進一步提高。

Solar Orbiter的十八般兵器,也就是她所裝備的觀測儀器。(來源:ESA)

當我們將來自太陽的輻射信號進行分解後,就能得到關於太陽不同方面的信息。為了獲取儘可能豐富的觀測,SO上搭載了多達6臺的遙感觀測儀器。這其中,在極紫外波段進行觀測的EUI儀器可以獲取色球、過渡區和低層日冕的情況。雖然這種儀器在以往發射的太陽探測衛星上大都有搭載,冕洞位置和結構的識別就主要依靠這個波段的儀器。但得益於SO獨特的觀測位置,相信能夠對日冕中的精細結構和日冕加熱、太陽風加速的重要物理過程帶來新的信息。而對於磁場本身的觀測,則通過X儀器以可見光的塞曼效應為基本原理進行。通過分析太陽光的偏振狀態,就能獲取太陽光球磁場的極性和強度。

因為離得太陽太近,SO面向太陽的一面裝配了高性能的熱保護罩,可抵禦500度高溫。遙感觀測儀器則在保護罩上各自打開一個小洞暗中觀測,這些遙感儀器同樣有著保護措施,使得它們既能得到需要的信號,又不至於被太陽烤化。圖為正在進行真空熱測試的SO。(來源:ESA)

SO處於一條橢圓形的軌道上,軌道距離太陽最近的距離大約為0.28AU,最遠則在1AU附近,相當於在地球公轉軌道的裡面來回穿行。除了類似於望遠鏡的可以直接看太陽的遙感觀測儀器外,SO還配備了4臺局地探測儀器,用以「感受」它所在位置的磁場和等離子體參數。在時而靠近、時而遠離太陽的過程中,SO可以記錄下這些參數逐漸遠離太陽時所發生的變化,讓科學家們了解太陽風和日冕物質拋射從太陽到地球的旅程中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這對準確的空間天氣預報同樣重要。

使用X射線和極紫外波段觀測合成的日冕圖像。(來源:NASA)

2018年8月發射的帕克太陽探測器(PSP),是SO是各有所長的一對搭檔:PSP雖然遙感觀測儀器沒有SO豐富,軌道也基本處在地球公轉面以內,但其與太陽的最小距離比SO更小,能夠探測到日冕加熱和太陽風加速最原始的過程。而SO豐富的遙感觀測數據和不同日心距離的局地探測數據,則可以為揭開PSP數據背後的秘密提供豐富的線索。總之,PSP和SO雙劍合璧,必然能夠笑傲日球層的江湖。

PSP和SO的雙劍合璧。(來源:ESA)

科學不但能滿足人類的好奇心,為新技術提供理論源頭,更能給予人類免於恐懼的自由。彼時,當人類對太陽的科學認知幾乎為零時,不過是自然發生的日食也會給人們帶來恐慌,而當現代人對電力、衛星定位、衛星通信、跨洋航班所帶來的便利習以為常時,來自太陽的風暴又是對現代生活和航天活動的現實威脅。若未來某天,災難果真降臨,我們能否從容的預知它的發生、為它做好萬全的準備,全仰仗我們對太陽和空間天氣的科學認識水平。可以期待的是,PSP和SO前所未有的觀測位置,將會使我們更理解太陽,我們的母星。

太陽風暴示意圖。(來源:AGU)

相關焦點

  • 人類又一太陽探測器出發,帶我們換個角度看太陽
    而對於太陽物理和空間物理學家來說,他們的願望就是能把太陽的上下左右、裡裡外外全都看清,好徹底地理解給予我們光和熱的這顆恆星。然而,自古至今,人類觀察太陽的視角卻始終被局限在地球公轉軌道所在的平面上,從未能對太陽的南北兩極進行細緻的觀測。更撩動科學家心弦的是,太陽的南北兩極發生的事,對太陽如何影響太空飛行器的飛行乃至我們生存的環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 向太陽「出發」!中國將發射首顆太陽探測器,能全面監控太陽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地球上的一切,都與太陽息息相關。太陽不僅讓地球擁有適宜的溫度、液態水和生命,同時也掌控著整個太陽系,特別是太陽的磁場,它直接影響到太陽的能量釋放和活動爆發,更是關係到人類和地球的安危。
  • 我們人類對太陽的研究再進一步,探測器抵禦高溫,近距離飛掠太陽
    從古至今,太陽便是人類的信仰,並且關於太陽的傳說更是不計其數,由於它這種異常神秘的特點,導致人類迫切的想去太陽表面一探究竟。其實我們曾經發射過不少太陽探測器,如太陽神號、尤利西斯號等,但由於太陽表面溫度過高,它們根本就無法近距離接觸太陽,因此導致一些科學研究停滯不前。但人類並沒有放棄,此時一個瘋狂的計劃開始醞釀。
  • 人類發射的深空探測器都是背著太陽走的嗎?
    有位網友提問:為什麼人類要向與太陽反方向做星球探索?這其實是一個錯誤認知,大概看到大多數飛行器都是探測地球外側行星或天體,因此理所當然地認為是背著太陽飛。但實際上,人類空間探測並沒有反太陽方向和順太陽方向一說。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太陽系天體布局。
  • 2024年人類探測器將首次進入太陽大氣層,最後焚毀在太陽表面
    太陽是我們太陽系的中心,也是我們地球生命得以延續的主要依靠,因為有太陽的存在,地球上的萬物才有生長繁衍的機會。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都想了解太陽,但都由於太陽距離太過遙遠,溫度太高,一直沒有真正實現。到目前為止,人類先後向太陽發射了各種探測器總共15次,到達距離太陽最近的地方,也是在距離太陽,大氣層外圍約4,800萬千米,只能遠觀太陽活動,算不上是完整的太陽之旅。2018年8月12日下午,一個名為帕克的全球首個日冕飛船,在美國的佛羅裡達州發射升空,它是目前人類飛行最快的探測器,時速達到80萬千米,一分鐘能從北京飛到美國的芝加哥。
  • 從太陽出發,以光速飛行,多久能飛出太陽系?途中會看到哪些場景
    因此,在尋找火星生命的同時,科學家們也希望將火星開發為人類的第二家園,成為我們的殖民地。今年,我國、美國和阿聯都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希望能夠更加了解這顆「小地球」。離開柯伊伯帶,我們將要繼續這趟旅行。再飛行差不多50億公裡,我們就會來到一個名叫日球層頂的位置,這裡是從太陽輻射角度定義的太陽系邊界。我們知道,太陽和宇宙都有強大的輻射,在太陽系內側,太陽輻射比較強;在較遠的地方,宇宙輻射更佔優勢。在日球層頂,二者達到平衡。隨著我們穿越日球層頂,我們將會擺脫一部分太陽風的輻射,更多地開始承受宇宙輻射了。
  • NASA發射太陽探測器,人類文明離太陽最近的1次,113萬人「同行」
    NASA發射太陽探測器,人類文明離太陽最近的1次,113萬人「同行」人類一直都在探測太陽系的其他行星和地球的衛星月球,對於我們賴以生存的光與熱之源的太陽卻只可遠觀,這是因為太陽的溫度非常的高,表面溫度有5500攝氏度,而中心溫度更是高達1500
  • 太陽耀斑與宇宙輻射間有何種聯繫?歐航局也將發射太陽探測器
    人類也發射了幾個太陽探測器探測太陽,而目前為止,仍在運行的是現在最先進的帕克太陽探測器,通過帕克探測器所得的數據,人類揭開了太陽耀斑(恆星耀斑)與宇宙輻射之間的關係。歐航局將發射太陽探測器,對太陽的大氣層,風和磁場進行進一步研究當然,除了研究太陽磁暴與宇宙輻射之外,太陽眾多秘密之中,讓科學家們垂涎的也還有太陽大氣層,恆星風與磁場,所以歐航局製造了人類的又一個太陽探測器,準備去揭開太陽的更多秘密。
  • 「帕克號」太陽探測器,向著太陽,勇敢前進
    2018年11月5日 飛至距離太陽表面2,400萬公裡的首個「帕克」繞日軌道近日點。2019年9月1日 「帕克號」第三次飛過軌道近日點。此三次以幾乎相同高度2400萬公裡飛過近日點。2019年12月 「帕克號」飛越金星再次實施「引力彈弓」。2020年1月29日 「帕克」太陽探測器完成了第四次近日飛行。
  • NASA將在7月發射人類首個太陽探測器
    有外媒報導稱,NASA正在為「帕克太陽探測器」做最後的修正準備,七月它將升空飛向太陽,這將是人類首次真正實現「和太陽肩並肩」。這款特殊的空間探測器將於7月31日從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啟航,升空後,它將直接穿過太陽大氣層——日冕,比以往任何一個太空飛行器都更靠近太陽。
  • NASA 帕克太陽探測器發射成功,四十年後人類終向太陽又邁進一步 |...
    昨日,有數千人聚集在現場觀看帕克太陽探測器的發射過程。這一次,人類的期望沒有落空。距離太陽「4 釐米」按照計劃,帕克將進入熾熱的太陽日冕層,直接從大氣層穿過,最接近太陽的時候,只有 610 萬公裡。在此之前,記錄由 1976 年 4 月 17 日太陽神 2 號探測器創下的 4343.2 萬公裡保持了四十二年之久。來自英國的項目科學家 Nicky Fox 博士稱:「帕克與太陽的距離將比之前任何探測器都近 7 倍以上。事實上,我們與太陽表面的距離將不足 643 萬公裡,如果假設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是 1 米的話,這意味著帕克探測器與太陽的距離只有 4 釐米。
  • 9個人類無法做到的角度看太陽,最漫長日出日落就要88天!
    水星離太陽最近,又沒有大氣層,所以如果你到了水星上,你將在滿天繁星的黑暗天空中,看到一輪碩大的太陽,極其緩慢地在天空裡蝸行——水星與太陽軌道共振,自轉3圈的時間等於繞行太陽兩年的時間,所以1天就等於兩個太陽年,相當於地球的176天。一個日出日落就需要88天,你一定等得花兒都謝了。
  • 帕克太陽探測器發射成功,這是人類了解太陽的重要一步
    此時探測器正在以近 70 萬公裡/小時的速度進行移動,這也是人類到目前為止速度最快的飛行器。這是一次以「觸摸太陽」為名的行動,這次的成功發射將帶領著人們進一步揭開太陽的神秘面紗。在接下來的運行過程中,探測器離太陽的距離最近僅為 600 萬公裡多一點(400 萬英裡),最高溫度可達近 1400 攝氏度(2500 華氏度)。為了不被如此的高溫融化,探測器外表為碳-碳複合材料的防熱罩,同時結合自動調整功能和冷卻系統共同作用——這在之前是個巨大的技術難題,最終內部能持續控制在 30 攝氏度的工作環境。
  • 換個角度,帶你了解真正的太陽系,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系!
    換個角度,帶你了解真正的太陽系,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系! 都知道太陽系是一個受太陽引力約束在一起的行星系統,包括8大行星,其中就有我們的地球。今天為大家介紹我們熟悉卻又陌生的太陽系。
  • 離太陽更近一步!帕克太陽探測器告訴我們關於太陽的更多信息
    科學家報告了我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太陽的情況美國宇航局的帕克太陽探測器將其初步發現傳回地球,為我們了解恆星提供了新的視角重型火箭l發射升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帕克太陽探測器項目的科學家努爾·拉烏菲在一份聲明中說道:「我們從帕克太陽探測器的儀器上得到的數據向我們展示了我們從未見過的太陽結構和太陽活動過程的細節。」
  • 離太陽更近一步!帕克太陽探測器告訴我們關於太陽的更多信息!
    科學家報告了我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太陽的情況 美國宇航局的帕克太陽探測器將其初步發現傳回地球,為我們了解恆星提供了新的視角。霍普金斯大學帕克太陽探測器項目的科學家努爾·拉烏菲在一份聲明中說道:「我們從帕克太陽探測器的儀器上得到的數據向我們展示了我們從未見過的太陽結構和太陽活動過程的細節。」
  • 迄今最接近太陽的探測器發回首批成果:揭示詭異的太陽磁場
    ,Paker 正在踏入一片人類未知的領域,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太陽物理學家、負責該探測器相機的 Russell Howard 說,我們一年前假設的問題會被現在的觀測結果推翻。在太陽日冕層的高溫(一百萬攝氏度)下,氫、氦等原子已經被電離成帶正電的質子、氦原子核和帶負電的自由電子等。這些帶電粒子運動速度極快,以致不斷有帶電的粒子掙脫太陽的引力束縛,射向太陽的外圍,形成太陽風。
  • 帕克太陽探測器的5個新發現
    帕克太陽探測器比以往任何探測器都接近太陽,意味著我們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理解太陽高能粒子和太陽風。太陽高能粒子是來自太陽的高能量粒子,對太空中的太空人和衛星有害,太陽風是來自太陽的超高速等離子體流。以下簡述下帕克太陽探測器的5個新發現。帕克太陽探測器看到的宇宙塵埃(模擬圖),在靠近太陽的地方開始變得稀少。
  • 美日歐攜手研發新一代太陽探測器,印度也加入戰團
    根據《科技日報》6月13日的報導,日本、歐洲和美國將攜手研發新一代的太陽探測器,名字叫「Solar-C_EUVST」,如果研發過程一切順利,在2025年前後將發射它去探測太陽,屆時人類對於太陽的了解,也會有更深層次的進展。新一代太陽探測器的任務是什麼?
  • 來自太陽的消息!帕克探測器「觸摸」太陽,創造人類歷史記錄!
    來自太陽的消息!帕克探測器「觸摸」太陽,創造人類歷史記錄!太陽每天散播驚人的能量到太空,這使得地球得意生機盎然。但對於這顆天體,人類還一直在探索的路上。帕克探測器公布「觸摸」太陽首批研究成果,距離僅2400萬公裡,刷新了人造物體接近太陽最新紀錄。「帕克號」進入近日點附近的「科學階段」,打開儀器,近距離觀察太陽。美國宇航局最初任務的「科學階段」約為11.6天。後期,隨著近日點逐漸縮短,時間逐漸縮短至9.6天。